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京,坑了大明朝

作者:温伯陵

500

  

  伯陵说:    

  这是元明风云的第三篇,

  从都城的选择看大明朝的走向,

  前两篇在这里:

  《你可能不知道,忽必烈带着汉人屠杀了蒙古》

  《用地理视角,深度分析朱元璋崛起的过程》

  1

  都城定在哪里,和一个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历史走向。

  而都城的位置,最开始并没有选择困难症。

  从周到宋,世人对都城的共识很明白,非长安即洛阳,没有其他选项。

  因为那时的经济重心在西北,甘肃水草丰茂,陕西沃野千里,四川是天府之国,定都长安可以整合函谷关以西的地理板块,用农业经济武装游牧骑兵,对东部地区形成降维打击。

  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弊。

  如果王朝衰落,被西北的游牧部族入侵,都城便要迁徙到洛阳。

  洛阳的地理板块不如长安,但洛阳处于天下的中心,符合“天子居中统御四方”的意识形态要求,而且河南是粮食重地,完全可以满足都城的钱粮需求。

  开封和洛阳的性质差不多,只是地理形势更差罢了。

  但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于是经济重心和军事重心彻底分离,都城便出现了选择困难症。

  如果定都南京,可以得到经济利益,但离北方的军事重心太远,不利于朝廷直接掌控沿边士马。

  那么定都北方,朝廷占住军事重心,直接掌控沿边士马,然后通过运河调东南经济重心的钱粮,便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而定都北方有三个选项,要么是西安,要么是北平,要么是洛阳或开封。这三个选项里,西安和北平是首选,除非国势沦落没有办法,否则不会选洛阳或开封的。

  明朝初年,围绕着定都西安还是北平,朝野之间展开激烈的博弈。后来的很多事情,都能在这数十年的博弈中找到影子。

  2

  1368年立国的时候,大明朝只有应天(南京)这一座大城市,徐达和常遇春收复河南以后,大明朝又得到开封。

  这两座城市,朱元璋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

  应天是直接控制东南经济重心的城市,又是朱元璋经营了13年的老根据地,而开封是新收复的残破旧都,民心、地理和经济都不占优势,于是朱元璋下诏,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随着大明军队长征万里的节节胜利,大明朝逐渐统一天下。

  此时,北方离开中国政权两百年,对起于东南的大明朝认同感不强,精锐军队分布在长城一线防备北元,离应天又太远。要想增强北方的认同感,并直接掌控沿边士马,朱元璋必须迁都北方。

  而在北方各大城市中,朱元璋的首选都城是西安。

  为了迁都西安,朱元璋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1389年2月,凉国公蓝玉练兵四川。

  1390年2月,凉国公蓝玉讨西番叛蛮。

  1391年2月,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凉国公蓝玉备边陕西,靖宁侯叶升练兵甘肃。

  1391年8月,召秦王朱樉回应天,命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慰劳秦父老子弟,考察西安。

  1392年2月,在川陕设茶马司,和蒙古人做茶马贸易。

  1392年3月,宋国公冯胜等十四人署理陕西、河南、山西军务。

  这些人里,蓝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叶升是蓝玉的亲家,冯胜是朱元璋的渡江旧人,徐辉祖和李景隆是朱元璋寄予厚望的第二代勋贵,都是朱元璋留给太子朱标的嫡系班底。

  朱元璋让他们镇守西北,并且让太子朱标巡抚陕西,用意非常明显:

  “我老了,将来迁都西安的事,你们来做。”

  而在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朱元璋做了截然相反的安排。

  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晋王朱棡、燕王朱棣讨伐北元残部,颍国公傅友德和定远侯王弼从征,受二王节制。

  齐王朱榑帅护卫从燕王朱棣北征。

  2月,燕王大胜,北元归附的降军都归燕王调用。

  1391年4月,燕王朱棣督傅友德等诸将出塞,同月封朱权为宁王、朱橞为谷王、朱松为韩王。

  1392年4月,封朱桂为代王、朱植为辽王、朱楧为肃王。

  从这里不难看出朱元璋的布局——

  朝廷勋贵和第二代嫡系班底掌控川陕地理板块,节制西北沿边士马。宗室藩王控制山河四省,节制东北沿边士马。东南地区负责经济,分别向陕西和北平输送钱粮。

  这样一来,迁都西安的大明朝,便形成西北朝廷、东北藩王、东南经济的三足鼎立格局。

  如果藩王造反,则朝廷大军出井陉关和长城,兵分两路平叛。如果东南造反,则从四川顺流而下,扫荡长江下游。

  总而言之,只要大明朝没有彻底衰落,西安朝廷便足以压制函谷关以东。

  正如御史胡子祺说的:“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者,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至于说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西安的经济衰落,其实在当时看来,不是大问题。

  朱元璋攻取陕西之后,便设置卫所在陕西屯田,到洪武末年,西安府、汉中府、平阳府、太原府的经济基本都恢复了,完全可以通过汾河和渭河供养西安。

  而且西安和南京之间,还有一条唐朝留下的江汉漕运。

  唐朝时期,江汉漕运的南段是长江到襄阳,从襄阳开始分成两路,一路从襄阳出发,经过邓州、商州、武关、蓝田进入渭河,顺流抵达长安。另一路从襄阳出发,沿汉水途径均州、金州、洋州、梁州,最后到长安。

500

  江汉漕运示意图

  安史之乱后,京杭大运河阻断,这条江汉漕运,就是联系东南和长安的生命线,此后直到晚清,始终是极其重要的运输通道。

  如果大明朝重新疏通江汉漕运,定都西安以后,也能得到东南的钱粮赋税。

  而明朝初年,南直隶每年税粮是599万石,陕西(今陕甘宁)税粮193万石,四川税粮102万石,山西税粮231万石,河南税粮241万石,以西安为核心的地理板块,税粮总数是1366万石。

  相比陕西来说,北平布政使司(今河北)的经济更差,每年税粮是60万石,山东税粮285万石,再加上山西、河南、南直隶的税粮,那么以北平为核心的地理板块,税粮总数是1416万石。

  论经济,西安和北平是半斤八两,难兄难弟,谁都别嫌谁。

  总的来说,朱元璋定都西安的想法,其实是有道理的,在经济重心和军事重心分离的新时代里,定都西安,不算最差的选择。

  如果太子朱标能顺利继位,大明朝迁都西安,几乎是必然的。

  但是天不遂人愿,朱标巡抚陕西以后,回南京给朱元璋“献陕西地图”,1392年4月朱标薨逝于南京,“病中犹上书言经略建都事。”

  随后就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替朱允炆扫清障碍,朱元璋掀起蓝玉案,把大明朝的开国勋贵们一网打尽。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的迁都布局也没有改变。

  一方面,朱元璋陆续发布“曹国公李景隆为平羌将军镇甘肃”、“魏国公徐辉祖节制陕西沿边诸军”、“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西将军、武定侯郭英副之,以备西北边”的命令,继续推动勋贵镇西北。

  另一方面,朱元璋命“燕王朱棣、晋王朱棡总制北平山西军事,事大者方闻奏”、“以宁王年少,命燕王率师巡大宁”、“命燕王率诸王防边”等等,在东北军事上继续倚重燕王朱棣等藩王。

  那时的燕王朱棣,相当于大明北部战区总司令,晋王朱棡是大明北部战区总政委,两位藩王共同拱卫大明且互相制衡。

  所以在太子朱标薨逝以后,朱元璋并没有放弃迁都西安的想法,而是继续布局铺路,希望朱允炆完成迁都大业。

  但朱元璋没想到,他亲自选定的“好大孙”朱允炆,寄予厚望的“不肖子”朱棣,竟然彻底打破自己的布局。

  3

  1398年3月,晋王朱棡薨逝,5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大明朝的两个重要人物接连去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互相制衡的格局被打破,导致朱棣在北方一家独大。而且随着父兄去世,朱棣成为事实上的“诸王之长”,在宗室里排名最高。

  其次,朝廷没有迁都西安,便不能直接掌控西北沿边士马,南京和北平之间是一望无际的江淮平原,那么也不能利用地理优势压制北平。

  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你是燕王朱棣,你,会不会有野心?

  说没有,那肯定是违心话。

  事实上,朱棣不仅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

  1398年10月,姚广孝就劝朱棣起兵,朱棣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民心向彼,奈何”,这句话说明朱棣有起兵的野心,但没有必胜的把握,很有意思。

  姚广孝随即找来袁珙给朱棣相面,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听到这句话,朱棣的反应是“王意益决。”

  要知道在那个时间点,虽然朱允炆已经有削藩的想法,但削掉的只有周王朱橚,根本没有动其他藩王,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和张信掌管北平都指挥使司也是11月才发生的事。

  可以说,朱棣此时没有到不得不反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都有坚决起兵造反的觉悟,能说他没有野心?

  再看朱允炆。

  我觉得,朱允炆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阅历浅薄,有些蠢而已。

  做皇太孙的时候,朱元璋命朱允炆断案子,朱允炆根据“周礼听狱,色听为先”的原则,通过一个人的眼神,判断出他是被冤枉的。结果经过一番审问,朱允炆竟然蒙对了,朱元璋非常高兴。

  继位以后,朱允炆准备削藩,户部侍郎卓敬建议:“燕王雄才大略酷类高帝,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朱允炆不听。

  李景隆到开封抓了周王朱橚,准备剪除燕王朱棣的羽翼,结果朱允炆心软,又想让周王朱橚回开封,齐泰和黄子澄都无语了,吐槽说:“上妇人之仁,事势如此,安可不断。”

  此外,朱允炆听了方孝孺的建议,根据周礼更改官制,并且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将文官地位提升到勋贵武将之上。

  朱允炆的一系列操作,给人的感觉就是熊瞎子掰棒子,抓不住主要矛盾。

  你要削藩就认真一点,不削则已,削则有理有据,一削到底。要改官制就得照顾宗室和勋贵的利益,团结他们一起改。

  朱允炆倒好,直接三管齐下,结果除了得到利益的文官以外,宗室藩王和勋贵武将都不喜欢朱允炆这个新皇帝。

  所以在北平和南京针锋相对的新形势下,北平的燕王朱棣是久经历练的满级大神,南京的朱允炆是刚出新手村的铁憨憨。

  朱棣起兵造反,不能说十拿九稳,起码在个人能力方面有巨大的优势。

  随着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推进,湘王朱柏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再加上都督宋忠、徐凯等人率兵包围北平,朱棣感到生命受到威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