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容斋之巫蛊之祸:父子相疑,把戾太子推上了绝路

当我们说到汉武帝的时候,巫蛊之祸,无疑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因为他代表了太多的可能性。就好像如果公子扶苏没有自杀,那么秦国还会只传承了两代皇帝么?

如果没有巫蛊之祸,那么继位的必然是刘据,刘贺自然不会继位,并非嫡长子的刘询也未必有机会成为汉宣帝,后续的历史也将大不相同。

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历史的走向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所以,巫蛊之祸的发生,无论我们是困惑还是惋惜,它的发生都是必然的,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谈的。

表面看,巫蛊之祸的发生,在于江充的诬陷,但所谓“木将腐,蠹实生之。物将坏,虫实生之”,所有一切都指向了汉武帝自身,也因此衍生出众多的阴谋论版本,但事实或许并没有那么复杂。

500

祸起一梦

前92年,汉武帝于建章宫见一男人持剑闯入禁宫,命人捕捉却被逃脱。汉武大怒,杀掉侍卫,封锁长安城,全城搜查了十一天,最终自然不会有结果。但巫蛊之祸的大幕,却是由此拉开。

因巫蛊而引发的事件,这并不是第一次。

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以巫蛊之罪废陈皇后

太始元年(前96年),大将公孙敖因为妻子涉及巫蛊,全家被诛

但上面两次事件涉及范围并不广,比如陈皇后也只是被迁入长门宫,但这次不一样。

年近七旬的汉武帝,开始变得多梦、健忘、易怒。

一日,正在午睡的汉武帝时候梦见有数千木人围绕着他,这些木人手中握着棍子,高高举起,一齐向他打来。他惊惧而起,竟生起病来。

此时,一个人走到他的面前,对汉武帝说:“陛下之疾,在巫蛊。”

一场滔天大祸,由此开始

之后不久,丞相公孙贺已经下狱,这已经是武帝时,死的第四位丞相了。和他一起遭殃的,还有诸邑、阳石两位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卫伉。

然后,便是太子起兵的大戏,而结局则是皇后、太子自杀,太子妃及二皇孙被杀。

再往后,是刘屈髦被腰斩,李广利投降匈奴。

世人总将秦皇汉武并列,可秦始皇除了扑杀太后和嫪毐两个私生子之外,对于骨肉,还是较为宽厚,而汉武帝为什么对待骨肉至亲就如此酷烈无情呢?

500

渐失信任

对于37岁的太子刘据,汉武帝之前是寄予厚望的。

元朔元年(前128年),刘据出生以后,武帝对他十分喜爱,为他遍请饱学鸿儒,悉心教育。刘据二十岁行冠礼之后,武帝为他专门修建博望苑,“使通宾客”(尽管汉武帝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看得出来,汉武帝确实是把刘据当作未来接班人在培养。

虽然刘据性格仁恕温谨,在治理理念上,也与武帝相差很大,虽说“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但汉武帝也并未苛求,他曾对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我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我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我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

有人认为这话只是看宽慰卫青,但秦始皇殷鉴在前,作为成熟政治家的不可能不知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毕竟,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功业,也是建立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认为这话应该就是汉武帝真实的想法。其实后世也有同样的例证,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虽说过“恪英果类我”但也并未因此就改立李恪为太子。而朱元璋虽然对太子朱标的温和有所不满,但也清楚知道他才是合适的继承人。

500

但作为刘据来说,还是感觉到了不安,这种不安随着卫青和霍去病的离世,与日俱增。尤其在当面对越来越多的谗言,他只能选择被动的相信父亲还是信任自己的。

先是一次太子进宫谒见皇后,过了很久时间,才从宫中出来。黄门苏文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调戏宫女。”于是汉武帝将太子宫中的宫女增加到二百人。

又一次,汉武帝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派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回来后对汉武帝言道:“太子面带喜色。”汉武帝默然无语。及至太子来到,汉武帝观其神色,见他脸上有泪痕,却强装有说有笑,汉武帝感到很奇怪,再暗中查问,才得知事情真相,于是将常融处死。

虽然汉武帝仍然维护了太子,但面对这样日复一日谗妄,信任又能维持多久呢?

子弄父兵

我们无法确定,在巫蛊之祸之前,汉武帝和太子之间的不信任到了何种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太子起兵,汉武帝仍然是相信太子的,面对苏文的诬告,他还只是说“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直到使者不敢入城而再次谎报太子要杀使者,汉武帝这才认定太子造反。

但从刘据的作为来看,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以及愤怒。

面对江充挖出来的所谓人偶,他第一时间的反应,居然是矫诏杀江充。江充虽然确实该杀,但也无需如此过激,他毕竟是太子,即使一时联系不上汉武帝,难道江充还敢将太子和皇后直接下狱?这显然不可能。矫诏杀江充的主意,虽然是石德出的,可显然太子已经确信他的父亲不会相信他,只会相信江充。

所谓疏不间亲,何以到了认为父亲只会相信外人,而不信自己这个儿子的地步呢?

当公孙贺冤死狱中,诸邑、阳石公主,还有卫伉被杀的时候,或许刘据就认定父亲不再相信自己了。毕竟,公孙贺是他的舅舅,两位公主是他的姐姐,而卫伉则是他的表兄弟。

刘据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攻打丞相刘屈髦。先前刘据的罪责只是矫诏杀人,现在攻打丞相,几乎与造反无异。刘据走出这一步,注定已经无法回头,他也应该是不打算回头了。

之所以去攻打自己的堂兄刘屈髦,是因为刘屈髦与太子有争斗,而争斗的源头则是刘屈髦和李广利是亲家。显然,此时的刘据认定自己遭遇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有人要推刘鎛上位,所以才有这样鱼死网破之举。

可惜,这只是他的揣测,巫蛊之祸后,李广利和刘屈髦合谋推刘鎛上位,结果刘屈髦因此被腰斩,李广利投降匈奴。刘据没看错刘屈髦,却没看懂父亲。

史书冰冷的记载了之后发生的一切:太子和皇后自杀,太子妃及皇孙被杀(出生数月还没起名字的刘询也被下狱),江充及其党羽全部被诛杀,另有所图的刘屈髦李广利被杀,随着数万具尸骨的倒下,巫蛊之祸暂告结束,而余波则一直到汉宣帝时期才彻底了解。

500

蛊在人心

一直和汉武帝待在甘泉宫的钩弋夫人母子收获了最后的果实,可惜她自己也并没有等到儿子坐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天。

但如果因此就认为巫蛊之祸实质是汉武帝为刘弗陵除掉障碍,却也未必。太子已经立储三十年,在卫青和霍去病先后离世之后,所谓的“太子集团”对汉武帝构成不了任何威胁,这点在太子起兵后得不到任何强有力的支持便可明见。汉武帝开始并不相信太子造反,除了信任,想来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是基于对刘弗陵的宠爱,就考虑换了储君,绝非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所为。

当初刘邦想废了惠帝改立赵王如意,结果被大臣和吕太后阻止。但卫子夫显然并没吕后那般的实力,更没有强有力的外援。所以如果真的想换储君,没有必要通过这样激烈的手段。

最关键的,霍光本就是卫氏集团的人,而汉武帝最终选择他辅政,即可证明之前汉武帝并非有计划的清除卫氏集团的势力。

可惜,因为汉武帝的昏聩,也因为刘据愚蠢的举动,种种误会,如刀一般,杀伤了所有人,包括汉武帝,包括太子,包括无辜的数万人。

在之后的数年中,武帝建了思子宫,建了归来望思台,却没有给太子平反,也没有放出狱中的汉宣帝,直到因“天子之气”的传言,欲杀尽狱中之人而不得,最终不由得感叹这一切都是“天使之”,汉武帝似乎自始至终也没见过自己这位曾孙,或许也是不想再去回忆那段往事吧。

500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丁卯,随着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一切似乎都尘归尘,土归土,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当我们后人审视这段血腥的历史片段时,那厚厚的、满是尘土的简册上似乎只有四个大字:蛊在人心!!!

本文原发头条号:笔记里的历史,原作者观网同步发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