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几十个倭寇横行,反映的不是军事问题
昨天有网友谈到,明朝被50多个倭寇浪人,在南京城下搞阅兵式,还有倭寇浪人一路从长江南杀到北京附近。所以反映了明朝的军事无能。
我想说一下。明朝军事的确不行,毕竟明朝起家的所谓军人,其实都是流民武装。不是职业军人。和五代十国都没办法比。五代十国虽然乱,但五代十国部队相当于军阀养的职业军人。专门就是用来战争的。所以这个底子就决定了明朝军事实力不会太高。
但是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了50多个浪人登陆明朝以后,在南京城外都能搞‘阅兵’,这个反映的可不是军事问题,反映的是政治问题。也就是明朝的皇权和地方势力的矛盾。说白了,反映的是明朝政令出不了金陵城或者北京城。地方实权派,在给皇权(中央政府)拆台。所以对什么浪人登陆挑衅,地方势力是睁一眼闭一眼的。甚至巴不得挟洋自重,让浪人把事情闹大。
为什么呢?因为明朝早期,朱棣是政变上台的。和很多官僚系统有矛盾。尤其是在海禁上,发生了根本性撕裂。那就是朱棣搞得是国家航海。按照现在比喻,郑和船队就是央企远洋贸易集团。实际上抢到谁的饭碗?抢的是南方沿海私人船东东饭碗。这些做跨国贸易的船队老板背后,基本上是当地乡绅官宦的利益盘。所以地主集团的政治代言人,就拼命阻拦朱棣的央企大航海,甚至把大船和海图的图纸都毁了。那么皇权派的报复做法,就是推海禁政策。也就是你不让我赚钱,我也不让你赚钱。
看懂这点,就知道了。日本倭寇浪人,唯独在明朝成了隐患。为什么?因为有明朝内部势力勾结而已。
还有就是北方的问题,蒙古残部2万人,能围攻北京。能把明英宗俘虏。为什么?也不是军事能力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也就是所谓官僚集团,在算计皇权,掣肘军功派。
所以看懂了明英宗不是输给瓦剌,太监王振只是背锅侠的嘉靖皇帝,对主战派是厌恶之极。严嵩父子就看懂明朝的政治矛盾核心在于皇权和文官集团的博弈。夏言就看不懂。夏言最后死,就死在积极主战上。嘉靖最后气急败坏,把夏言杀了,直接导火索,就是嘉靖皇帝认为夏言的主战,是在坑自己。也就是夏言和文官集团站在一起,想忽悠自己派兵出去打仗,然后再利用战争失败的借口,压死自己,让自己背上政治负债。
严嵩父子相对来说,是政治高手。老谋深算,看懂了一切玄机。所以从来不主战。甚至不主张抵抗。包括为人诟病的俺答汗入寇事件。严嵩早就知道,正常人不可能带着几万人就来北京送死。俺答汗敢来,一定有内应。肯定是有势力早就和俺答汗说好了。这种情况下,谁出去抵抗,谁倒霉。输了会被弹劾,赢了,还会被文官集团找茬弹劾。甚至你带兵去张家口抵抗俺答汗了,但是后勤补给,明明平时半天就可以从北京送到张家口的粮食,但偏偏在你出战以后,给你送十天都送不到。为什么?人家的人,早就卡位到关键节点了。就像雍正让年羹尧提前卡位到甘陕总督位置上,负责给领兵的十四皇太子当后勤补给。这下十四皇子就算想拥兵自重,也没有资源支撑了。
所以说,很多人崇拜朱元璋和朱棣,唯独我说,明朝最懂政治的,天赋最高的,是嘉靖皇帝,其次天启皇帝。嘉靖简直是人精中的战斗机。他早就看懂了,蒙古残部顶多就是土匪,就是耍横要钱。要开个边贸市场,用牛羊换点纺织品和柴米油盐。你把北京城白送他们,他们还嫌城里没地方放羊呢。真正可怕的是背刺皇权的官僚集团和地方势力。这些人都盼着皇帝冒险当愣头青,然后找机会给皇帝使坏,让皇帝栽跟头,然后顺势压着皇权,扩张自己的利益。
电影《新龙门客栈》里,兵部尚书杨雨轩的机要秘书周淮安,外逃的时候,为什么偏偏要去蒙古草原那边??细思极恐。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因为周淮安长期和蒙古残部保持联络,那边有熟人关系网接待他。所以说《新龙门客栈》是一个很隐晦的故事。和《红楼梦》一样,宝鉴两面照人。你既可以说是太监残酷迫害追杀正派人士,江湖侠义人士帮助正派人士反抗成功。也可以说是国家安全局(东厂)局长曹少钦和一干办案人员,惨遭叛国者周淮安及其黑社会情妇金镶玉刺杀,壮烈牺牲的故事。
总之,现在的青年人,很多事情还是很模糊的。比如主战,主和,根本不是立场,而是策略。列宁主过和,山本五十六主过战,难道列宁因为主和,就是坏人?山本五十六因为主战,就是英雄?不是的。政治的事情,主战主和,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主战代表谁的利益,主和代表谁的利益。明朝官僚集团,地方势力,只要和皇权一有政治(政策)上的分歧,一定是口头主战派。也就是政治上斗不过皇帝,于是通过主战,让皇权去承担战争的风险,然后再背后算计皇权。甚至那些突然杀到的蒙古军队,可能就是这些人约来的。这时候你皇帝真要主战,派人去迎战,你就会被他们里应外合,在运动中消耗掉了。
不动如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你想算计我,我就拿捏你。不世出的政治天才——非嘉靖皇帝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