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冯小刚真回应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小钢炮回来了。

导演的网剧《回响》上线,主演的《忠犬八公》票房破两亿。

还在凤凰网的采访中澄清“离开”的传言:

去年出了一趟国是送女儿读书;很久没更新微博是因为舆论环境“言多必失”,不想造成麻烦;接下来的工作重心肯定还是在中国。

500

冯小刚能离开中国吗?

Sir只知道,起码国内观众更离不开冯小刚。

即使他近年来产量下降,《北辙南辕》《回响》两部剧口碑遇冷,被批评和时代脱节了。

但冯小刚的位置,至今无人能接替。

我们需要的不是冯小刚本人,而是冯小刚电影的内核——

一个民意传声筒

今天Sir重发一篇旧文,聊聊为什么冯小刚不可取代,甚至他本人也难以复制自己。

01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2000年,在中影集团的会上,冯小刚被要求和大家说几句,分享一下他在票房上的宝贵经验。

500

500

当时的冯小刚已经拍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开创了“贺岁档”概念。

但他的发言,却显得诚惶诚恐:

我这也是属于三平也是破例

就让我拍了

我还是比较珍惜这个机会

因为你要弄砸一回呢

你就没有下一回了

500

当时的国内院线观众在流逝,国产电影票房受好莱坞冲击严重。

冯小刚的贺岁档电影把观众再次“请”回了电影院。

《甲方乙方》以3000万夺得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都是3000万以上的好成绩。

放到票房为王的年代,这样的导演能横着走。

但在当时,冯小刚却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就因为他——

迎合了大众。

他既不是官方的宣教电影,寓教于乐。

又不是第五代的艺术路线,在探索民族性,革新电影艺术视听语言。

冯小刚的电影,俗了。

选择和大众站到一起的冯小刚,竟然是那个孤独的人——

电影这东西,主要是满足大众的一个,欣赏的一个需要。我基本上,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来走。这个被广大的中国电影工作者,认为是不齿的,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500

但其实,刚开始拍电影的冯小刚,走的并非喜剧风格。

早年《永失我爱》《一地鸡毛》《月亮背面》,都是两性情感+批判现实。

甚至《月亮背面》因为过于尖锐和大胆,遭到了冷处理。

500

在《甲方乙方》之前,冯小刚和王朔成立的好梦影视公司接连遭遇重创,影片拍摄被叫停或遭禁,王朔也因遭到批判远走美国。

关键时候,是韩三平拉了他一把。

但是,以前那样的别拍了,拍点人畜无害,让大家都开心的吧。

所以拍的时候就拐了一个弯

弄这贺岁片

500

在这部拍摄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的纪录片里,冯小刚提到了另一个人。

张艺谋。

我觉得你比如说像我

像张艺谋这样的人

生是自个儿砍杀出来的

500

当时的影视创作权,是掌握在少数文化精英手里的,文艺世家,大院子弟。

而张艺谋是78届里唯一的平民子弟,来自西安,还超龄了,但因为优秀的摄影作品被破格录取。

冯小刚呢,连科班出身都没有。

胡同里长大,背景、家庭、学历,什么也靠不上。

张艺谋曾说,他善于将自己工具化。

在上升通道极为狭窄的社会里,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最能靠得住的,就是有用。

因为你只有有用,才能够被主流需要。

所以张艺谋先是鼓捣相机,入了行也先是给张军钊、陈凯歌等人当摄影。

至于自己当导演,是后来的事。

冯小刚同样。

进入文工团,他做的是美工。

这种从底层生生砍杀出来的人,哪怕获得了话语权,也难以畅所欲言,总是习惯性看人眼色,不自觉地充当传声筒。

不像陈凯歌的自恋,不像姜文舍我其谁的自信,那种底气是需要从小培养,总是自说自话,觉得理所应当让人来欣赏。

我从一个小市民家里走出来,我最后要走上一条成功之路,也就决定了我的很多接人待物的方式,一方面我们内心非常主动,我们不断地要从内心的根本愿望出发,我们要出击,一方面呢我们又很被动,我们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取悦别人的程度。我觉得这点呢,和这些子弟就不一样,和那些世家的孩子也不一样。

500

九十年代,第五代还在追求艺术,制片厂时代不负盈亏的创作方式,让他们没有什么票房负担和市场思维。

但冯小刚不一样。

他拍电影要自己找钱求人。

不会巴结人,哪来的钱呢?

500

对自己的低姿态,冯小刚一直坦诚。

是的,我就这么个出身,要清高就没机会。

这种“取悦”也决定了在中国导演里,冯小刚是最先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

也意味着,自我表达总是放在服务取悦他人之后。

满足观众的需要

满足投资方的需要

剩下一点

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满足

满足不了就算了

500

他似乎一点不像大家印象里艺术家的样子,太俗,太功利了。

但冯小刚真的没有表达?

和那些与生俱来习惯自我表达的人不同。

冯小刚的表达更卑微,甚至带有怨气——

我已经表现得这么了解你们了。

那,你们能不能了解一次我?

02

庶民电影的消失

《甲方乙方》里,冯小刚亲自演起满肚子生意经的钱康。

500

有意思的是,在王朔的原小说《你不是一俗人》里,教四个人如何吹捧的大师,就叫冯小刚。

但没有一个表达者,甘于只做吹鼓手。

说自己“工具化”的张艺谋。

如果不是有话想说,为什么会去拍麻烦又难赚钱的《归来》和《一秒钟》。

把贺岁档喜剧玩得炉火纯青的冯小刚,又为什么执意去拍了让人根本笑不起来的《集结号》《1942》《唐山大地震》?

冯小刚无疑是懂大众的。

当年拍《甲方乙方》前,领导韩三平找到冯小刚,想让他结合当时的下岗潮,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喜剧。

但冯小刚觉得不能这么拍。

这样的题材有人看吗?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成为电影的卖点。下岗工人是没有心情去看电影的,在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岗人的心情。在现实中承受苦难的人,在电影里要获得解脱。

矛盾的地方也就在于这——

一个把大众心理摸得如此准确的人,却又屡次因为言论冒犯了大众。

一个拍喜剧赚的盆满钵满的导演,却又屡次因为沉重的题材而赔了钱。

2010年,冯小刚做客《锵锵三人行》。

谈起拍喜剧,他说其实重要的就是说人话,也就是让大家听得懂,还爱听。

没有人想一直听你说话。

所以得学会,多说几句大家爱听的。

把大家哄开心了,你再掺进去一句自己想说的,这样别人才有可能听得进去。

其实早在拍冯氏贺岁档时期,冯小刚就一直在夹枪带棒。

段子好笑。

更重要的是欢笑中,藏着老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与时代情绪。

《甲方乙方》里,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

500

买房子,成了世纪之交年轻人婚恋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500

《大腕》,讽刺膨胀的房地产市场。

500

《手机》,探讨了进入信息时代后,科技暴露的伦理问题。

500

在互联网没有全面兴起的时候。

冯小刚的电影,就是那个时候大众的银幕嘴替

冯小刚也并非全无表达。

而是他懂得,如何替人表达。

说得都是你关心的事,吐的都是你积郁的情。

就如同是亲友宴会后,大家有说有笑,也会聊起工作、物价、国际局势,吐槽起领导,发一发牢骚。

他们的话题不像知识分子或艺术家那么宏大深刻。

但庶民也需要表达。

并且需要在回声中确认,自己能被听见,自己和更多的人能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Sir看来,这才是冯小刚喜剧的核心,而不是简单地抖包袱。

近年来与冯氏喜剧效果最接近的,则是《我不是药神》。

虽然看上去两部片南辕北辙。

但一悲一喜之中,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切中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高度有效的商业化手法;

以及现象级的讨论度和票房。

在商业化和自我表达之间,能做到平衡和自洽,才是它们成功的关键。

冯小刚说。

“我对自己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既然我也不能避免说假话,但是我能不能在说假话的时候,表示出来我是心虚的,我别把假话说得那么掷地有声。”

冯小刚擅长“拐个弯”。

但拐弯能达到目的,并非就不真诚。

2012年再上《锵锵》时,冯小刚坦言,贺岁片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观众缘,这也为他后来尝试不同类型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这也才有了后面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

冯小刚是大导,但几乎没有人说他是大师。

那些年,很多人常以精英视角批评冯小刚的电影,认为其深度和艺术性不够。

冯小刚确实不是艺术大师。

因为他的电影本来就是拍给最普罗大众的。

被近乎遗忘的历史,被遗弃的个体。

你能从中看到的,解读出的,本就是一种应该被大众知晓、关心、理解的东西。

冯小刚擅长的,他的“小聪明”,其实是一些能突然刺中你的佳句。

500

但有时候,理解也需要某种契合的时机。

2012年,冯小刚积攒了多年的口碑、财富与人脉,终于攒了一个他梦寐以求多年的大饼《一九四二》。

呕心沥血忙了一地,甚至陪着演员一起饿肚子。

他当时信心满满,放下狠话:

“我为此赌上之前12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

结果呢。

投资2.5亿,票房仅3亿多,真输得精光。

十年前的贺岁档,满心欢喜的人们,哪愿意走进影院看这样一部惨烈的片子。

因为《1942》票房惨败,冯小刚陷入深深怀疑——观众就是不想看用心的东西。

于是,半是还债半是负气,他花一个月拍了《私人订制》。

结果票房7.13亿。

在《1942》获得华表奖的时候,他仍然愤愤不平说——

“我不认真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了四亿元,我认真拍一部电影,结果不赚钱。”

可是这部连冯小刚自己都嫌弃的悬浮、虚假、玩票式的电影,究竟怎么样呢?

对比今天看来。

这样切入现实,懂你所想的台词,难道还不足以一骑绝尘?

500

再看今年的喜剧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

好不好笑先不论。

它们无一例外都隔绝了现实,不是淡化背景,就是进入外太空。

500

只能在不触及现实的情况下。

把喜剧放在太空舱的温室里进行无土栽培。

不会再有冯小刚这样费力拧巴的俗人了。

成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一直在试图在商业、有关部门、自我表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就像你如何看待《集结号》。

内战的题材,拿到冯小刚手里。

它可以是主旋律,可以是大场面战争片,也可以让你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英雄形象。

冯小刚在《集结号》,拍了三个结尾。

你没看到的另外两版——

一个是谷子地没有走到兄弟们的坟前,手里还拿着半个馒头,冻死在路上;

还有一个是谷子地疯了。

500

当然,没放出来。

但那个戛然而止之后的圆满结局,总能让你意识到一些什么。

可冯小刚还是没能聪明过时间。

十多年以后,《集结号》被骂成了“公知电影”。

500

2000年,冯小刚这样说过。

他要告诉自己常说好话常问安,做人低姿态些,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冯小刚你是一名导演了

实际上你心里清楚

这个抗打击能力很差

社会上方方面面

都可以伸出一只手来

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把你捏死

500

也算是一语成谶。

2018年《手机2》事件后,冯小刚基本淡出了公众舆论场。

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是2019年的《只有芸知道》。

他不再忙活了,几乎完全退回了私人表达的领域——拍一部纪念朋友的,温暖伤感的爱情片。

500

你可以说,是冯小刚变了,自我了,上了年纪从心所欲了。

但变的又何止是冯小刚。

没有了冯小刚,谁来接替他为庶民拍出真正心声的电影呢?

或者说。

你仍然可以拍普罗大众,去触及一些现实问题。

但那个能牵动最大公约数、把集体情绪烘托到最大、成为全社会舆论焦点的机会,已经从冯小刚这样的导演和广大庶民的手中,转移出去了。

那么,何必还有冯小刚?

谁还能成为冯小刚?

2010年冯小刚参加《锵锵》时,一个细节让Sir记忆深刻。

窦文涛问起他治疗白癜风的事。

冯小刚说医生让他戒烟戒酒,他就想算了。

他说。

抽烟喝酒就是为数不多的,我自己真正能决定的事。

当不再有那个忙着张罗一切的俗人冯小刚。

也当然不会再有他拐个弯背后,伤感诚挚的那句——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