美国想跟我们签订澶渊之盟?也是有意思了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人、“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中美两国为了避免爆发战争和冲突,可以签订澶渊之盟。
我感觉这个老外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澶渊之盟,或者把自己想象的过于美好,所以大言不惭的说要跟我们签订澶渊之盟。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澶渊之盟这段历史的背景。
澶渊之盟发生在宋朝时期,当时正值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当政期间。宋朝这个朝代,在建国之初武力便不太强。
读过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唐末发生了黄巢起义,然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超级混乱,混乱到连当皇帝,都十分不安全。如果一个皇帝,能够在五代十国时期病死在床上,则属非常难得。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皇帝,大多都被别人杀死了。
五代十国持续了70多年,最后由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乱局,统一了中国部分地区。
但是,赵匡胤对中国的统一,是不完整的。
或者换句话说,所谓宋朝,只是从汉族人角度对历史进行的定位和评判。严格来讲,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并没有完全统一。宋朝的区域版图,只占了中国东南一角。
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张图,通过这张图,大家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当时的格局。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在当时的格局下,所谓宋朝,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当时的中华大地仍旧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没有完全统一。
在宋朝的北边,有一个国家叫辽国。而所谓辽国,从大的中华概念来讲,其实是一个处于现在的蒙古、山西、河北一带的区域性政权。
澶渊之盟的签订,便发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
当时的辽国,以游牧民族为主。辽国觊觎宋朝丰富的物产,经常挥师南下,跑到宋朝境内进行抢掠。宋辽两国由于领土边界和财物抢掠问题,经常打仗。
到公元1004年时,辽国的摄政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打败宋军。时任宋朝皇帝宋真宗赵恒被吓坏了,想要迁都逃跑,被时任宰相寇准强力劝住,并在澶州这个地方(今河南濮阳),打败辽军,并射杀了辽军一名大将。
到了这个时候,辽国打不动了,提出和解。
宋真宗一听辽国提出和解,当即同意。时任宰相寇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赶到皇帝身边,苦苦劝谏,说我军士气大涨,辽军士气低落,正是打败他们的好时机。
但是,宋真宗一心求和,寇准劝谏失败。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宋辽两国为兄弟之国,辽朝因皇帝年幼,称宋朝的宋真宗为兄长;双方互相撤兵,互不侵犯;宋朝每年向辽提供30万岁币;双方在边境开通贸易场所,可以互相贸易。
这便是澶渊之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澶渊之盟是宋朝羸弱的象征。宋朝赢了面子,但失了里子。因为从表面来看,辽称宋为兄长,但是这个兄长每年需要向辽支付30万岁币。所以,宋朝从表面来看当了“长辈”,但在里子却失了钱财。
那么,如果美国人想跟中国签订澶渊之盟的话,请问美国是想当“宋”还是当“辽”呢?
按道理来讲,美国应该当“宋”,因为我们现在叫美国为老大,它是“长”,则按照澶渊之盟的逻辑轨迹,美国这个“长”,应该向我们每年支付“30万岁币”。
但美国人愿意当“宋”吗?
我估计它不想。
它可能想当“辽”。可是,如果它想当“辽”的话,它得叫我们老大,它愿意吗?
美国的各个政客,在各个不同场合,经常大言不惭的说,美国还可以领导这个世界几百年。它要是把老大位置让出来,称中国为“长”的话,它还怎么领导世界?
所以,美国真正想的是,钱你得给我,老大也是我继续当。
但这哪是澶渊之盟?
我们现在在评价澶渊之盟的时候,有很多人认为,这个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讲,属于耻辱。但即便耻辱,宋朝还捞了一个“长”的称谓。
而美国现在是既想要钱,还不想给名头。我们要是跟美国签这么一个假“澶渊之盟”,岂不比宋朝还耻辱?
另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澶渊之盟的最终结局是,辽宋最终变成一家,中华大地走向统一。那么请问,美国愿意跟中国最终走向统一吗?
所以,这个美国人只是想借澶渊之盟的名义,说你们在历史上也曾经妥协过,为什么现在不能再妥协一下呢?
但其实,严格来讲,中国已经妥协了很多年。中国每年向美国购买美债,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无条件支持美国,且绝不跟美国争夺领导权,在任何国际场合基本都支持美国的主张,或者弃权,不针锋相对。
中国现在只是想在台湾问题上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并想在企业发展上获得自由竞争的机会。
但是,美国连这些都不给。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断挑唆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以阻止中国大陆统一台湾,在企业发展上,美国举全国之力,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
不是中国不想妥协,而是中国没有地方可以妥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辽宋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后,也不是牢固不破。到公元1042年时,宋朝和西夏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军事冲突。辽趁机提出,要求宋朝进一步割让土地。
这个主张,已然违背澶渊之盟。
当时宋朝派出一个特使,名叫富弼。这个人相当厉害。他跟辽国时任君主辽兴宗说,咱们两朝签订盟约之后,已经保有40多年和平。你现在想趁我们跟西夏交战之际,跑过来打我们,请问你有必胜的把握吗?
辽兴宗想了半天,觉得如果要讲必胜的把握,那肯定是没有。
富弼又讲,如果咱们两家打起来,对于你来讲,不但胜负不可知,而且即便你冒着风险打赢了,请问最后得利的是谁?一定是你吗?还是你手下那些主张打仗的臣子?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君臣之间的驾驭问题。
辽兴宗想了半天,觉得有道理。如果他挥师南下,派兵跟宋朝交战,战争成本都是他出。但是,如果最后打赢了,他要给那些臣子封赏,得利的是那些臣子,搞不好有些人功高震主,可能从此以后还不听他的话。
但如果打输了,那些臣子没啥损失,他自己反而变成了决策失误,可能影响自己权威。
这么一聊,最后谈判的方向,便从勒索土地,变成了要钱。辽兴宗说,仗我不打了,但是我得要点钱,这个钱你直接给我。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在之前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宋朝再额外给辽朝20万岁币。
所以,大家有没有看到,盟约不可靠,最终是实力决定一切。当你实力不在时,强势方可能随时想要反悔,推翻盟约,并进一步索要利益。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盟约或者所谓国际条约,只是各方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各方实力在当时情况下的终极反映。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条约能够贯穿人类发展始终。
不是因为有了一个盟约或条约,所以各方需要无条件遵守,而是因为各方在当时的实力对比下,只能签订这样一个盟约或条约,并在实力对比转变较为缓慢的情况下,保有一定年限的守约情况。
这才是所谓盟约或条约的真相。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