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承载着世世代代上千年那片区域历史的活化石

【本文来自《方言传承下去有啥意义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方言是承载着世世代代上千年那片区域历史的活化石。

别的地方不说,就从山东来说吧,鲁西南,曲阜地界的方言,那是鲁国的语言。

那么,淄博的方言,就是齐国的语言。

那么我们山东诸城周边,包括日照,五莲,莒县,周边地区的方言,那是莒国的方言,勿忘在莒,就是我们这儿。还有烟台话,那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叫东莱国的国家的语言,国家消失的很早,但是语言一直保存到现在。还有一些小地方,比如,青岛的即墨,那边的方言非常有特点,我大体考证,那是古代越国人统治山东区域的遗留物,也是越国的语言吧。还有杞人忧天的杞国在最后灭亡的地区,也是在我们山东,我的祖籍安丘一带,也有一片小区域,保留了他们的语言。

普通话的好处是极大的方便了各地区人员的语言交流和沟通,但是他的缺憾就是消灭了很多极富特点的表达,比如赶集这个集字。用普通话说起来非常别扭,而且容易出现歧义,我们当地的方言,这个字说的非常在理,而且很合乎逻辑,但是汉语拼音,我们的普通话不管这个,通通统一在一个语音下面,这样语言的特征没了,特别古诗词的朗诵,还有很多古典小说的朗读,因为普通话,都会造成很多问题,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啊,绝对不能抛弃,绝对不能靠语言学家来研究,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个方言肯定要消失,再过很多年,语言学家也研究不明白了,因为很多发音,光看书是看不明白的。

最近,诸城市的胡学松先生,刚刚编撰了一本有关方言的书,昨天我才拿到,看了以后非常震惊!我们本地鲜有对方言投入感情和研究的人,但愿这样的人不要消失,方言的传承,不要断档!

最后总结一句话,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我们中国的历史。

500

500

500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山东省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8
最热 最早 最新

  • 在非洲几百上千人的部落,就有一种语言,要不你去非洲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语言?
  • 怕不是对上千年有什么误解,官话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都不了解一下吗?
  • 坚决反对此文关于保护方言的讨论。理由很简单,看看现在的欧洲,一切就一目了然。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从最开始一个小小的华夏小部落,逐步形成几千年传承没有断绝的统一国家?春秋战国以前,基本上是早期众多部落融合的过程,而秦汉开始之后的二千余年才是形成统一民族心理主要时期。这其中促进民族整合、文化融合的最主要方法就是起始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之后的二千年,虽然对同一个字的发音,各地都有差别,甚至很多字不同区域具体发音区别非常大,但由于“书同文”,保证了交流沟通的通畅,同时也促进了相互间民族认同。
    欧洲是最好的反面典型,因为几千年来欧洲始终没能出现“秦始皇”式伟人,导致欧洲很多国家即使历史上来源相同,但是相互不认同。
    其中斯拉夫民族又是典型中的典型,整个东欧、俄罗斯,基本上都是斯拦夫支系,但却各有各的语言、文字,而这些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相似度又非常高。
    我们尊重方言,正如我们尊重外语,也尊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自己的文字、语言,因此不能也不会去人为消灭方言;同时,也绝对不能专门上纲上线去保护、推广方言。让方言自生自灭就是最好的方法!
  • 过去但凡读过几年私塾的都会说官话
    现在识字律都接近100%了啊
  • 如果秦始皇有能力普及义务教育,早就统一语言了,统一语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必为方言渐失扼腕叹息!
  • 天下我嘴笨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你既然那么喜欢历史,对于整个北方的历史不了解吗?从春秋战国到今天,那片土地都换了多少茬人了,而且语言是自然随着外界变化而变化的,你不会以为真以为现在那些方言和春秋战国一样吧。那要不要继续复古,考究一下,炎黄时期的方言?
  • 如果把方言拔高到这么高,那曲高和寡,最后就沦落到历史学者手里研究的碎片了。
  • 猪猪侠998 宇宙大将军、督三维诸军事
    明朝人们说话的发音跟今天是一样的吗?就说近一点的,民国时期的北京话发音跟今天的北京话发音都不尽相同,遑论千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