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胡歌,这回你满意了吗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年度重磅,说来就来了。
不会吧,你还没看——
县委大院
昨天开播,收视率破2%。
2%意味着什么?在所有电视节目里,排在它前面的也只有两个:天气预报和新闻联播。
只需要两个名字,就足以成为必看的理由。
总导演孔笙。
《父母爱情》《琅琊榜》《山海情》《北平无战事》……国剧天花板一般的存在。
另一个,主演胡歌。
这是《琅琊榜》后,时隔七年,他再次回归荧幕。
这要不爆,很难吧。
昨天刷完两集,Sir这就来替你验验成色。
01
光是一个片名已经给了人无数遐想。
是像《人民的名义》一样悬念重重,犀利生猛?
是《我不是潘金莲》一样,结构官场众生相?
一开场的5分钟,传递给观众的是——
日常。
光明县县长梅晓歌(胡歌 饰)和隔壁九原县县长曹立新(李光洁 饰),在早点店碰头了。
像是两个街坊,在聊家里的烦心事。
光明县前任县长蒋新民,将一个只有十一头牛的小作坊,虚构成八百头牛的大厂子,骗补贴。
奶牛数量不够没关系,可以从周边村子里借来凑,再不够,黄牛刷个黑白色跟奶牛也差不了多少嘛。
事件曝光后,蒋县长被免职。可他却认为自己很“委屈”。理由说起来,也很充足——光明县是穷县,不这么报公务员绩效谁来发?更关键的是,这么上报不是他首创,而是前几任县长都这么干,他也只是就坡下驴。
光明县虚构数据、欺上瞒下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前几任都没事,怎么到蒋新民这塌了?说到这,曹立新欲言又止。
这把中央巡视组的同志脸都气白了
他的老朋友,光明县新任县长梅晓歌,也很含蓄。
前面扔的烟头,烫了后面人的脚踩住了不敢动,疼了不敢说两难
但顺着这个线头理下去,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为什么一县之长既“不敢动”又“不敢说”?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县长一般不会异地升迁,而是顺着县委书记、地市级副市长的道路往前迈进。换言之,原县长要面对的几位“前任”,很可能是自己县的一把手和直属市的领导。所以那点事,他们可不是门清?
那再进一步。
曹立新为什么大早上把梅晓歌拉出来聊这事?
奶牛场算什么事。
这其中的政治生态,难以捉摸的人心,才是顶要紧的。
梅晓歌呢,刚刚到任光明县。
这也是为什么他要说“第一粒扣子很重要”。
这话正过来说,没毛病。
反过来说,也耐人寻味——
如果第一粒扣子已经扣歪了,那怎么办?
02
前两集过去了,老实说Sir还不太确定《县委大院》的主线是什么。
没有一个统领性的事件交代主要矛盾,剧情推进也有点松散,感觉还像是新到任生疏的阶段。
桩桩件件县委大院里的日常工作,倒是摆到了主角们面前。
考察厂的工作环境。
老城区的拆迁、重建。
群众突然的上访。
《县委大院》前两集着重表现的一件事,是拆迁。
剖析出的是县委的层层切面。先是基层。乔胜利(王骁 饰)身为城关镇党委书记,开发商的进度、百姓的利益、钉子户的诉求,大大小小的事都得盯。
再是县委书记吕青山(黄磊 饰)。听到有人喝农药急忙赶过来,临到了才知道是假的,对方只是想吸引大领导过来。
而后是开发商郑总(朱雨辰 饰)。昨天拆迁已经谈拢,他喝多了睡得死,清早起来才听说居民变卦。夹着公文包姗姗来迟以后,向书记、主任等官员一一打招呼。
被训两句头皮发麻,也要强颜欢笑撇关系。
笑啊就想在书记面前给我上眼药是吧
条条支线,最后汇总到县长梅晓歌的身上。
那这桩桩件件堆起来形成的烂摊子,是对县长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的考验。梅晓歌该如何做?他的答案是刚来就不闲着,跟吕书记一起去盯拆迁。一家居民信誓旦旦,声称年利润百万,诉求是政府在拆迁以外,对他们的店铺进行合理赔偿。看着这小作坊,梅晓歌没直说不可能。而是在他们的账本里,发现漏洞,还细心地递给吕书记看。
利润太稳定了花生每年的进价都没有波动
怎么让商贩承认自己虚报了利润呢?
一着狠棋——
查税。
就当你的小店真的有百万利润,按这个来交税吧,还要把滞纳金一起补上。
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下一个。比如预告中还没展露的锋芒。《我不是药神》中的老太太,在这里成了有苦说不出的村民。
我怕染上禽流感这事儿你们管不管
梅晓歌,一口唾沫一个钉。
全县三十八万人的身体健康
必须有个说法
但事情真每件都这么好解决吗?你看在办公室独处时的梅晓歌。半坐在椅子上,眉头紧皱,右手撑着脑门,左手扶着腰,办公桌上则是“保温杯里泡枸杞”。
一场将官、民、警、商全都裹挟其中的冲突,似乎已然爆发。
这个县,叫光明县。作为献礼剧,光明县未来一定会光明。但海报中你也能看到,这个“光明”也在手忙脚乱、捉襟见肘中操办着。
03
既然是奔着爆款的期待去看的。
那Sir自然也要求得更多一点。
目前看下来,《县委大院》还缺一点什么?
Sir担心的是它既没有《人民的名义》一样,给人一种看“国产版纸牌屋、权力的游戏”的犀利深入。
又缺少了普罗大众的草根视角。
而更像是体制内的工作日常体会。
剧中的设定,梅晓歌被提拔为光明县县长之后,好友第一时间赶来祝贺,而这个好友是隔壁九原县的县长。
梅晓歌的妻子,是市里支援西藏的干部,梅在手机里给她的备注是,乔市长。
当梅晓歌来到光明县后,围在他身边的是书记、局长、主任、企业老板,主要角色里很少看到普通百姓。
就算有,也是某个事件中出现。
是梅晓歌遇到一个个难题,“打怪通关”中的过场角色,是主角的工作任务,甚至是添麻烦的“刁民”。
一个细节是。
县委开拆迁会议的结尾,黄磊饰演的吕书记说了一句——
我说几句关起门来的话。
注意这句话之后在场所有人的反应:
竖起耳朵,放下笔,认真听,但不准记笔记。
还特地给了一个袁浩(黄澄澄 饰)收走新人林志为(张新成 饰)手中笔的镜头。
关起门来是不准给谁听到?
总之,在这里讨论的是县财政赤字的问题,而这关系到的又是全县人民的切实利益……
这些“远”,让这个剧很可能没法实现像《山海情》一样与普通人的共情,在真实日常中,和主角一起分享收获蘑菇的快乐,也为水花的一行泪揪心不已。
《县委大院》中有一幕。
县妇联主席带着几个钉子户家里管事的妇女一起包饺子的场景。
干部深入群众中,热情洋溢地讲道理,说服大家。
邻居家多分了十平米不公平不服气?
因为他们家不容易。
最后通过群众工作的技巧,老百姓们同意配合服从安排。
既夸了干部有水平,又夸了群众深明大义,两不得罪。
emmmmm……怎么说,有点像提前过年看了场春晚小品了。
Sir当然知道现当代题材的主旋律作品有创作难点——
既要又要,既不能又不能,没有大的错误,只有小的毛病。
在《县委大院》里,出现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放在了群众的思想包袱上,比如贪钱、守旧、传统……
最后让主角团带着光明县的干部,一个个去攻坚克难。
甚至在这一点上的呈现,尤为写实:
剧情开头的工人上访,村主任当众劝人的方式,连打带骂的背后。
是家族亲情。
剧中,镇书记乔胜利之所以跟卖油坊那家人发脾气,还关他儿子,是因为他俩是同学+发小。
之前让警察抓他儿子这个在Sir看起来有点过了的举动,在儿子看来可能只是自家叔叔跟父亲发脾气。
更现实的是在妇联主席包饺子那场戏。
你的甲状腺结节,是我找作为专家的同学帮你看的。
你家妹夫家暴你妹妹的事,是我找人给你主持公道的。
这是在施恩,也是在示威。
用政治和地位带来的资源来施恩,同时又用民众的服从来增强自己的话语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曾解释过法治——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这些人,就是《县委大院》里,呈现的中国县乡治理的某种真实。
出身基层的官员作为点,连接他周边的亲族、同窗、旧友共同构建起中国基层治理的层层蛛网,试图把每一个人都包裹其中,维持一个动态平衡。
而这种用宗族乡情和传统道德混搭法律去统治基层,代价就是很难建立起公平的土壤。
潜台词就是,越弱越有理,越闹越有利。
这是某种基层治理的困境。
甚至闹大了,如《我不是潘金莲》里。
逼得高层一声令下,能让整个基层都沦为笑话。
但,可能有人会好奇:
如果不愿意进网怎么办?
换句话说,如果工作做不下来怎么办?
《县委大院》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做到太大的突破,也难以有切中要害的揭示,但不可否认它依然有值得追下去的原因。
比如。
尤勇智饰演的退休医生老邱。
作为反对拆迁的人,他是不少官员眼中妥妥的刁民。
但面对政府官员,他法律条文背得滚瓜烂熟,让不少人都拿他没办法,似乎是目前最难啃的骨头。
但注意前边Sir提到的那个书记县长关起门来讲话的会议。
不能给群众讲的东西,是人为塑造的“知情权”差异,也是官员面对群众的最大权威来源。
而老邱,恰恰就是一个跳脱出基层蛛网的人。
他对镇书记有恩:
他在群众中有威望。
但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怎样用法律武器来武装自己,不给政府以牺牲他的利益,搞“大局为重”的口实。
当然,就像剧中绝大多数矛盾是钱的问题,故事背景设置在2015年,正好是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实施年份(此后就迎来全国房价暴涨)。
财政不行,所以要卖地,要搞房地产,要搞活经济,搞活经济才有税收,才能搞基建,发奖金,补贴民众。
这些大局,官员们知道。
老百姓不知道。
无知似乎成为了他们不配合的最大原因。
但,又是谁让他们无知的呢……
老邱可能最后也不得不为“大局”服软,可能还给主角团迎来一个既赢又赢的结局。
但Sir觉得,他的不服从,他的个人权利意识,甚至有时候站在了大局和潮流的对面。
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其实我们想看到的《县委大院》,并不是那些只有关起门来才说出来的话——
一个钉子。
一颗草根。
有时比那些顶层设计和高屋建瓴,更能体会到什么才是最广大的利益。
开播后的《县委大院》。
期望它的门越来越敞开,越来越有烟火气。
唯有如此,才有光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