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姜寨黄铜”的补充说明

蛋蛋_网友在我的贴文中的留言:

人类最早利用铜金属发现与土耳其境内,约公元7000年前,属于自然铜。伊朗埃及等地区在公元前5000年到3500年之间发现众多可能成为自然铜造物的器物。由于铜太软,直接使用不太方便。所以最早人类使用的是自然铜,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有人工冶炼铜,早期是砷青铜,之后发展到锡青铜人工冶炼铜器的出现要晚很多,伊朗境内发现公元前3800年前人工冶炼而成的含少量砷的铜器。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冶金起源的主流观点始终认为,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由西南亚传入,即所谓“西来说”。由于冶金技术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华夏文明似乎也应该源自西南亚。西来说的依据有二,一是约定俗成的所谓理论,即冶金工艺是复杂技术,而复杂技术通常为单一起源……

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凡小盼攻读博士期间,在导师王昌燧教授的指导下,将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样品和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通过我国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面扫描对比分析,证明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姜寨黄铜是固态还原工艺。考虑到姜寨黄铜(公元前4700—4000年)较之西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其年代还略早一些,两者工艺虽相近,但冶炼产物明显不同,说明中国与西亚冶金工艺没有继承关系

关于对应论文和相关的报道我印象深刻,在这里作点补充说明。

蛋蛋_网友肯定是不喜欢我贴出的“绝大多数中国学者基本上认为冶金术来自西亚。冶铜术出现在西亚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年,我国最早有5000年”所以才找了最早有6700年的“姜寨黄铜”来证明“中国与西亚冶金工艺没有继承关系”

在《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2日 04版)有一篇报道说的就是这件事:

500

“我们发现,不少外国科学家们都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中国的考古资料,在这些研究中都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合金——黄铜。”王昌燧说,姜寨黄铜是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4000年先民的作品,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我们应用模拟实验和对比研究,推断姜寨黄铜为固体还原法冶炼而成。这与西南亚砷铜的冶炼工艺相似,但姜寨黄铜的时间略早于砷铜,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冶金工艺与西南亚没有继承关系,应该是独立起源。”

在这里可以发现蛋蛋_网友的贴文多了勇者斗恶龙般的悲壮,少了后续研究者的说明。关于文中的提到的实验,发表在2010年第4期《南方文物》中的论文《中国早期黄铜混合矿冶炼工艺的模拟探索》,其摘要:

按照“混合矿冶炼工艺”模拟了黄铜冶炼实验。 利用 X 射线衍射、 X 射线荧光、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分析了模拟实验所得的黄铜样品,并讨论了中国早期黄铜的冶炼工艺。 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800°C 时,孔雀石、炉甘石和木炭在密闭装置中,即可反应生成黄铜,所炼黄铜的金相组织以等轴晶为主,伴有少量孪晶。 冶炼温度在 800°C 时,所炼黄铜的含锌量低于 5% ; 850°C 时,其含锌量可超过 10% ;达到 900°C 后,其含锌量将超过 20% 。

2012年12月26日王昌燧教授为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做“科技考古的新进展”专题讲座,提到“在冶金考古学研究方面,王昌燧教授简单介绍了欧亚大陆冶金起源的扩散说和多起源说,随后分析了姜寨遗址距今6000多年黄铜的研究结果和相关模拟实验,提出从姜寨黄铜的发现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中国的冶金起源本土说。”

那么是不是已经可以下结论了呢?十分遗憾,到目前为止,“西来说”和“本土说”还是处于争论不休中。

首先,是对黄铜炼制方法的疑问。根据文献记载,黄铜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代替了青铜,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这是我国铸币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也表明到明朝中叶铜锌合金技术才发展成熟。为何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黄铜生产技术没有发展下去?王昌燧教授指导的实验意义在于证明了不需要复杂的工艺也可以冶炼黄铜,但不能推定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青铜冶炼工艺。有学者提出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

“从矿石中带来的杂质,其存在标志着冶炼红铜的失败与早期冶铜技术的不成熟。含有这些杂质的铜与后来人类有意识进行人工合金而得到的各种铜合金,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并不能因为这些铜中含有锡或铅,就称之为青铜,更不能认为它们同于后世的人工有意识制造出来的铜合金。为了使二者有所区别,把这种早期的、偶然得到的、含有其它元素的铜叫做‘原始铜合金’比较合适”。因而,“姜寨的‘黄铜’片的出现,既是可能的,又是偶然的,应该是选矿不纯的产物。虽然这是1件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铜锌合金’,但它的出现对于后来的冶炼黄铜的技术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应属于原始铜合金”。如此获取的原始铜合金偶然性大且不能量产,在各地皆昙花一现,与后来的青铜冶铸有大时段的冶金史空白。仰韶文化的黄铜、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含渣量均很高,表明当时还没有提纯概念。

据最近的研究,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当属新疆地区,年代上限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次为甘肃、青海和陕西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年代上限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主要包括四坝文化和晚期齐家文化;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在北方地区出现了朱开沟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与此同时或稍晚,在中原地区诞生了青铜时代文化——二里头文化;通过二里头文化,青铜技术还传播至黄河下游的岳石文化等当中。这清晰地勾勒出早期青铜文化流播的主方向是自西向东。

其次,根据对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古代文明发生较早地区以及美洲大陆早期金属文化的考察,人类最早是用天然铜(红铜)锻制小件饰物或工具,稍晚时期出现红铜重熔,铸成器件的技术。在这基础上,逐步掌握了还原氧化铜矿以得到纯铜的人工冶炼方法,所得产品质地不纯,比较疏松。中国的冶炼技术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也是从使用天然铜发展到人工炼铜的。从中原地区没有完整的青铜冶炼技术的过程,如缺少红铜和砷铜制品的出土的,以二里头为代表的青铜文明从一开始就步入锡铜合金的发展阶段,和齐家文化青铜制品的相似之处等目前所知的考古遗迹出土的青铜制品的发现和分析来看,关于中原地区青铜冶炼技术的“西来说”是有道理和事实依据的。

到这里可以说,目前关于中国冶金起源的争论,和自然科学史上“光是粒子还是波”一样,双方都有道理,都能找到证据,但证据都不是决定性的,现有证据对“西来说”有利,是否能有结论,一切还有待于以后的考古发现。《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一文中王昌燧教授也写道:

冶金科技考古中 , 中国冶金的起源最受学术界关注 。国外学者大多持西来说的观点 。 国内老一辈考古学家多从 我国考古学文化连续性考虑 ,认为我国的冶金技术应为独立起 源 , 而年轻一代古学家则较倾 向于西来说 。柯俊院士和我根据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黄铜推测 ,我国冶金技术当为独立起源 ,而在此之后 ,受到西亚的影响 ,也是不争的事实。

可能争论到最后就是“中国也有冶金技术起源,但没有流传下来,后来使用的是西亚流传过来的技术”。如同电灯的历史,同时代英国、美国、加拿大都有人独立发明了电灯,但最后推广到全世界的是爱迪生改良的版本。

最后还是那句话:有什么观点都没有问题,但不能只有立场没有求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