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当“严”得有度

师者当“严”得有度

新京报快讯 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倪某,在学术交流群辱骂学生“垃圾,白痴,文盲,写的东西跟屎一样”,并称“都是垃圾一样的东西,等把自己锻炼成牛人,再提休息两字!”(3月26日人民网)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老师,以所持专业知识教授学生是为“本”,为人师表,以其品格德行言传身教是为“根”。就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倪某在学术交流群中辱骂学生一事,从师德角度评论,确有不妥。

“都是垃圾一样的东西,等把自己锻炼成牛人,再提休息两字!”从后半句可以分析出该导师教学严格,以“牛人”激励学生刻苦用功,并无不可,可前面加上“都是垃圾一样的东西”便明显多了辱骂、贬低学生人格的意味在里面。而该导师因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便当众人在群里以“垃圾,白痴,文盲”这类极带侮辱意味的词汇公然辱骂学生,则是严重有违师德的体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学生论文没写好,加以指点教育便是,为何要加以言语辱骂侮辱人格?学生论文质量不过关,导师也有责任,岂能只辱骂学生而不进行自我反思?对学生适当的严肃激励的确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可对学生进行有辱人格的言语辱骂能起到何种功效呢?除了有损师德和对学生造成精神创伤外,恐怕别无它用。

学生天资有高低,闻道有先后,纵使有学生调皮贪玩不用功,也该教育之,岂有靠辱骂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就能提高学生成绩一说?都说有真本领的人都未免有点脾气和性格,但就教师这一身份而言,脾气和性格用得好,把握得当,那叫人格魅力,用得不好,把握不当,就是有辱师德。以激励之法育之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激励也该有个度,当以正当言辞予以教育劝说,用言语辱骂学生则脱离了“激励”的意义,也对人民教师的形象带来严重影响。

都说“严师出高徒”,可“严”也要把握“度”,打着“严”的旗号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侮辱对人民教师来说是一种十分很卑劣的手段,也是无能的表现,其实很多时候这种行为是在满足该教师自身欲望的发泄。对学生进行公然谩骂、侮辱,会严重影响到该学生接下来学习、生活的精神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上梁不正下梁歪”,品行不端的老师教不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人师表应当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德行,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崇高的德行教化学生,以优秀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做好“护花春泥”,给学生做好“指路明灯”。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身上肩负着培贤育能的庄严使命。教育学生纵使“恨铁不成钢”,也该有个“度”,不可越违反师德的雷池一步。

(本文作者:李畅 )

 

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326/c1006-30994758.html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