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建“的几点”谬论“

罪恶不是罪

请教大佬,以前的各个朝代都说是封建社会,这个“封建”是什么意思?

俺不是大佬,只是个历史爱好者,尝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因为啰嗦的太长,就正式发帖了,请大家指正:

“封建”,顾名思义就是”封土建邦“的意思。

封建,首先-一种政治制度,由周武王发最先发明、武王弟弟周公旦完善的。

一般来说,伟大的政治家总是会认真反思历史上特别是最近历史的经验教训,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周武王以”小邦周“取代”大邑商“,成功之后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以人少的周人族群统治已知的“天下”广土。可供他借鉴的先例夏与商,都是朝贡制,夏和商的核心族群聚集生活在一起,通过武力威慑让四方的各种邦国势力定期/不定期进贡,除此之外彼此没有太多关系。当然下场都不太好。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武王为让周人的统治能够长久,想出一个”封土建国“的办法:分封兄弟、亲族、盟友等在各要害、富饶之地建邦立国,形成对核心区域周王室的屏护作用。当然这里存在缺陷:王室子系繁衍会不断要求新的土地以供分封;兄弟邦国强盛了也会威胁周王室。

武王留下的解决方案就是:威名赫赫的殷八师(成周八师)、西六师。以武力为核心实力的周王室,可以不断向外分封新的邦国,无人敢违背;同时以武力为核心实力的周王室也保持对所有诸侯邦国的威慑。周公旦查漏补缺又发明了周礼,加强了诸侯和王室的文化联系,同时用礼制限制了诸侯实力(如军队数量、王城大小高度等都必须小于周王室)。可谓“文武两全,两手都抓”,完美!

但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周昭王为获足够的青铜原料,不断南征荆楚,结果第二次南征“丧六师于汉”(估计守卫镐京的西六师的精锐没了),第三次南征连自己都死在汉江,全师尽丧(估计守卫洛邑的成周八师的精锐没了)。

昭王之子穆王重建六师,但只是一个虚张声势的空架子,只能拿西边的犬戎开刀立威,可惜效果不佳,“自始荒服者不至”,周王室反倒一下子在周边外族中失去了威信。

穆王之后,历经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周王室内部权力传承出了乱子,中央威信进一步沦丧;

厉王即位后,试图重振周王室的威信,但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军事实力,此时周王直属的领地资源已被众多在朝的公卿贵族长期侵占(分封不出去了),厉王不得不改革,提拔私人亲信,收缴各种王室资源。结果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厉王的操作又比较莽,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导致厉王被逐,贵族们搞了个”共和政治“。

厉王儿子宣王就是被”共和“贵族们扶持即位的,所以他的执政必然废弃了厉王的所有改革措施,改为对贵族们妥协,因此就被贵族们尊称为”宣王中兴“。周宣王的各种怀柔手段当然包含广结儿女亲家。

宣王儿子幽王即位后,为了摆脱贵戚操政,废了皇后和太子,引发了“犬戎之乱”。西周灭。

无论无何,周武王开创、周公旦完善的“封建”政体是最适合当时周人的体制。到了后世,西迁的日耳曼人成功灭掉罗马帝国时,遇到了和当年周人一样的困境(小族治广土巨邦),自然就采取和周人同样(或基本一样)的“分封建邦”的封建制度。这么自然吗?为什么周武王之前从没有人用过?周武王灭商后,天天担忧到壮年而逝;周公旦辅政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殚精竭智创造出周礼,并对武王的”封建“进行大调整。原创总是最难,照抄才是自然。

多说一句,按西方历史传统,任何一点点事迹,只要在西方先出现,中国后出现类似的,结论就是“西入说”:西方传入中国;但是中国先出现很多年,西方后出现的,只要不是确凿证据,都是独立发明。

“封建”制度,明明是周人发明,历东周、秦汉,慢慢影响到匈奴人,再传给日尔曼人,也是很容易的呀,这么简单易学的好东西,当然会流传了!不明白为什么从没有历史学家提起,一说起“封建”,就是中国一套,西欧一套,好像是完全不搭嘎的两种事物!俺认为这很奇怪,这两条制度明明共性大于差异,理念完全相通,根本就是一回事嘛。

除了政治上的“封建制度”,还有一个经济上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和“奴隶制度“”资本制度"都不同的经济制度。

下面是俺的个人谬见:

经济上的“奴隶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基础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对奴隶的所有权,奴隶主凭借对奴隶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奴隶们的劳动。像古希腊、古罗马这类国家,他们以贸易(或劫掠)为主要经济活动,这些活动的运行基础就是大量奴隶的劳动,所有希腊人、罗马人衡量财富是以占有奴隶的多寡为标准,土地是次要资源(虽然也很重要)。中国的殷商应该也类似。

经济上的“封建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基础是土地,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对土地的所有权,地主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租耕土地农民的劳动。从西周开始,到中华民国,中国历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都是农业生产,经济运行应该以对土地的占有为主,以对人身的占有为辅,都可称之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是土地的所有权,为了保障土地价值,就希望农民人身依附于土地,所以封建社会道德提倡”安土重迁“、乡土情结。

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基础是资本,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对资本的所有权,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打工人的劳动。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就是投资(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对资本的所有权,为了资本的保值、升值(投资的方便),就希望自由雇佣、解雇工人,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提倡”个人自由“。

再谬论几句: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封建”一词的混乱?“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经济制度不能合拍,你看人家西方历史就很完美。

因为“封建”本是中国所原创的,任何原创的事物开始都是不完善的,需要慢慢发展。周武王初建”封建“体制,只是为了解决”小邦周“统治”大邑商“的难题,没有也无意去触动原有的以奴隶所有权为基础的奴隶制度。但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分封“,继而整个社会关系都以土地的所有权来维系,慢慢的就发展出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老爷们慢慢发现土地比奴隶更重要,地主比奴隶主更好玩!所以到战国时,阡陌开,井田崩,大家都去争当地主。到秦、汉帝国更是发展成更森严的制度,意识形态也有了配套的”独尊儒家“,到东汉形成了庞大的坞堡庄园式的封建体系。就在东汉时期,匈奴帝国彻底分裂成东、西匈奴,东匈奴最终融入大汉;而西匈奴向西、向西、向西,成为有名的”上帝之鞭“。

日耳曼人大概率是从匈奴人那里学来的”封建思想“!他们直接跳过了各种初级阶段尝试,上来就是全套的封建分封、贵族堡垒,政治、经济紧密配合!按照流行的历史理论,谁是发源地,谁是后学借鉴,这不就是证明吗?

中国从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封建制度(政治、经济)也因此随之做了很多调整和新的演化;西欧因为迟迟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所有政治权力都一直紧紧和土地绑定,所以西方的”封建“更有原始特色。

日耳曼人”道听途说“,从匈奴人那里学了一耳朵的”封建制度“,然后因陋就简地因革演化之后,政治上越发与原初的西周”封建“有相似之处,经济上又和秦汉”封建“有类同。

任何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地缘、历史条件的产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