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外语教育只是方向错了,并不应该减弱
【本文来自《教育部发通知,要及时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各位觉得哪些专业应被淘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外语只是方向错了,并不应该减弱。
大学里外语都在拼科研,研究语言学、文学。每个人都在研究莎士比亚或者雪莱或者狄更斯是没有前途的。
假设一个老外到中国拿到了北大南大的汉语文学博士,我们会觉得不错,但是不会觉得自己不如他。
同样一个中国人拿到了外语语言学的博士,英语母语的国家人民,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如他。
看过一些中文博士的文章,有的是研究一个介词动词,比如阿、哦的使用,写一篇博士论文几十万字。
但是社会实用性有多少?
除了他们圈里人,没有人关注这些。
语言重要的是交流,能够准确反映自己的想法,也能让对方准确理解自己的想法就够了。
外语重要的是一门工具,读听说写是大部分学生需要的。
如果一门外语好+一门专业课好,那么工资就不是1+1=2,而是1+1=3,比如会计法学现在满大街,但是涉外会计,涉外法律还是蛮吃香的。
我朋友学计算机的,外企工作。我也曾经旁听过他们公司的全球会议,并不要求语法很标准口音流利,大致上能交流就可以了。
英语日语就业形势都不好,20年以前可能一个省就不到五个的学校开有这个专业,现在大学基本都有了。
俄语不出国的话,只有在北方可能用得上。
法语要么去非洲,要么去法国继续读硕士读博士,毕业以后继续找工作。
个人觉得外语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还有翻译,不但是英翻中也要包括中翻英,把我们好的东西推出去,无论是现代化的建设成就,还是历史文学文化,书法艺术,甚至仙侠网文,加强外宣。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老外的猎奇思维。
理工科造假是容易,但是如果不能重复实验的话,一下就被戳穿。
文科就是靠相互吹捧了,我夸张三,张三夸李四,李四夸我,天花乱坠,我们三个都出名了。出了名就可以捞钱。
不需要用国家的资金养那么多文人,一部分就可以了。另外一部分应该推到市场去让他们自谋生路,既然吹的那么厉害,养活自己应该没有问题,公知基本都是文科的吧。
中国追赶美国的动力是每年四五百万工程师。
民国是有大师,巴黎和会的时候不也照样完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