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拾贝---打篮球

老父亲看电视基本上只看两个频道:中央1台和中央5台,一个是看看新闻,另一个是各种体育节目,体育节目中父亲最喜欢的是篮球比赛。

篮球是父亲一辈子的喜好,我小时候看过父亲打篮球,投篮很准,灵活敏捷,身高只有17的父亲在一群大个子球员中穿来穿去,一点也不落后。那时父亲所在的学院篮球队还是很强的,有南开大学、人民大学的篮球队长。

其中那位19的南开大学篮球队长的非常帅,和一群单身汉常到我们家玩,把我2岁的小妹妹像篮球一样抛的高高的,是父亲给他介绍的对象,后来担任了二炮某部的政委,少将军衔退休了。

父亲开始接触篮球是在淮海战役中的徐州。1948121日,国民党徐州部队26万人仓皇逃离徐州,本来准备在徐东打阻击的渤海纵队紧急进入徐州,父亲的连队连夜冲进徐州火车站,两天后由步兵连队接防,炮连转入一所中学驻扎。徐州所有的学校已经空无一人,学生和老师都跟着国军走了,后来这些学生的遭遇都很惨,在包围圈里没有人管,几万学生活下来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父亲说,那些跟着跑的机关人员更惨,除了一部分跑不动在路上掉队的,基本上都饿死了。

那所中学有篮球场,旁边的房子里有一大筐篮球。父亲连队有一些以前是潍坊的中学生,本就是篮球爱好者,这下得到机会了,为了让打篮球合法化,他们把父亲拖下水了。

从现在父亲对篮球的痴迷可以看出那时的父亲确实“入魔”了。可以想象那时的父亲和一帮小伙子一有空闲就会在球场上,父亲从小和邻村孩子们打架,投“坷垃”远和准,参军后投弹一直是强项,这下可找到用武之地,在球场上发挥出特长,很快就同兄弟连队比赛去了。

在徐州住了10天左右,父亲的部队开拔到70公里外的陈官庄,参加到围歼杜聿明的行列,离开徐州时,带了两个篮球。

陈官庄的战壕里没法打篮球。

父亲在战壕里面待了20多天,一直到总攻打响,战斗结束。陈官庄围歼战结束后,父亲的部队驻扎在宿县的一个村子里,他们用木板做了个篮球板,上面安上一个没有底的筐又打开了篮球,连队里爱好者越来越多,水平提高很快,可以打对抗赛了。

炮连打篮球启蒙早,在团里总是第一名,还代表团里去和起义部队比赛,输赢都有,每次输了团里领导就不太高兴,父亲他们就憋住一股劲要在下次赢回来。

493月,3野进行了大整编,父亲所在的纵队和起义部队采取2+1的方式整编成33军,2只老区来的部队加一只起义的部队成为一只新的部队。这些起义部队经改编教育后成为解放军的一员,参加了后面的战役,表现都不错。

父亲再打篮球已经是上海战役结束了。父亲所在的教导队在江湾体育场周边住了下来,改编成学院,那里有一个室内篮球馆,一帮人如鱼得水,每次周末都在馆内打球。

父亲说部队补充了很多学生兵,打球好的比比皆是,正式比赛已经轮不到父亲上场了,但大家都让父亲当了队长,主要是父亲能为球队争来待遇,球衣、新的球、有时派车出去比赛等等,父亲虽然是20岁出头,但却是渤纵老兵,打鬼子出身,又是营级教导员,院里的干部都同父亲挺熟,要点待遇还行。

大概是52年,81篮球队来上海,父亲说那时81队是全攻全守的打法,打遍华东无敌手。所有比赛一票难求,父亲想尽办法搞到几张票,每场都去看。有一次突然看到一个熟人:父亲炮连的通讯员小马,这也是个球迷,同父亲一起学篮球启蒙的。

两人在战争时的连队一起待了两年,小马长时间跟着父亲。见面分外高兴。那时小马已经调到警备司令部摩托通信排,开摩托车了。这以后司令部直属队的篮球队就同父亲学院的篮球队打了几次球。

有一天小马开摩托载着父亲回到了他的老连队,排以上干部都认识,指导员是一等功臣牟文智,副指导员是13岁参军理发员的小桑子,又回到那熟悉的士兵、骡子、迫击炮中间,父亲一定很高兴。父亲是炮连第一任指导员,也是第一批篮球队员。

战火中留下的爱好伴随了父亲一生!很多战争年代出来的老兵都喜欢篮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