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芳输在不懂舆论
像王思聪和花千芳的争议当中不懂舆论的其实是花千芳。他其实只要把他的诉求改几个字,马上就能获得大量的支持。如果他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切入,要求大幅度降低英语考试的占分比,他在舆论上一定赢。我也是最近这两个月慢慢才感受到真实的社会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诉求。
我自己身边做记者的朋友很多,他们也有跑教育口的,有人就很耐心的总结了我们国家各阶层不同人孩子学英语的方式。结果没发出来,说是担心读者受不了,因为很多读者从小到大都是活在“幻觉”里的。我觉得很无厘头,而且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大家会很有帮助,就自己尝试摘选了一些在网上写了写。我初期只写了顶级富豪家庭孩子的英语教育,比如任正非和杨国强,从小教女儿学英语就是请母语者来和孩子同吃同住,锻炼孩子的口语。我们国家多数地方高考算分都不算口语,但是他们依旧非常重视英文口语的学习。
结果后来写了之后也没看,我几个做记者的朋友直接截取了我微博下的评论给我看,读者第一反应就是“不公平”,要给任正非这些家庭的子女设计更高的录取标准。可人家女儿现在就在哈佛读书啊。后来我自己在微博问答里面写了像潘石屹王健林这样的富豪是从小将子女送出国,接受英文教育。也有人看了之后觉得心里特别不舒服,问我这个世界为什么那么“不公平”。
我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写。比如我还觉得有个朋友的经历特别有意思,他和我们抱怨说现在的孩子条件太好了,都不知道珍惜。他80年代读书学英语,那时就算北京很多老师英语也就那样。他父母就和其他几个同事一起去找了一个翻译让他们学英语。一个礼拜去两次,每次过去就是重复的中译英,英译中那个翻译的稿件,翻译穿插给他们讲语法,纠正发音。他后来学校里英语课根本不听,因为学校里老师讲的确实和那个翻译有差距。现在他儿子是课内课外补课都不听,他也很着急。然后就有人和他讲,你这种当年考进中国人大的,还需要担心孩子读书吗?他说是的。因为当年一起补课的人里面他成绩最差,只有他一个人上了中国人大。而且他也觉得自己不聪明,当初考试其实全靠英语拉分,纯粹就是因为自己接受的教育质量比其他人更高,才考进了更好的学校。
当我看见这样的论述时我觉得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一件学英语补课的小事,一下子就融合了各个时代的特点和人的主观能动。教育就是一种服务,家里有钱,就给孩子买更多更好的服务啊。可是很多人脑子里的概念和我是不一样的,他们从小心里就有一种“虚幻的公平”概念,他们觉得不管是多富裕的人的子女都应该和普通人一样,拉到一条起跑线,接受一样的教育一样的考试,再通过考试重新分出一个阶层来。可是现实决定人阶层的不是学历,而是经济地位。决定孩子起跑线的不是学校教育,而是他的父母。
可是多数从小脑子里面就被植入一种虚幻的教育公平理念的人,根本没办法接受现实。他们的“抗争”就是要求改变制度,英语教育就是这样的宣泄口。我自己这两天在帮一个朋友看北京的房子,他前几天就和我讲在北京“父母985,孩子上高职”马上就要变成新常态了。原因很简单,985不是个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才是。他学新闻的,和老婆加起来一个月一万多,外来到北京有了户口,现在想和父母凑钱买个共有产权住房,让自己在北京安个家,一起算算一个月手头也剩不下什么钱,根本没钱给孩子补课。他孩子现在成绩一般,北京上海都是初中就开始大规模分流,他自己懂高职的意思,也知道北京本地人有多重视给孩子加课,自己孩子和人家孩子压根就不在一条线上,想想孩子大概率要落在后50%去读高职,就是觉得对不起他。我也做不了什么,就是和他说说高职的终身教育模式。孩子没钱,就让他以后自己赚钱往上走,接受教育从来就是个终身的事情。
最后朋友间聊天又聊到举报奥数班的事情上了。他说他今年想买房子时真的也体会到那种家长蹲点举报别人家的孩子读奥数的情绪了,就是一种他们认为的“抗争”,让人家的孩子没办法额外读书,走慢一点,等等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实当中,大家就不在一条跑道上,需要钱的人家,就该让孩子读个能赚钱的专业,多赚钱。
至于教育这件事情,把教育当服务,有多少钱,就给孩子办多少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