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解决穿衣问题的?

中国是如何解决穿衣问题的?

物质匮乏的年代

 八十年代以前,蓝色、灰色、军绿色是中国大街小巷的主色调,大众的衣着从色彩到款式都十分单一。

500

即使是这些单调的衣物,供应量也远远不够。

买衣服需要布票。

粮票、肉票、布票,五花八门的票证记录的是物质匮乏的年代。

500

70年代,化肥袋裤子甚至一度是社会的热点——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笑话。

500

根据张国宝同志(曾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回忆:“上世纪90年代,我任国家计委投资司副司长。有一次到安徽去,安徽省政府的一位秘书长跟我讲说,在80年代初,穿衣问题还十分困难,多数人都穿打补丁的衣服,纺织原料仍以棉麻天然纤维为主,化纤是紧俏的产品。当时,从日本进口的化肥用完后,将尼龙的包装袋清洗一下,染成蓝色,做成劳动布裤子,由于尼龙耐磨,这样的裤子也只能是公社干部才能买到,8块一条。农民有气,编了个顺口溜:“乡里大干部,八块买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裤裆含氮百分百,屁股净重四十五。”(尿素一袋45公斤,包装袋染后字迹仍依稀可见)这可能是个段子,但反映了当时穿衣问题的困难。”

500

凭票供应,衣着单调,化肥袋裤子——这三者共同的原因是纺织产品产量低下导致国内的服装供应无法满足需求。

1980年以前,中国全部的布料产量加起来平均分给每个人不到10米。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个人均布料产量水平几乎没变过。

这10米的布料需要扣除工业使用的数量,出口的数量以及除穿衣外其它用途的使用量,那么分到每个人头上能做衣服的布料数量就少之又少。

布料产量低的原因在哪里?

既然市场有需求,为什么不多生产些布料呢?

是中国不会纺纱织布,还是其它原因?

纺织工业是中国最先发生、发展的现代工业,是最为重要的传统产业。

1949年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棉纺织工业总规模为500万锭左右,其中84.4%集中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江苏3省和上海、天津2市(以下简称沿海3省2市),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236万锭,占全国的47.3%。

经过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纺织工业得到了全面的恢复。1952年全国棉纱产量达到65.7万吨,棉布产量达到38亿米,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建国后,纺织工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很快:

1、迅速扩大了纺织工业的产能

仅“一五”期间就新建了300万锭的纱锭产能,相当于旧中国60年建设总和的60%左右。

重点建设的22个棉纺织厂,大部分安排在河北、河南、陕西等产棉区,并形成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和北京五个棉纺织工业新基地。

郑州棉纺织工业基地

500

2、能够自己制造纺织工业需要的设备。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纺织工业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自己动手制造纺织工业所需的棉纺织成套设备,仅用一年多就制造了十几万锭和两千多台织机的全程设备,提供给新建的西北、武汉、邯郸三个国棉一厂使用。

这表明,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已有能力为重点发展棉纺织工业提供设备保障。

新中国能够自己设计制造纺织设备,有能力规划建设纺织工业基地,限制布料产能的瓶颈不在生产端,而是在原料端——特别棉花的产量。

当时,国内纺织工业的原料以天然纤维为主,最重要的来源是棉花。

500

新中国成立后,棉花的产量其实增长很快。

1949年,全国的棉花产量仅有44.4万吨。

1951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就超过了100万吨;1965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就超过了200万吨。

但是纺织工业的原料完全依赖天然纤维存在明显的弊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粮棉争地”。

耕地的总量是固定的,增加棉花的种植面积必然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从而影响粮食的生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抓棉花生产,给各地做工作,要求多种棉花;即使这样,棉花播种面积还是长期徘徊在7400万亩左右,比新中国成立以来曾达到的最高水平9383万亩(1956年)低20%多,棉花总产量也就是四千几百万担。

虽然棉花的亩产面积会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

此外,棉花产量不仅受种植面积影响,气候、病虫害等因素也会极大的影响棉花的产量。

80年代以前,中国的棉花年产量基本在200万吨上下波动,仅有一年超过250万吨。

棉花产量的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同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却加剧了“粮棉争地”矛盾。

500

同期中国的人口从1949年的5.42亿增加到1980年的9.87亿,人口规模将近翻了一番。

这对中国农业和纺织工业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喂饱这么多张嘴,同时解决穿衣问题?

解决纺织原料供应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如何解决穿衣问题?

仅仅依靠棉花能解决大家的穿衣问题吗?

如果不能,那么出路又在哪里?

依靠棉花解决穿衣问题不是答案。

那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工业化!

穿衣问题是用工业化解决问题的最直接和完美的案例,工厂生产的化学纤维几乎可以100%地替代棉花等天然纤维。

50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适合纺织工业使用的化学纤维先后被研制出来,主要品种有:粘胶纤维和尼龙(中国称锦纶)、腈纶、涤纶、维纶等。这些化学纤维具有某些优良品质或优异服用性能、或者成本较低等等,在问世以后便得到迅猛发展。

到1959年,全世界化学纤维产量已达到308万吨(其中:粘胶纤维251万吨,合成纤维57万吨),比1954年增长172%。而同期棉花产量从697万吨增至1026万吨,仅增长47%。

化学纤维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棉花。在纺织原料中化学纤维已占21%,而当时中国化学纤维产量还只占纺织原料的0.3%。

日本就是依靠发展化学纤维成功解决了本国的穿衣问题,并逐步成为最大纺织品出口国家之一。日本从5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化学纤维,特别是合成纤维。经过10年的努力,日本合成纤维产量从1950年的8.7万吨增加到55万吨,不仅完全解决了国内穿衣问题,而且可以大量出口,成为最大纺织品出口国家之一。

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经历几个主要的阶段:

1、首先发展粘胶纤维;

2、走煤化工技术路线发展维纶纤维;

3、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技术路线的合成纤维。

首先发展粘胶纤维生产

从6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已经开始重视发展化学纤维的生产。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共纺织工业部党组《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这个方针,就可以大大增加原料的来源,促进发展,加快实现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

根据中国当时的资源状况和技术条件,发展化纤可以从粘胶纤维开始,以后条件具备时再发展合成纤维。

纺织工业部在钱之光的领导下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把久已停产的两个老厂——丹东化纤厂和上海安乐人造丝厂进行恢复和改造;二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纺织系统自行建设新厂。

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于1956年以原订计划投资从民主德国引进年产5000吨粘胶长丝(俗称“人造丝”)成套设备和年产380吨锦纶长丝实验设备(民主德国的设备价格和服务费用都很高),建设保定化纤厂和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

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化纤厂——保定化学纤维联合厂。

保定化纤厂于1957年10月正式动工兴建。1959年10月第一纺丝区开始生产,到1960年7月全厂4个纺丝区全部投产,前后用了大约3年时间,建设速度是比较快的。

500

第一批国产粘胶短纤维设备研制后,即在上海安达化纤厂安装试生产。与此同时安排的,还有南京、新乡、吉林、杭州4个新厂和丹东、保定两个化纤厂的扩建项目,总规模为粘胶纤维2.26万吨、浆粕1.4万吨。

在钱之光的亲自组织指导下,这一批粘胶纤维厂经过4—5年的建设,先后建成投产。实践证明: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成套设备,自己建设的这批厂是成功的,效果比较好。有些设备的工艺水平,如“浸压粉碎”联合设备,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先进的。

至此,全国粘胶纤维的生产能力已达到5万余吨,奠定了中国粘胶纤维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并为中国棉纺工业、毛纺工业、丝绸工业等提供了新的原料:棉型粘胶短纤维(俗称人造棉)用于棉纺工业生产“人棉布”;毛型粘胶纤维(俗称人造毛)用于毛纺工业生产“人造毛毯”等;粘胶长丝(俗称人造丝)用于丝绸工业生产人造丝织物、被面等。这些产品穿用都很舒适,价廉物美,很受消费者欢迎。

走煤化工技术路线发展维纶纤维

当时国外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合成纤维品种有锦纶、腈纶、涤纶、维纶、丙纶等几大类。这些合成纤维因其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原料丰富,生产成本较低,均在快速增长,尤其是锦纶、腈纶、涤纶齐头并进,大有超过粘胶纤维之势。这些合成纤维大都是以石油为起始原料,走石油化工的技术路线。

只有日本、朝鲜等少数国家采用煤化工技术路线,以石灰石和煤为起始原料生产维纶。在国内,最早开发的合成纤维始于锦纶。

60年代初在中日尚未正式建交的条件下,通过巨大的努力从日本进口了一套维尼纶的生产设备以生产化学纤维,并在国内安排了多个国产化项目。

北京维尼纶厂于1963年8月23日正式动工兴建,由纺织工业部和北京市共同组织联合指挥部。经过两年的努力奋战,于1965年9月建成,并一次投料成功,比对外合同规定时间提前8个月完成了建厂任务。

500

投产之后,邓小平、彭真、杨尚昆、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先后参观了北京维尼纶厂。他们看得很仔细,整个生产过程都看了,并问及一万吨维尼纶可以顶多少棉花?当回答是“相当于20万担”时,邓小平说:这个厂可以扩建,一个厂1万吨,可以办它10个厂,以解决棉花不足的问题。北京维尼纶厂和北京有机化工厂的建成投产,为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为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维尼纶成套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

1971年全国计划会议上,把发展维纶列为发展合成纤维工业的重点并落实了9个建设项目,其中福建、江西、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甘肃8个厂的建设规模各为年产1万吨维纶,石家庄维尼纶厂的建设规模为年产5000吨维纶。

由于这批维尼纶厂始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规划布局、工程设计、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工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一些干扰。规划布局上片面强调“省、区自给”和“靠山、分散、隐蔽”;工艺技术设备设计中采用了一些没有经过生产实践的革新倡议,在缩短工艺流程、减少设备台数以及采用代材方面有做得过头的地方。如醋酸乙烯精镏塔由5个改为4个,结果生产的醋酸乙烯含醛量超标不符合使用要求。又如为了减少不锈钢和仪表的进口,节约外汇,就大量采用铝、铅、玻璃钢和国产仪表及其他代用材料,结果在生产中一用就坏。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此外,有的因厂址选择不当,被迫易地建厂。有的没有配备得力的领导班子,或受“四人帮”的干扰,管理混乱,浪费惊人,以致许多厂不同程度地耽误建设工期,旷日持久地打消耗战,这些教训值得认真记取。(《钱之光传》)

500

粘胶纤维和维纶的产品质量不高,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都不是化纤的主流产量。

石油为原料生产的合成纤维才是化学纤维的正道。

500

四三计划中重点建设的四个化纤项目

“四三计划”是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由周总理领导,国务院业务组直接筹划和组织,是继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的“156项目”后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

“四三计划”引进的成套技术设备,对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即穿衣和吃饭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

1972年,中国决定从国外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时,全国进出口总额只有48.4亿美元,其中进口22亿美元。“四三方案”引进这批成套技术设备需要43亿美元,加上利息总数要达到50亿美元。总投资折合成人民币是214亿元,这在当时都是不小的数目。1972年全国基本建设的总投资不过412亿。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第二次从国外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党中央、国务院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而且实践证明这个决心非常正确,体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力。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包括:

1、化学纤维生产设备4套;

2、石化生产设备3套,主要产品是乙烯;

3、大化肥设备13套,每套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52万吨尿素的能力。

4、烷基苯项目一套;

5、大型电站3个;

6、钢铁项目2个;

500

1、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包括9套引进生产装置,国内配套的还有9套。建设规模为年产乙烯11.5万吨,合成纤维10.2万吨(其中:腈纶4.7万吨、维纶3.3万吨、涤纶2.2万吨),聚乙烯塑料6万吨以及部分油品、化工料等。全年耗用大庆原油180万吨,计划投资21.94亿元。

第一期工程从1972年6月开始筹建,经过一年半准备(包括勘察设计、填海造地、“三通一平”和地下管网施工等),两年半建设,一年衔接平衡、投料试生产,到1977年7月就打通3条生产线的全流程,拿到合格产品,前后总共5年完成建设任务。1979年6月27日经国家正式验收,1979年11月起正式交付生产。至1981年底,已累计生产各类化学纤维33万多吨,建厂总投资全部收回,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00

2、“辽化”是四大化纤项目中生产化纤原料和化纤产品数量最多的一个项目。引进生产装置25套,国内配套19套。建设规模为年产乙烯7.3万吨,聚酯切片8.6万吨,尼龙66盐4.5万吨,聚丙烯、聚乙烯各3.5万吨,涤纶短纤维3.2万吨,锦纶长丝0.8万吨。全年耗用石脑油14.3万吨。计划投资29.46亿元。

1973年8月开始筹建,1974年8月正式破土动工。经过五年建设,1979年10月第一套引进生产装置——蒸汽裂解装置开始投料试车,年底打通了烯烃生产线。1980年相继打通了芳烃生产线和聚酯生产线。1981年8月最后打通了尼龙生产线,转入全面试生产阶段。1982年11月26日经国家验收,从1983年元旦起交付正式生产。

500

3、天津石油化纤厂是一座生产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的石油化纤厂,除引进装置外还配套国产涤纶短纤维生产线4条。建设规模为年产聚酯切片8.1万吨,直接纺涤纶短纤维5.2万吨。年耗用石脑油18万吨,总投资13.76亿元。

由于水源落实较晚,以及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国务院批准迟建设,到1977年9月20日才全面破土动工,1980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1980年11月18日用外购“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片”进行投料试车,1981年6月11日“重整加热炉”点火,8月25日生产出涤纶短纤维,创国内同类设备投料试生产的最好水平。1983年12月25日由国家验收,1984年元旦起正式交付生产。

4、四川维尼纶厂引进生产装置7套,国内配套2套。建设规模为年产聚乙烯醇4.5万吨,甲醇9.5万吨,维纶短纤维4.2万吨及牵切纱0.3万吨。年耗用天然气1.82亿立方米。计划投资9.55亿元。

1973年开始筹建,1974年8月30日正式破土动工,1978年12月引进装置开始投料试车;1980年6月考核结束,生产出了合格的聚乙烯醇。1981年12月,维纶短纤维和牵切纱全部建成形成生产能力。

这4个合成纤维项目都是纺织工业部负责建设和管理。

4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大,所需投资相当于建设1000万棉纺锭的投资总和,或相当于从新中国成立到1971年的22年间,国家给纺织工业的投资总和,是纺织工业建设史上空前的。

纺织工业部不辱使命,四三计划中的四个合成纤维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到1981年底,四大化纤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平均每个项目的建设工期约6年,其中短的只用了4年2个月,最长的用了7年4个月。

四大石油化纤项目建成后,每年生产合成纤维35万吨,相当于1100多万亩棉田生产的棉花。就是说,可以用1100多万亩耕地来多生产一些粮食作物。上海金山、“辽化”两个项目每年生产的13万吨聚乙烯、聚丙烯,主要用于生产农用薄膜,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有重要的作用。——《钱之光传》

四大石油化纤项目的引进,对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使中国合成纤维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

1972年,全国化纤年产量只有13.7万吨,其中合成纤维5.03万吨;仅占当年国内纺织原料总量的5.5%,根本解决不了纺织原料不足的问题。多数化纤企业规模偏小,用人多,管理水平低,消耗大、成本高。

四三计划引进的四大石油化纤项目,属于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技术装备先进,高速,高效,大型化,产量高。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合成纤维35万吨,比当时已有生产能力增长6倍,使化纤在整个纺织原料中的比重提高到18%左右。纺织原料不足的矛盾因而有了比较大的缓解。引进项目中有不少新技术,还填补了中国石油化工、化纤工业的空白。这些新技术的引进,有利于中国缩短自己摸索研制的时间,对中国化纤工业的工艺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到1981年末,全国化纤工业的建设规模已达到130万吨,超额完成当年李先念风趣地交待的任务,其中已建成投产63万吨。总共用于化纤工业的投资为110亿元,占同期纺织工业总投资的54.3%。1981年中国化纤的实际生产量为52.73万吨(其中:粘胶纤维14.26万吨,合成纤维38.47万吨),已跻身于世界化纤生产大国的行列,相当于美国1949年、日本1960年、英国1968年的生产水平,为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钱之光传》)

七八计划中的化纤项目

在1978年开始实施的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中,合成纤维工业仍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化学工业新建了3个项目:仪征化纤、上海金山石化二期和河南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

1、河南平顶山帘子线厂尼龙66 盐浸胶帘子布厂。1978年12月下旬,同日本旭化成、蝶理公司签订了合同,引进以尼龙66盐为原料年产13000吨锦纶帘子布成套设备。1980年4 月动工,1981 年10 月全部完成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11 月投料试车,12 月正式投产。

2、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 万吨聚酯工程, 1978年12 月底合同签约工作全部完成。翌年, 因国民经济调整,工程建设一度暂停。1980 年7 月开工打桩。1981 年3 月正式列入国家基建项目。1983年7 月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后,工程建设实行投资包干,建设费用由传统的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1985 年全面建成。

3、仪征化纤厂53 万吨聚酯与配套的合成纤维工程,1978 年筹建,1980 年缓建,1981 年6 月列入国家建设计划,1982 年采用借债建厂和一次规划、分步建设的方式恢复建设,1984 年12 月一期工程投产,1987 至1990 年二期工程投产。

从1982年1月全面恢复建设到1984年12月30日聚酯装置投料试生产一次成功,实现了原定目标,即3年基本建成,10亿元投资不突破。所需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等原料,因南京扬子公司乙烯工程缓建,经国家计委协调,由仪征化纤项目先进口解决,因此,仪化很快就获得明显效益。

 仪征化纤的建设规模达到53万吨,而1978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只有217万吨,当年的化纤产量仅有29万吨。

仪征化纤的建设规模相当于1978年棉花产量的四分之一,当年化纤产量的近两倍。

仪征化纤完全建成后,化纤的产量相当于差不多1500万亩土地棉花的产量。这就是工业化的力量!

1990年,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能力,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1/3,涤纶产量的1/2,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8,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一套“的确良”新衣,成为我国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

这三个化纤项目的建设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最终基本都顺利建成投产。

500

500

陈锦华同志是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回忆很有参考价值。

掌握合成纤维技术和生产设备国产化

依托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建成的合成纤维工业,中国逐步掌握了合成纤维技术,逐步摆脱了对国外的技术依赖。

第一条年产1.5万吨国产化纺丝生产线

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共有16条年产1.5万吨的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整体采用的是日本东洋纺的技术。为了降低引进投资,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仪征化纤只整体引进了2条生产线,其余14条线采用技贸合作的方式,引进了国外技术图纸,由国内生产厂商制造设备,协作攻关。

从1982年8月转换引进图纸,到1985年7月第一条国产纺丝线投料成功,仅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攻关任务。1986年4月,年产1.5万吨涤纶短纤维攻关项目通过了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由此,我国进入了用国产大型、成套化纤设备装备化纤工业的新时期。

第一套年产10万吨国产化聚酯生产装置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聚酯工业在快速发展,但中国聚酯企业的工艺设备、技术成了“洋设备”的“博览会”,这种长期受制于人的状况与中国聚酯工业的持续发展是不相称的。

1992年,仪征化纤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纺科院和南化集团化机厂对引进聚酯装置进行30%增容改造;1997年仪征化纤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套10万吨/年国产化聚酯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的攻关,该项目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

2000年12月8日,该项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结束了我国聚酯工业引进国外技术的历史,开创了聚酯装置建设国产化的道路,大大降低了聚酯项目建设的技术门槛和投资成本,带动了中国大化纤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该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500

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忠安说,实行了产学研的联合创新,我们组织了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纺织设计院进行联合攻关。我们在2000年12月份的时候,我们年产的十万吨国产化的成套技术开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的垄断。 聚酯技术国产化,大大降低了企业扩产的成本。

500

中石化仪征化纤聚酯技术过程化的成功,显著降低了民营企业进入聚酯生产领域的门槛。

大批民营企业快速进入聚酯生产,并逐步延伸至上游原料端的PTA,PX,并逐步成为石化巨头。

500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广泛用于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以及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但芳烃成套技术非常复杂,系统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大,之前仅有美国和法国两家著名公司掌握,技术壁垒非常高。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的开发,是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芳烃成套生产技术的国家,显著提升了我国芳烃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不仅成为成套技术专利商,而且成为工程建设EPC承包商,并在带动我国化工与流程制造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纺织原料产业链完整及经济结构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至此中国基本掌握了从石油到合成纤维全套的技术。

合成纤维工业的主要生产设备都能在国内制造,不存在被“卡脖子”的情况。

正是原料问题的解决,造就了全球竞争力最强的服装纺织产业。

中国的服装纺织产业基本上就是石油进来,产品出去。

中国纺织工业的原料问题

从70年代开始中国引进西方国家的化学纤维技术,并逐步掌握了当代最先进的化纤生产技术,能够自主建设项目,制造设备。

中国的化纤产量从7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并一直延续至2022年。

 化纤产量的增长是支撑服装纺织工业发展的底气所在。

从1980年到2008年,中国的棉花产量从271万吨增加到749万吨,同期化纤产量从45万吨增加到2415万吨。

化纤产量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棉花产量,成为最重要的纺织原料。

500

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纺织原料的供应问题,不仅解决了国民的穿衣问题,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是有力促进了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

中国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纺织出口国,一直都是全球服装纺织最大的顺差国。

与印度、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服装纺织工业相比,中国在出口规模、顺差规模、进出口结构等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国服装纺织工业原料问题的解决!

500

500

中国服装纺织行业一直都是中国竞争优势最大的产业,长期是中国贸易顺差来源最大的行业。

中国服装纺织行业在加入WTO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出口规模从2000年5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增加到2021年的3216亿美元。

与其它服装纺织出口国家不同的是,2021年中国服装纺织工业的顺差额达到2931亿美元。

中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出口规模基本上等于顺差规模。

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中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原料基本都在国内解决,中国只需要进口石油就可以了。

印度、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这些服装纺织出口大国的顺差规模不仅绝对量上明显不如中国,与出口规模的占比也明显低于中国,根源就在于他们的服装纺织工业原料依靠进口。

“中国的服装纺织工业产能转会移至越南”这种说法叫了那么久,实际中国的服装纺织出口额一直在增长,服装纺织的出口顺差也稳定在3000亿美元的规模。

成衣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能可能会转移到越南等国,但是上游原料部分目前国外还没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技术能力和资本水平。

中国的服装纺织工业竞争优势显著

从1954年9月国务院第224次会议通过《关于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开始,到1983年取消布票,中国实行了长达30年发布票的政策。

布票是物质匮乏年代不得已的政策措施,我们通过掌握现代化纤工业的生产技术解决了供应不足的问题。

1978 年的时候,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量还非常小,只占世界的3.5%。1985 年达到64.40 亿美元,7 年间增长了1.65倍,出口增长缓慢,出口能力有限。

服装纺织工业原料问题的解决,奠定了中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1994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355.5 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的13.2%,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并一直保持至今。

上游原料工业的巨大竞争优势将继续支撑中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

越南要取代中国最大服装纺织出口国的位置很难!

印度要取代中国最大服装纺织出口国的位置同样很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