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收复新疆的?
作者:温伯陵
1
清朝的历史,必须和世界历史进程联系起来看。
自从大航海以后,欧洲列国就开始在全世界跑马圈地,他们通过漫无边际的海洋,在各大陆板块边缘的岛屿和半岛上建立殖民地,掠夺香料、黄金等贵重资源。
菲律宾、印尼、中国台湾、北美的新泽西和佛罗里达、印度次大陆的斯里兰卡等率先沦陷地区,无一例外都是这种性质的岛屿和半岛。
而历史规律决定了,“得寸进尺”才是人与人、国与国交往的主旋律。
于是从17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国便不再满足于大陆边缘的殖民地,不约而同地深入各大陆板块腹地,积极在内陆开拓殖民地。
英国和法国进入北美深处,和印第安人展开激烈交锋,并且进入印度腹地,准备挺进中亚地区。
俄国在欧洲没有出海口,便
翻越乌拉尔山一路向东,掠夺欧亚大陆腹地的皮毛。
在这样的背景下,雄踞东亚的大清和欧洲列国迎头相撞,便是必然结果。
只不过大清遭遇英法的海上挑战,要到19世纪,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而大清遭遇俄国的陆上挑战,时间要早得多,标志性事件是新疆的准噶尔部崛起。
如此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身处其中的大清并不了解,但是没关系,世界的巨变,逼迫大清必须做出选择。
2
1644年入关的大清,最初并没有雄心壮志。
这个政权原本是满洲贵族、漠南蒙古贵族、辽东汉人军阀通过“八旗”整合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所以大清具有异族政权和阶级压迫的双重属性。
入关以后,大清做为东亚最成熟的统治集团,和缺乏武力的大明文官士大夫集团联合,并把大明的卫所军人改编成绿营,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征服中国的事业。
以小族凌大国,趁大明虚弱的时机鲸吞天下,可想而知,大清的核心统治集团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他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
“能守住到手的领土就不错了,怎么可能称霸东亚呢?”
虽然蒙古高原的喀
尔喀蒙古
、新疆的
卫拉特蒙古
、青海的
和硕特蒙古
、西藏的僧侣都臣服于大清,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大清的羁縻属国,和大清没有实质上的隶属关系。
这种政权之间的关系,和大明时期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这也算领土扩张的话,那大明的西部边界应该在葱岭,而不是嘉峪关。
所以准噶尔部在新疆崛起的时候,康熙皇帝根本不在意,也不觉得准噶尔对大清有什么威胁,在很长一段时间,康熙和噶尔丹都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1671年,噶尔丹继承准噶尔部的台吉之位,立即向大清理藩院汇报情况,并给康熙送上进贡物品,康熙也承认了噶尔丹的台吉地位,给与丰厚的赏赐。
这次互动是康熙和噶尔丹交往的起点,此后十八年,他们两人保持了密切的书信往来。
噶尔丹吹捧康熙是“执掌力轮大可汗,以经纶治理天下,深谋奇功传遍八方”,康熙则表扬噶尔丹是西陲英雄。原本藩属国进京朝贡有人数限制,但康熙对准噶尔部不做具体要求,以至于噶尔丹每次都派数千人进京朝贡,然后领取数千份丰厚的赏赐。
噶尔丹是黄教弟子,于是在1678年,五世达赖喇嘛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封噶尔丹为“博硕克图汗。”
藩属政权的首领称汗,对大清来说,属于严重的僭越行为,但康熙可能是不在乎,也可能是鞭长莫及,便承认了噶尔丹的地位,从此在来往书信中不再称“噶尔丹台吉”,改为“噶尔丹博硕克图汗。”
总的来说,大清和准噶尔、康熙和噶尔丹有过一段非常亲密的关系,如果这段关系保持下去,康熙基本不会对西部用兵,大清也不会有实控疆藏的野心。
但问题是,噶尔丹是有野心的,俄国也是有野心的。
准噶尔部曾追随成吉思汗征战,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的直系成员,却世代和黄金家族联姻,是黄金家族非常倚重的军事力量。蒙元退出中原以后,准噶尔部也一度控制蒙古高原,出过太师也先等豪杰人物,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
这些祖先的往事,成为噶尔丹记忆深处的辉煌历史,所以自从继位以后,噶尔丹便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以准噶尔部为基本盘统一新疆,再出兵青海、西藏、蒙古高原,以成吉思汗为榜样,以黄教为意识形态,重造大蒙古帝国。
噶尔丹要重造大蒙古帝国,面对的最强大敌人是俄国和大清,次一级敌人是青海、西藏和蒙古高原的可汗,再次一级敌人是新疆的哈密、吐鲁番等城邦政权。
敌人有强弱,那么征服也有先后顺序。
大清是必征之敌,属于心腹大患,俄国的重心在欧洲,属于疥癣之疾,于是噶尔丹决定“远交近攻”,具体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先向大清示好稳住康熙,同时结交俄国获取援助,赢得准噶尔部崛起的时间。第二步征服新疆的哈密、吐鲁番等地,巩固基本盘,第三步夺取青海、西藏和蒙古高原,第四步是以“俄蒙联盟”组织起来的大半个欧亚大陆,兵临北京和康熙决战,重演也先在土木堡的故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蒙古复兴蓝图,噶尔丹也可称为一代枭雄。
那俄国为什么要支持噶尔丹呢?
一方面是俄国向欧亚大陆扩张,必然要和大清交锋,那么扶持新疆的噶尔丹,便能打一场付出小收益大的代理人战争。
另一方面,俄国征服欧亚大陆的经济目的是收集皮毛,卖到欧洲赚钱,而以游牧为生的蒙古部族,正好做收集皮毛的经济代理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噶尔和俄国的关系迅速升温。
噶尔丹继位的十年内,除了和康熙频繁写信,还向莫斯科派出六批外交使团,“友好的获得了俄国当局的友谊”,俄国还允许准噶尔牧民到南西伯利亚放牧,答应不收留逃亡俄国的蒙古王公。
而迷惑了康熙、结交了俄国之后,噶尔丹开始在新疆持续用兵,到1679年便攻克哈密和吐鲁番,基本统一新疆北部地区,兵锋直逼嘉峪关和青海一线。
关于这一点,甘肃提督张勇在奏报里说的很清楚:“噶尔丹侵吐鲁番,渐次内移,住居西套,前哨已至哈密,去肃州仅十余日。传闻虽未可信,然其情匿测,谨以奏闻。”
至此,噶尔丹和准噶尔部成为大清的西陲边患。
那康熙决定收复新疆了吗?
还是没有。
当时康熙正在和三藩打仗,在新疆开辟第二战场几乎不可能,只能下诏抚慰噶尔丹,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此时大清在东部已经没有敌人,但康熙依然没有下定决定和噶尔丹开战。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新疆地区脱离中国已九百年,还不是大明朝的故土,只要噶尔丹不侵犯大清的利益,康熙就能容忍。
然而,噶尔丹不懂康熙的态度,抱着恢复大蒙古帝国的雄心壮志,还是碰到了康熙的逆鳞。
1688年5月,噶尔丹以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
(活佛)
不尊重达赖喇嘛为借口,举兵3万东征喀尔喀蒙古,走出复兴大蒙古帝国的第二步。
6月,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部遭遇噶尔丹的骑兵,两军鏖战三日,土谢图汗大败而逃,噶尔丹又击败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基本扫荡了喀尔喀蒙古的有生力量,占领蒙古高原。
喀尔喀蒙古诸部丧失了牧场和牛羊,实在活不下去了,便纷纷南下投奔大清,当时出访俄国的大清官员见到这样的场面,在日记里写道:
“喀尔喀国人男妇追随,驼马络绎而南,不下万数,奔忙倥偬。”
漠南蒙古是大清的铁杆盟友,而喀尔喀蒙古是漠南蒙古的远房亲戚,他们投奔大清,大清就不能不管,于是康熙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牧场,并调拨张家口、独石城、喜峰口的粮食赈济他们。
东征进展的如此顺利,大出噶尔丹的意料,噶尔丹觉得不能沽名学霸王,便决定趁胜追击,和喀尔喀蒙古、康熙会猎于北京城下。
其实在东征前,噶尔丹就
向俄国派出使者,希望和俄国结成战略同盟,获得实质性援助。
按照以往
的交情来看,噶尔丹对结盟的事充满信心。
但是很不巧,那年俄国正在雅克萨和大清打仗,等噶尔丹的使者抵达俄国的时候,俄国已经战败,并和大清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不方便光明正大的支持噶尔丹,便派出使者悄悄送给噶尔丹一批枪支大炮。
噶尔丹在东征途中接收了这批装备,实力更加暴涨,一路追到乌兰布通地区,距离北京仅仅700里。
当年明英宗朱祁镇遇到瓦剌南下,决定亲征,结果做了瓦剌留学生。现在瓦剌的后裔又兵临城下了,背后还有俄国的支持,康熙也做出了亲征的决定。
不同的是,康熙面对更加复杂的局面,竟然打赢了。
康熙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出古北口,命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兵出喜峰口,自己则亲率主力,和两路清军在乌兰布通会师。
为了抵御康熙,噶尔丹命令部下,把一万多头骆驼的腿捆在一起,这样骆驼就卧在地上,而噶尔丹的士兵藏在骆驼后面,向清军射击。
两军交战一整天,打的非常艰苦,而就在战事胶着的时候,一路清军从侧面冲进噶尔丹的大营,骑着战马一顿砍杀,噶尔丹大败,连夜撤退,并向康熙保证:“不敢复侵中华皇帝之喀尔喀。”
这场战争,不仅激化了大清和准噶尔、俄国的关系,也彻底撕下喀尔喀蒙古的遮羞布。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