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为什么没有孝文化?
西方文化为什么没有孝文化?为什么东方儒家文化百善孝为先?最近挺网课,都给我整不懂了。
仔细看,其实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受影响的基本都有孝文化。那西方呢?
如果我们把孝文化视作是长辈权威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话,那么在世界范围内,“孝”才是主流。
实际上,在20世纪,大量的人类学家在深入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古人类族群进行调查时就发现,在这些地方长辈作为部族经验的传承者,具有极高的权威。这些地方的成人礼仪式,也往往是要长辈通过某些“教训”来宣告自己的孩子成年了。
当然,这些地方因为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甚至都没有形成早期的城市,体系性的“孝文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若是看西方历史上,那么“孝”其实也同样存在。以古罗马来说,其《十二铜表法》中对“家长权”进行了规定:
第四表 家长权一、对畸形怪状的婴儿,应即杀之。二、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的亦同。三、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四、夫得向妻索回钥匙,令其随带自身物件,将其逐出。五、婴儿自父死后十个月内出生的,推定其为婚生子女。
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孩子如果对家长“不孝”会有什么后果?
当然,后来随着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在社会原子化与“平等权利”的倡导之下,“孝”的社会基础也就基本瓦解了。
类似下面某个高赞引用的文字:
大家都称赞中国人对父母孝顺,但他们既然可以毫无顾忌的杀害亲生骨肉,那他们实际上还能有什么孝心呢?他们的传统似乎告诉他们初生的生命可以随意牺牲。在穷苦年代,一些穷人会吃掉自己的孩子。他们狠心杀害新生儿,认为生男婴代表吉祥,生女婴代表灾难,因为女孩一旦结婚就会成为婆家的女奴,父母等于白养了她;男孩却可以一辈子与父母待在一起,侍奉父母,给父母上坟,并且给家里增添新女奴——他的妻子。这是欧洲人眼中生活在清国的汉人的孝文化,是在无孝文化的欧洲入侵之前最纯粹的中华孝道。
能引用这种文字,除了说明读书少之外,说明不了什么。
首先来说,清朝时期的欧洲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和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们眼里的“中国”当然也就是另一幅样子。
其次,如前面所说,你把《十二铜表法》中的罗马家长权搬出来一看,与其所描述的根本没有任何区别。所谓“无孝文化的欧洲”,属实是把欧洲“洗”的太干净了。
当然,如果你非要说西方经典中找不到“孝者,德之始也”这类话,又或者没有《孝经》这类东西就没有孝文化,那算你赢了。
农耕文明跟游牧文明,对待老年人的态度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种过田的都知道,种田更多的时候是个技术活,没有人生下来就会种田,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除杂草、什么时候收获,都是需要经验积累的,速成的办法就是找人指点,那么谁会不藏私地指点你呢?当然只有你的父母、祖父母,所以我们讲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古时候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东方文化不仅要讲究孝,还讲“勤俭节约”,鄙视一切不事生产的人或者行业,一个好逸恶劳懒惰成性、受到社会唾弃的父母/祖父母基本是很难得到小辈尊重的,就是这个理。
那问题来了,打猎靠啥呢?更多的是靠个体的能力,力量、速度、反应能力,别人打猎成功的经验在你这基本就不值几个钱了,一个大力士徒手杀熊,然后他告诉你杀熊很简单,你敢用他的法子去猎熊么?所以看游牧民族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不需要家庭积累,你看看《西部风云》,到了迁徙时走不动的老人就得跟家人告别留在原地等死,与其拖累家庭或者旅途劳累死在路上不如就留在原地功成身退。
不同文明之间生产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差异,不去研究文明之间生产方式的差异就去分析文化差异,那只能是缘木求鱼,高中学的政治课全部还给老师了!
②罗马不等于西方,尤其是盎撒
③真正的人伦出于自然,春秋大复仇的“父仇不共戴天”也不是法律规定的。过年给长辈磕头,长辈逝世后,清明祭祀,冬天送寒衣也不是法律规定的。这些事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毕竟他们在宗教时代抛弃人伦选择教团,亲爹亲妈可以变“兄弟姐妹”,宗教时代过后,又被资本主义割裂成一个个原子化的人,那就更和五伦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