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网夸到全网骂,这污点洗不掉了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又一部剧未播先上热搜。

《西出玉门》。

原因不算好看,演员被质疑轧戏。

500

啥叫轧戏?

简单来说,就是拍一部戏的同时,还接拍了其他戏。

而这次被质疑轧戏的,是女主倪妮。

偏偏还是粉丝自曝,把偶像的工作计划摸得明明白白。

《西出玉门》还没杀青,因为倪妮正在补拍之前的电影。

500500

一部戏还没杀青就拍另一部,不就是妥妥的轧戏?

虽然“轧戏”听着挺严重,但这事另有隐情。

那部正在补拍的电影,是倪妮在拍《西出玉门》之前就签好的。

它是一部分季节拍摄的戏,冬天和夏天的戏份分开拍,冬天的早拍好了,补拍的是夏天的戏份。

原本《西出玉门》刚好能在中间几个月的空档拍,结果刚好遇上疫情,延迟拍摄,两部戏的拍摄时间就这么重叠了。

严格来说,也是无心之失。

因此争议一出,《西出玉门》官微立即下场说明,也否认倪妮轧戏的说法,才暂时平息了这场群嘲和自证的拉锯战。

500

明星轧戏,现在成了职业有亏的体现。

但往前追溯十几年,它却是被视为“劳模”的代名词。

今天飘更想借这场大众口诛笔伐、粉丝疯狂维护的争议,来聊聊:

明星轧戏,怎么从被夸变成被骂?500

熟悉港圈的飘粉或许听过这些名号。

郑裕玲因为曾同时进了九个组,人称“郑九组”。

1991年,刘德华曾在一年内拍了13部戏,人送外号“刘十三”。

但其实他的最高纪录还不止于此,早在89年一年内就拍了17部。

500

不止当红明星,那些戏份不多,但戏约多的配角也常奔波于不同的剧组。

比如,香港的黄金配角“大傻”成奎安,6年拍了100多部电影,巅峰时期同时兼拍12部戏。

500

来源|易热社会评

在早些年卷到飞起、活儿多人少的港圈,轧戏更可谓家常便饭,甚至成了大家默认遵守的行业规则。

而在内娱,早期轧戏的演员也不在少数。

前有宁静最多同时跨了七部戏。

500

后有黄轩在拍《芈月传》期间,长途跋涉轧了两个组。

500

来源|《可凡倾听》

但那时,明星谈轧戏不仅无人讨伐,甚至还能招来一波心疼。

500

500

早期,轧戏之所以成为演员敬业与否的衡量标准,也跟它的特性有关。

无论是生理还是精神层面,轧戏对演员本身都是一种压榨。

高密度、高强度的赶场拍戏,最基本的生理挑战,就是缺觉。

张曼玉早期疯狂拍戏时,试过最多十天不沾自己的床,只在片场和车上抽空补觉。

500

贾静雯早年也试过两年内连拍16部戏,还因此病倒在片场。

500

来源|搜狐娱乐

时间紧,任务重,得快速出戏入戏,轧戏考验的不仅是演员的生理承受能力,还有职业上的专业度。

业务能力强一点的演员,轧戏的同时能保证表演质量,尚且不会遭致非议。

而一旦兼顾不过来,影响剧组拍摄和作品质量,则可能折损口碑,影响星途。

杨幂拍《红楼梦》期间,也在拍《仙剑三》。

两部剧的基调和角色个性都相差甚远。

但因为在两部戏里来回跳,于是发生了在演《仙剑三》时,她突然说古词或文言文的情况,演戏的节奏都被打乱了。

500

即便演技更为成熟的演员,处理不周,同样会遭到剧组的抗议。

拍《三滴血》时,舒畅也被曝多次跟剧组请假,偷偷参加其他剧目的拍摄,甚至中途“人间蒸发”,导致剧组不得不临时更换女主。

最后被起诉违约赔款,跟剧组对簿公堂。

5005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以前,因为轧戏辛苦,劳神伤身,所以它成了演员“敬业”的表现之一。

但这样的“敬业”,能为演员这个职业带来正面影响吗?

未必。

它不仅消耗演员的精力与体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了量而丢弃了质,也使演员变成一个不知疲倦的表演机器。

500

既然如此,怎么还有演员轧戏?

因为演员这个职业本身的不安全感。

为了挣片酬也好,为了争取多点曝光机会也罢,都是为了给自己多增加一些在行业立足的本钱。

对刚入圈的年轻演员而言,递到手上的戏约越多,资源飞升的可能也多了几分。

正如李少红导演所说,演员之所以轧戏,不甘心在一个摄制组呆完全程,就是怕错过各种各样的机会。

500

来源|娱乐曝社

不接,可能会后悔。

接了,则可能给自己的星途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一夜飞升不是梦。

因此,抱着“宁可错过,不可放过”的念头,即便时间重合,再累也愿意包揽下来。

当年的职场新人杨幂就是如此。

因为新入行,机会本就不多,尤其在僧多肉少、竞争激烈的娱乐圈,难得有递到面前的机会,更是不舍得放过。

500

90年代初的港星,轧戏的原因则更复杂。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娱乐圈被一些不法片商或黑社会所把持,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港星,几乎都遭遇过戏约“绑架”。

比如,李连杰被人逼着拍戏,不得不报警;

梅艳芳也曾因为不肯答应不认识的片商拍戏,被人殴打。

500

表面光鲜亮丽的演员,事实上没有那么大的决定权。

拍什么、拍多少,都是被安排的。

像叶倩文这样,被黑社会拍桌子威胁去轧戏,还敢直言拒绝的女星,毕竟是少数。

500

更多的,还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1990年,王祖贤曾在一年内轧了十多部戏,累到险些不想拍电影。

不过,不是她不想拒绝,而是片商在等,“她人在江湖推也推不掉”。

500

图源水印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大多数演员轧戏是被安排的,也拍麻了。

但也有仅仅为了自我证明,给自己争一口气而疯狂接戏的演员。

张曼玉。

从花瓶到国际影后,张曼玉绝对是影圈演员逆袭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年她以港姐的身份入圈,加上演技尚显稚嫩,刚入圈那前几年,自然被划入花瓶演员之列。

和梁朝伟拍《新扎师兄》,还曾被对方嫌弃过演技。

500

为了摘掉这个标签,张曼玉开始疯狂接戏。

最夸张的是1992年,一年内拍了整整12部戏,“张一打”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以量带质的效果如何?

用她自己的话说,出道后拼命拍的前四五十部戏,都可以算作在训练。

500

当然,张曼玉这个程度的演员,你说她只“努力”没“天才”是不可能的。

1988年的《旺角卡门》,在王家卫的调教下,曼神已经展露了自己的天赋。

500

但她无疑证明了。

有天才,有努力,还懂得如何在努力中自我提升而非内耗。

才是一个演员羽化登仙的无上法门。

值得玩味的地方是:

真正助她摘下花瓶标签的代表作,1992年的《阮玲玉》,恰好是她当年第一部没有轧戏的作品。

也是这部片,让她首次拿下双料影后。

500

可见,轧戏更像是一个演员积累经验,磨练技巧的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练的,是一个基础性的技能。

而比起无尽打磨自己,更困难的还有在打磨中提炼技巧与灵气。

专攻集邮而不思进取的,往往都是努力努力白努力。

不管是被动接戏,还是主动轧戏,对真正一心为戏,又保质保量的演员而言,量变当然可能成为质变。

但如果只是为了挣快钱,增加曝光度,轧再多的戏,也只是急功近利罢了,只会制造更多的烂作品。500

好笑的是。

“轧戏练演技”这套说辞,如今却被粉丝拿来用作替偶像找补的力证。

偶像被质疑轧戏,就拿效仿前辈磨炼演技说事。

500

而这急于自证的场面,倒也印证了当下一种越发明显的现象——

轧戏成了演员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一个污点。

从劳模代名词到迅速祛魅,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轧戏已被明令禁止。

今年广电新出了相关条例,规定“演职人员在剧组工作期间,原则上不得再兼任其他剧组的工作”。

500

颁布这样的禁令也是因乱象而起。

轧戏虽然数量可观,却不免影响影片的质量。

连当年主动轧戏的张曼玉都在节目中告诫后辈,轧戏不可取。

500

不少如今被看好的演员,也曾因轧戏贡献过演绎生涯的黑历史。

张若昀。

16年拍《冲天火》,那时的他,还是个只知道埋头拍戏的“愣头青”。

看似忙碌、上进,但也轧戏轧出了他最低分的作品。

500

500

轧戏成为污点,实际上是对业内粗制滥造的乱象的批判。

研读剧本的时间被占用,也分散了演员对角色的投入程度。

分身乏术时,便发动抠图、替身轮番上阵,匆忙应对。

500

你甚至很难想象,一部戏拍20天全靠替身完成,还是用的“文替”(文戏替身)。

500

也有人只拍30天就离组,因为档期调不开,要求剧组用替身为他戴面具拍摄。

500500

不止拍戏,轧综艺的现象也很普遍。

前两年的演员综艺上,李汶翰同时轧着两个综艺被当场抓包,挨了一顿骂。

500

还有“水到离谱”的于朦胧。

因为轧着戏占用了练舞时间,他在《追光吧哥哥》公演前的小考上就已“技惊四座”。

到了正式公演,手和脚还是各跳各的,谁也不肯比谁多抬一下。

500

左一就是于朦胧,合理怀疑他跳完身体还没活动开

更因拍戏档期冲突需提前离开,节目组不得不安排工作人员拿着人形立牌替他出镜。

500

“档期调不开”成了演员们轧戏的好借口。

500

那为什么会发生“档期调不开”?

深究下去发现,具备赚快钱,增加曝光度需求的,远不止演员一人。

背后的经纪团队,投资人,无一不是抱着同样的念头。

万茜的经纪人就曾在采访中自述给她同时接了四部戏,从杭州和象山拍到上海和横店,把万茜拍崩溃了。

500

来源|理娱打挺疼

作品产量是提高了,但最后消化不良的,只有演员和作品。

而如今禁止轧戏,其实是让创作环境恢复到一个规范的、良性的状态中去。

表演是一项需要花精力和时间细细打磨的工作。

即便是像张涵予这样身经百战的演员,拿到一个角色后,也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认真琢磨,寻找演绎角色的切入点。

这是一个演员应有的自觉。

500

来源|狐厂娱乐观察《张涵予:我从不「轧戏」》

冯远征也曾透露,以前拍戏都要先做案头工作,即开拍前空出一个礼拜的时间,把所有工作人员聚在一起研读剧本。

这是一个剧组应有的自觉。

500

来源|今日影评

而轧戏,打的恰恰是“无准备之战”。

自身业务能力扛打、精力旺盛的演员,尚且不能保证轧戏拍出来的作品,质量能不能过关。

更别提那些本就不胜武力的演员。

我们批判的,从来不是想演好戏的野心和决心。

而是演员在业务上的敷衍了事,以及把演员当机器、重量不重质的吸血造星厂。

那不是敬业,也不是良心。

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与对人的异化。

轧戏从“劳模”的象征到职业污点的转变,也是大众对“敬业”和“良心”的重新界定。

敬业,不再以榨干、消耗艺人为代价,而是追求一种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

以前遍地轧戏的内娱,就像一辆疯狂行驶的列车,随时可能越过轨道,人车两毁。

而如今,烂片频出,顶流纷纷塌房,内娱这辆高速行驶列车,终于慢下来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