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招安,反映的不是宋江的错
接受招安,一直被认为是宋江的人格问题,历史局限问题。这是站在造反者角度看得出的结论。其实招安作为大宋朝的一种政治策略,站在政治角度看,反而是宋朝官方的问题。
这么说很多人不理解。会说,造反的都接受招安不造反了,宋朝政府是受益的。怎么还能说是宋朝的问题呢?这种想法,就是静态分析法。按照静态分析法,小偷偷了钱包,其实也是小偷受益了。强盗抢劫银行成功,也是强盗受益了。所以呢。。。。。。?难道小偷强盗行为,不会引发警察追捕么?
这就是静态分析法局限。动态分析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短期受益,都不等于长期受益;局部受益,都不等于整体受益。个体受益,都不等于群体受益。任何事情,都会流变,会产生连锁反映。而且这个连锁反映(蝴蝶效应),往往不是朝着人们主观预测的那样发展的。
所以动态分析法告诉我们,宋江造反了,朝廷招安了,宋江不造反了。乍看是双赢。其实这个过程,会引发社会动态反馈。就是造反原来可以被招安,招安以后原来可以当官,比造反之前混的更好。于是就有人更喜欢模仿宋江造反了。
所以说,招安政策,其实是瓦解了政治生态的基本逻辑。这个基本逻辑,我们现代人,也未必真的明白。也是含混不清的。我们现代人,都误以为统治的逻辑,就是让人服从自己。
可惜这个不是统治的逻辑,是统治的立场。统治的立场是追求他人的服从。统治的逻辑,是谁服从谁受益。
招安是什么呢?招安的本质,用动态分析法说,就是按闹分配,谁不服从,谁受益。这个就给宋朝的社会治理,带来了相当大的治理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