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政策目标在统一之后,及台湾同胞需要解答的问题——兼驳雁默穷台无用论

今年1月2日,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金灿荣教授曾解读说,他发现这篇讲话的着眼点已经不全是统一了,开始着眼统一之后了。我深以为然。

其实,我去年就把台湾问题的思考放在统一之后了。为什么我会抛弃统一时间和形式这个明显问题,而去思考统一之后问题呢?我并不是想标新立异,而是对统一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作出的。

统一就是占领吗?这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我们玩游戏时候,统一是很简单的,就是把地都占了就成,占领区就算有反抗,也只是一个概率数值,游戏中总有办法解决。但现实不是游戏。统一不仅仅是占领,还需要被统地区的地方得到有效治理和开发。而有效治理和开发又需要当地人民的配合和服从,也就是要收拾人心。

不管统一的途径形式为何,最后要取得实质性的统一,都必须收拾统一之后的人心,注意是统一后。

取得人心的方式当然也有很多,总结起来无外乎恩威并施四个字,收买和镇压。表面上也有区别,但是实质上衡量的重点还是一样,代价多大,成本多高。

我们对台统一已经解决了能力问题,也基本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解决了意愿问题。最后,只需要考虑成本问题了。当然,这三个问题通通不需要台湾人参与回答。台湾人需要解答的题目,我最后说。

有比较狂热的朋友会说,统一当然是不计成本代价的啊。好吧,打个比方。比如你很爱你的女朋友吧,愿意为和她结婚,不计代价吧。那么,你结婚开支可以无限吗?当然是能省就省吧。统一成本也一样,能省就省啊。

前几天,风闻有篇很好的文章《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台湾?》,推荐一下。文中很重要的一句话点明了目前统一台湾的问题在于统一的成本太高。

台湾现在的问题在于它现在过的很好,而且是一个虚高的股值。

这个虚高估值的台湾,不管用哪种方式将其吃下来,都必须为了维持这个虚高的估值而将发展增长后的创收填进去。这才是最大的成本,而不是枪炮。

众所周知,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类似例子,就是香港。

我的政治可以说是台湾人启蒙的,是从研读台湾网友YST先生的文章开始一步步提高的。所以,我对台湾人不无尊敬。当年台湾比大陆更早融入国际,有一批见识高远的人,像YST都不是专业的政治学学者,都能有这般见识。可见台湾当时的知识人才储备是很好的。但是现在这些人早就茫茫多绿蛙包围而销声匿迹了。这是台湾自己的政治氛围把自己的大脑弄窒息了。

当年YST先生的文章中一部分是涉及香港的。他的观点就是香港的统一成本过高。他的主张是当年不该救香港,让索罗斯洗劫一番,彻底将香港虚高的估值打回原形。他认为之所以救香港,主要是因为要给台湾看。当然,这是个不切实际的观点。因为不救香港,只会让香港问题更早的更激烈的爆发。香港人抱怨的不会是索罗斯,只会是中央。

不管,YST先生的观点有没有问题,至少他指出香港的统一成本过高,这个见解是对的。香港一系列问题的缘由,都在于这个成本过高身上。但是,香港这个过高的成本又是当时的中国不得不承担的。

然而,现在的台湾却未必需要承担。这是和香港最大的不同。

雁默的文章的主旨说,不管是穷还是富,都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是正确的废话。很简单,我们历史上的统一战争,不管是穷的割据势力,还是富的割据势力,都会反抗的吧。这叫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占领之前的反抗能力同当地割据势力的组织能力相关。但是占领之后的反抗意愿就完全不一样了。是和当地收入水平相关的。

比如宋朝的统一战争中,消灭四川后蜀政权是比较顺利的。据说花蕊夫人写了“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就是描写这段历史的。也有人说,这不是花蕊夫人写的。不管作者是谁,但是后蜀政权没啥抵抗,应该是个事实。但是,在后蜀政权被消灭之后,四川当地人又组织了很长时间的反抗运动。

后蜀政权的快速被消灭主要是因为后蜀政权的腐败无能。但是割据政权的被消灭不等于当地人接受了新政权。当新政权无法提供更好的待遇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快速容易的获得人心的收服。而四川天府之国,是个非常富裕的地区,远比五代打得稀巴烂的中原富裕。中央政权只会从四川征收更多的税收转移支付给其他地区,而不可能拿其他地区的税收补贴富裕的四川吧。所以,富裕地区的抵抗不一定会激烈,但一定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明白统一的成本有高低,就能理解中央一系列对台政策的思路所在。

我其实也并不认可穷台这个说法。比较合适的说法应该是,正常化台湾和国民化台胞。不过,既然台湾的估值还是虚高,台湾的人均GDP还是虚高,那么政策要达到的效果自然是让台湾人的收入降下去。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成本不仅仅体现在估值上,还体现在制度(政治,法律,金融等等),还有生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

我们经常嘲笑小确幸,然而小确幸一直是台湾重要的有效抵抗武器。龙应台女士甚至还曾经上门踢馆,跑到北大演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用小确幸对抗中国梦。当时北大的表现比较丢人。多年后,又去了香港大学演讲《我的香港,我的台湾》,故伎重施。这回香港同胞很争气,狠狠的用《我的祖国》打了小确幸一巴掌。进步了,知道怎么对付小确幸了。

雁默兄说穷台没用,我可以到大陆来工作啊,不就增收了吗?要的就是这效果。放开台湾人到大陆工作生活,这就是在降统一成本。让更多的台湾人在统一之前就融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之下工作生活,那么统一对其来说,就是无缝衔接了,几乎零成本吧。

像在大陆工作的郭雪筠小姐,你不知不觉间已经接受了北京的生活标准,按照人民币的价值来衡量商品,那么你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统一后的生活了。还有劝你一句,有机会在大陆买房的话,赶快买了,不一定是北京上海。这是长期投资,这才是真正融入的方式。别以为台湾还能有退路,还有一个家。这真的不好说(台湾的估值肉眼可见的下降,到时候,你看台北就如同现在的台北看花莲)。不要再用一边接受,一边又用小确幸来抵抗,这样是会被时代淘汰的。

同大部分总想维持现状的台湾人不一样,有一些台湾同胞正在积极的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靠拢,比如北大王裕庆。如果有更多的台湾同胞能效仿他们,对他们自己自然是好事,对中国自然也是好事,对统一后的台湾也会是好事。因为主动降低统一成本这部分收益,不会是白来的,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的贡献,自然是会反馈给台湾同胞的。

同样是宋朝的统一战争,吴越政权不仅没有反抗,而且还出兵助战,率土归附。这样的结果就为当地保留了不小的地方利益。繁华的杭州落在了柳永笔下,写出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主动还是被动?是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绊脚石,还是助力器?这才是台湾人,尤其是台湾的优秀人才,比如雁默兄和郭小姐,需要面对和解答的问题,也是决定将来台湾命运的问题。

文章最后,我要谈一下最为尊敬的一位过世长者,在台湾的真正中国人,颜元叔教授的文章《向建设中国的亿万同胞致敬!》。

我以前看过一集主旋律电视剧(应该是《东方》)里面,毛泽东邀请李四光加入共产党,李四光回答,我没有经历过长征,我不够格。毛泽东说,你是我们新长征的大将,建设新中国就是我们的新长征,所以必须加入共产党。第一次看的时候,并不明白其中含义。后来才逐渐体会到。共产党员既是一个身份,也是一份事业。只要从事这份事业的就是共产党,而不从事这份事业,甚至阻扰的自然就不是共产党。中国人同样如此。共产党是建设新中国的先锋队,中国人民是建设新中国的参与者。只有参与进去了,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颜教授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过去的那段历史。

(新中国建国)50年的苦难不是负面的、消极的、毁灭性的;它是中国的大蜕变,政治蜕变、社会蜕变、到精神蜕变

才会如此悔恨自己没有参与建设中国。

就个人的福利言,我们是幸运者;就重建民族国家的责任言,我们是十足的逃兵!我们就像肢体残障者站在路边,看着一队队的男女好汉走上战场,看着他们、她们的尸体被抬回来,或者看着他们、她们流血呻吟地爬回来,裹好创伤又冲上去。

我们呢,隔岸观火;而他们呢?他们拼搏,他们打仗,他们打的是我们的仗,打的是150年来的民族复兴之仗,打的是为全体中国人争一口气的仗!而我们呢?我们还在讪笑他们的厕所没有门,讪笑他们的所得低,甚至视他们为仇敌!我们究竟是什么?一群没有良心的市侩?一群没有人性的畜牲?

才会早早确信”中国的前途在中国大陆,在那13亿心含“鸦片战争”之耻,心含“八年抗战”之恨的中国人身上!“,写下”向建设中国的亿万同胞致敬!“。

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两岸中国人应该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抚平历史创伤。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共谋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无上光荣的事业。——习主席2019年1月2日的讲话

如今台湾同胞并不像颜教授那时在白色恐怖戒严隔绝下的彼岸(即使如此,还出现了传奇的林毅夫先生),两岸间没有鸿沟,你们同样有机会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习主席在讲话中,诚挚邀请你们参与这个伟大的事业。也只有参与这个伟大的事业,你们才如习总书记所说,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话尽于此。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