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飞弹干什么用
“小摩托”在乌克兰成大气候,泽连斯基宣称,已有40%的乌克兰电力设施遭到打击,估计不是夸大。但巡飞弹到底有什么用,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实际上,巡飞弹和导弹一样,多种多样,不能笼而统之地说有什么用。小到单兵级巡飞弹(几公斤级),如美国“弹簧刀300”;大到眼下把乌克兰折腾得鸡飞狗跳的伊朗“见证者-136”。在原则上,完全可能出现更大的巡飞弹。
单兵级巡飞弹察打一体,在步兵分队中可能取代迫击炮的作用,这是另一个话题。更大的巡飞弹(几十公斤级)可补充反坦克导弹和破障弹。这些巡飞弹的用途都比较清晰。不太清晰的是“见证者-136”这样几百公斤级、射程上千公里甚至更远的战区打击巡飞弹到底有什么用。
巡飞弹最大的特点就是:
1、 相对精确,可以达到米级,毕竟是带制导的,一般是卫星制导
2、 威力适中,“见证者-136”的战斗部约50公斤,和典型155毫米炮弹相当
3、 成本低,“见证者-136”据说只有2万美元一枚,一般认为,放到中国来造的话,半价包邮都稳赚
4、 速度低,一般不超过200公里/小时级,有的更低,宝马在高速公路上努把力就追上了
5、 高度低,一般不超过几百米,最后攻击阶段可能降低到100米
更大、更快、性能更高的巡飞弹在技术上没有门槛,但与常规巡航导弹就很接近了。要是丧失低成本的特点,就缺乏意义了。JASSM-ER射程近千公里,单价约90万美元;“战斧”Block IV射程1600公里,单价约200万美元。当然,正规巡航导弹的威力大多了,典型战斗部在450-500公斤。
但解决成本控制的话,以中国为例,1000公里射程、50公斤战斗部、卫星制导(精度<5米)、速度200公里/小时级、巡航高度500-1000米,放宽一点,单价控制在10-20万人民币以下。狂造5万枚的话,50-100亿人民币。2022年中国国防预算14500亿(中央本级,全国人大国防拨款总数是14760亿,不知道这差值是怎么回事),增加千分之五不到,大体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5万枚巡飞弹在威力上相当于5万发155毫米炮弹。在乌克兰战争中,俄军的砸法太变态,乌军在顿巴斯每天是3000-6000发,5万发可以砸十来天了。差别在于,俄乌两军是在洒水,100发炮弹砸下去,打中5个就是命中率很高了。5万枚巡飞弹不说百发百中,哪怕10%机械故障率,10%制导失效率,30%被拦截,依然有25000发命中目标。25000发155毫米炮弹都击中目标,这可是干大事了。
巡飞弹不是取代巡航导弹的,只是补充。真正严密防守的关键目标还是要靠常规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滑翔制导炸弹打击。但砸开大门后,还有大量重要性较高但防御松懈的地方,这事巡飞弹最发挥威力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战场上这样的目标非常多。
1000公里射程可以从比较远离战线弧线的深远内地或者战线两端之外发射,不占用直接面对战线的地段,那里战时肯定忙翻了,不添乱。50公斤战斗部相当于155毫米榴弹炮弹,普通目标够用了。
这5万枚巡飞弹干什么呢?主要打数量大、防御薄弱的次要目标。
直接军事目标,包括兵营(营房、营区一般设施)、军用仓库、维修、后勤设施,已知哨所、工事、阵地,已知固定装备,统统都是目标。
空军基地、军港、防空阵地之类的第一波打击要靠导弹,拔牙之后,可以用巡飞弹保持和扩大战果,时不时打一些,保持弹坑,破坏抢修,是很有用的。每天跑道上洒个三五十枚,足够持续封锁跑道了。
非直接军事目标就多了,这也是巡飞弹更大的作用。巡飞弹速度慢,突防能力低,对于高防护、时间敏感的目标不大适用,那些还是留给导弹、空投制导炸弹。但大量非直接军事目标固定,防卫薄弱,分散,重要性还是很高,影响对方的整体战能力。
通信设施首当其中,包括光纤交换站、手机基站、海底电缆上岸点、卫星地面站(包括星链地面站)、数据中心。
电力和城市公用设施不可放过,包括小区加油站、变电房、供气站、供水站,油库、水厂、天然气储罐、发电厂、炼化厂更是必打。
交通设施本身太大,巡飞弹不一定打的动,但机场、码头、车站的油库、变电站、供水站、控制室等是重要目标。坚固的主要桥梁、立交留给导弹、制导炸弹去打,不太坚固的次要桥梁、立交也是巡飞弹的目标,城乡重要道路的路面时不时挖几个坑、阻断交通也是必要的。
一些政府和民生设施也需要打击,摧毁民心和士气,如乡公所、警察局、消防队、广播电台、媒体中心。
再说一遍:巡飞弹只是导弹、远火、制导炸弹的补充,打防空、指挥中心、机场、军港的第一波还是要靠“正规军”。
要是台海战争中,第一天紧跟导弹、远火、空袭之后,先放三五千枚巡飞弹,以非直接军事设施为主,主要目的是摧毁民心;以后几天里每天千把枚,转向兵营、阵地、后勤、仓库设施等直接军事目标,削弱对方的部署和调动,并对更多非直接军事目标补射。十天下来消耗一半不到,够打至少20天。这样折腾,台湾能挺20天吗?
与此同时,登陆部队保持高度准备,在台军出现崩溃迹象的第一时间登陆、控制台岛,但海空主力准备迎战美日干涉。
这样打怎么样?既对台岛实施最大压力,又集中机动兵力迎战美日,不在台岛上消耗。
台军防空制空、指挥控制在第一时间打掉之后,基本上就瘫痪了,后面用巡飞弹、制导炸弹慢慢抽筋扒皮就可以了。
实事求是地说,在“小摩托”横行乌克兰之前,没想到过这样的打法。“远火洗地”之类是瞎说,远火弹可贵了,怎么可能洗地。制导炸弹好点,但加上飞机的出动和保障,“全周期”算下来也不便宜。兰德的计算是要打到10天半个月以上才开始显示出成本差距。打台湾不必急于“三天拿下”,但时间拖得太长也不好。
关键在于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覆盖尽可能多的目标,制造尽可能大的军民混乱和沮丧,必须在第一时刻就极大强化无助感。巡飞弹看来可以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