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人生》不过是个残缺版《阿郎的故事》,想不通票房为啥这么高
原本我是不打算看《飞驰人生》,但看着它的票房节节攀升,想必还是有些过人之处,所以最后还是看看吧。
其实在当初韩寒这部电影故事梗概出来之后,网上就有人说这不就是《阿郎的故事》翻版嘛。
我看完之后,觉得这确实就是一个残缺版《阿郎的故事》。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也是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飞驰人生》最大情感冲击点就是结尾这个高潮,这是明显在借鉴或者说模仿《阿郎的故事》结尾。
《阿郎的故事》结尾这一幕,可以说是影史上最好的电影结尾之一。浪子回头的阿郎,想要找回自己往昔尊严,试图重新赢得已经失去的家庭,他剪去了长发,踏上赛车,这是他唯一的机会。
结果这成了他末路英雄般的最后一搏,他在赢得比赛之后倒在赛道上,看着追过来的前女友和儿子,勉力一笑,影片于是戛然而止。慢镜头,是儿子和妈妈的痛哭,以及适时响起的,罗大佑《你的样子》。
《飞驰人生》的结尾,也是沈腾扮演的张弛,在赢得比赛之后,冲出赛道。
《飞驰人生》模仿了这个结尾,但是情感冲击力却远远不及《阿郎的故事》,而且煽情过度。慢镜头和各种闪回频繁出现。在张弛的赛车高高越出之后,
之前帮助过他的驾校教练、叶经理、赞助大哥等各种人物逐一给了慢镜头,几乎是同样的若有所思、望向天边的表情,同样响起来主题曲。
不得不说,《飞驰人生》的这个结尾处理也算不错了。如果和《阿郎的故事》相比,大概是原版和高仿的区别。
如果没有《阿郎的故事》珠玉在前,我们或许会赞叹《飞驰人生》,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模仿而已。
刨除这个结尾,《飞驰人生》前面部分,基本上就是一个无聊的,琐碎凌乱,不知所云的电影,最后这个高潮升华了整部电影,很多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也都说最后这个结尾挺感动。
可惜的是,这个结尾并非原创。
这两部电影第2个相似之处,就是都有父子戏份。但这个就更能看出《飞驰人生》整个剧情的毛病。
《阿郎的故事》,在本质上,是讲述一个关于家庭责任和父子情缘的电影。
周润发饰演一个中年落魄的赛车手,年轻时候挥霍时光,气走了女友,独自一个人抚养儿子。他的家庭责任开始苏醒。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父子俩生活得很开心。
平静的生活在儿子的妈妈回来之后发生改变。
阿郎希望儿子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也希望能够赢回前女友的心。
然而波波已经有了新的生活,她并不想回到过去。
她还想带走儿子。
阿郎面对这个局面,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两个人都没有错,都是出于对儿子的爱。波波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儿子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阿郎也对波波心怀愧疚,毕竟当年因为他的原因,波波再也无法生育。
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无法解决。
阿郎最后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因为只有赛车,才能有机会让他跨越和波波存在的巨大阶层差距。
但是生活不是童话,没有那么多大团圆结局。
导演只有安排阿郎死去,来解决这个矛盾。
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所打动我们内心的,是这个略显平淡故事背后,那种真情,对于家庭的爱,对于更好生活的追寻。
这样的情感,在最后的结尾瞬间爆发。我们为这个悲剧的结尾感慨,也为阿郎那种想要抓住到手的幸福而感动。
韩寒知道自己没法把握这种复杂的情感,他也无法掌控这种节奏的电影故事。他很聪明,所以他把故事最大幅度简化了,他只拍一个赛车手对于赛车运动的热爱。
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讲一个赛车手如何重新回到赛场,从解禁,到拿到驾照,到攒出一辆赛车,整个过程,他费了这么大心思,就是为了能够再到赛道上跑一圈。
电影结束,字幕出现了这么一句话,算是韩寒的题眼。
但这样的话,要给张弛安排一个儿子的戏份就很多余了。而且这还是一个和他没有关系的儿子。电影在开头介绍了,张弛就是为了想给儿子弄上户口,所以才和别人飙车,所以才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个和他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对他是如此重要。
那么他重新走上赛车场,又为何如此轻率地,仅仅是为了所热爱的赛车运动,仅仅是为了不想输,就输掉了自己的命。
那他又让儿子以后怎么办?
我不明白电影的这个安排,到底是想干啥?如果你只是想表达一个赛车手对于赛车运动的热爱,奉献给所热爱的一切,要这个父子戏份干嘛用呢?
还有就是,这部电影延续了韩寒在《乘风破浪》里面的搞笑风格,沈腾也很好地演绎出了这些搞笑段子。
这种段子,让电影前面平淡的情节显得比较好玩,沈腾的发挥也游刃有余。有些观众可能觉得前半段的搞笑更能衬托最后的煽情,但我觉得这种搞笑也冲淡了最后的情感。
总之,这只是一个略显平淡的电影。
但它最后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票房成绩。
在2017年春节档,韩寒的《乘风破浪》,面对周星驰、成龙和王宝强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由于同行的衬托,最终票房破10亿,成为4部种子选手票房季军。
这一次的春节档,韩寒的《飞驰人生》再次在和王宝强的直接竞争中胜出,还是票房季军。
我们基本可以断定,韩寒的导演才华,和他的写作才华,都并不突出,但他就是能够成为畅销书作家,也能成为高票房导演。
所以不能不承认,韩寒确实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