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观众,为什么资本依然没信心?
中国电影离全世界最好的电影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毫无疑问,中国电影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观众。
整个春节黄金档,中国老百姓简直在用一种大选投票的热情和严肃态度在看电影。每个人手中的电影票仿佛和选票一样地神圣,虽然没有人规定你只能看一场电影,但大家只愿意把票钱“投给”那个最优秀、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那个。因此,一个电影档期几乎调动起了全民的热情,大家在电影院外为电影所花的功夫远远超出了电影的两个小时。
电影在年初一集体亮相之前,会有半个月左右的“竞选演讲”时间,观众会根据每一部电影发布的预告片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各自对电影质量的预测,是否有“烂片预警”;各大影视点评的公众号和视频博主更是闻风而动,把几支预告片翻来覆去地剪辑来制作“看片推荐”和“春节大片盘点”,只求趁着热度博取流量;电影的潜在观众们也会随时留意每一场点映之后流出的反馈意见,听听那些提前看片的观众怎么说,听听那些影评人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一看这部电影是否有“诚意”;上映前的几天,网民们更是会紧紧盯着“预售票房”,“影院排片”这些行业指标——无论是买了票的还是准备买票的,“开盘”前的那一天,所有观众都仿佛赌场里的赌徒看着骰子被亮出来的心情一样紧张等待着第一天票房的结果。
这就仿佛一场选举那略显冗长的“拉票”过程:有的人是“铁杆票仓”,只会支持特定的电影类型、导演或者演员;有的人“耳聪目明”由于长期对电影的关注而对那些是好片、哪些是烂片了然于胸;而大多数人则是随波逐流,很容易被各种因素所影响,为了让自己作出正确的决定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也不断摇摆不定,最终买定离手等待结果出炉。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开票”的结果,有的是为了看自己的预测和选择是否正确,有的则是手里拿着票钱等待着口碑。
而这个“开票”的时间将持续整个假期甚至半个月以上。在此期间,年轻人的聚会话题总也少不了“XXX你看了吗?好不好看?”这样的话题。在此期间,主流媒体每天向全国人民报告着票房、排片、上座率的走势,海量的自媒体视频和公众号文章被制造出来,无数的“粉”、“黑”、“自来水”“精神股东”在网络空间喋喋不休,甚至今年还要把众多外国人一起拉进来报告观影体验。(再看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操作,比如制造丑闻诋毁对方演员导演,雇佣水军拼命在某网站刷一星,提前放出高清片源,给电影扣上种种“政治不正确”的帽子,都像极了一场选举中会出现的重重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在这场为了一百亿人民币的狂欢,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贡献着自己的金钱以及比几十块钱电影票贵得多得多的时间、热情甚至情怀。
作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的消费者,中国的电影观众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烂片”有着十分“刻骨铭心”的憎恨,以及对于“国产佳片”异常高的要求和责任感。
其实,即使是站在全球电影市场食物链顶端的好莱坞,所谓的“烂片”依然占据了80%的份额,能够传世的影视佳片依然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也算是一个市场的正常生态吧。但是我们的电影观众看到的是另一个好莱坞,他们眼中的好莱坞就是每年国内院线引进的十几部影片以及其它少数有一定影响力但没有引进的好莱坞电影——这些其实是经过精细筛选、被认为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竞争力的“精品”。于是,中国的观众对待国产电影始终是一种“怒其不争”的愤怒状态:“为什么你们只会拍烂片?!”“为什么我们比不上好莱坞?!”
于是“国产电影崛起与好莱坞一争高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似乎不再是一个娱乐话题,而似乎是一个与“中国崛起与美国一争高下”等同的概念的问题。不仅如此,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豆瓣文青除外)坚定地相信,只要中国国力强大,没有什么是不能跟着强大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应该跟着强大的。(除了足球吧也许)所以,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地裹挟着大众如此宏大的希冀与巨量的批判艰难地前行。
中国电影观众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二十年如一日的“真情实感”与高标准严要求,更在于近几年,这批经历了二十年“烂片”洗礼的观众三次用自己的电影“选票”将几乎已经被短视的资本和营销商引向歧路的中国电影拉回了正轨。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在大众的词典中“烂片”一词是什么时候开始高频率出现的呢?其实是在中国在新千年之后开始建立“院线”,探索商业电影(俗称“大片儿”)之后。在此之前电影的供应是极度匮乏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不会买票去看电影,即使有也是有什么片看什么片,没得选择。大多数人对于“看电影”的概念还是来自于村里广场上的放映队或是大礼堂里的“单位组织”“学校组织”。我们今天熟知的“第五代导演”在那个时代拍出的那些蜚声国际的名作大部分也没法在电影院公映。
《英雄》作为张艺谋从艺术片导演转型商业片导演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在那个时代,这篇大导演心目中的“国产大片”是什么样子的呢,显然是——高成本,大明星集合,古装,武侠/历史,宏大场面,还有一种朦胧的……装逼感。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系列这样“华丽的旧袍子”——《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这些电影我们今天回头再看并非就如同当年被骂的那样的“烂”,但至少中国的观众是非常不满意的。大家发现自己总是陷入了一种“大制作的期待—媒体吹捧—没有其他选择—远没有想像那么好—全民吐槽”的怪圈,也认为真正的代表中国的电影不应该是这个水平。
不过电影的投资者们似乎依然沉迷于这种明星的堆砌,因为不论观众怎么骂,电影总是能赚到钱。几年之后,他们突然发现其实不用请大明星、拍大场面那么费钱费神,因为王宝强、徐峥、黄渤三个在当时身价不算特别高的喜剧演员去泰国鸡飞狗跳旅了个游就狂收了13亿人民币的票房——这在当年是一个令人咂舌的天文数字,尤其是对比这种成本相对较低的喜剧。《泰囧》的成功向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有了这种轻松癫狂的喜剧,把男女老少不费什么脑筋逗得哈哈大笑,就能以最少的成本赚大钱!于是喜剧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掘金机器,从王宝强、徐峥、黄渤这些由喜剧电影崛起的大咖,到开心麻花这样傲视群雄的喜剧团队,周星驰凭借积累的人气继续创作,我们发现,在《战狼2》出现之前,中国电影票房的榜单前列都被这些笑笑闹闹的喜剧电影、或者说是“搞笑电影”所占据。
更要命的是之后“流量明星”的强势崛起,让投资商觉得卖电影票也不是那么难嘛。毕竟对于那些如同传销分子的粉丝来说,偶像出演的电影,无论质量如何一定会去支持,只要偶像一句话,一刷二刷以致十刷都不是问题——晒出一打票根“我为偶像花了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至于电影是什么重要吗?我家XX在里面还是那么美。于是就有了吴亦凡和周星驰与徐克的那个经典对话。
在这样一番操作之后,中国的电影市场变得只有数字可以拿出来吹嘘,里子却是虚透了。电影的金主和营销公司似乎也在不停地给大众“洗脑”:你们应该就是喜欢搞笑片,你们应该就是喜欢片酬动辄上亿的花瓶明星。在这样的风气最盛行的时候,连《建军大业》这样的电影都在硬凑出角色好让“小鲜肉”加盟撑场面,以求兜住票房。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观众用56亿的票房撑起了一部“专业人士”纷纷不看好,文艺青年觉得“格调低”的电影,让吴京这样一个之前只能在港台演员挑大梁的电影里演配角的演员成为了电影市场话题度爆表的绝对主角。
关于《战狼2》,有人看不惯它的“爱国主义”,有人看不惯它的个人英雄主义,有人看不惯它的情节“无脑”,但是上映之初就有眼尖的影评人指出——“这是一部工业程度极高的电影!”没错,这是一部对标好莱坞影片工业流水线模式生产的“超级英雄片”,尽管仍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一旦成熟,成长空间是巨大的,而且会逐渐发展成可以与好莱坞竞争的类型片,这才是《战狼2》给中国国产电影带来的惊喜。有幸的是,在没得选时中国观众只能日复一日地骂“烂”,但在有的选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了正确的人(电影)。
更加使我对于中国观众心生敬佩和欣喜的是去年的春节档冠军《红海行动》。说实话这部电影的诞生是有点生不逢时的:它有一个和《战狼2》几乎差不多的故事梗概,都是以非洲某战乱地区的撤侨为背景,讲述中国军人/小分队孤军深入解救同胞,顺便完成国际主义使命的故事。当预告片出来后,我可以感受到片子的质量非常上乘,可以说论影片的精彩程度和工业化程度比之《战狼2》更胜一筹。(前作《湄公河行动》也是同一类型的佳作),但多少观众会仅仅隔半年就花钱进电影院看这部乍一看几乎一样的故事呢?其实当时的片方心里也挺没底的,因为当时所有的业内人士都觉得,电影质量高和卖不卖得出好票房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营销、是流量、是题材!因此我们看到《红海行动》的海报正中印着一行字:“我们不一样!”霸气背后流露出忐忑。另外,《红海行动》还面临着今年《流浪地球》vs《疯狂外星人》同样的问题——春节档不就应该上合家欢搞笑电影吗?你两个小时血腥暴力打打杀杀会有人看吗?而同档期的《唐人街探案2》正是一部符合所有“王者之姿”——小鲜肉+喜剧天王明星效应、热门IP续作、大制作侦探喜剧——《红海行动》拿什么竞争?
这一次,中国观众再一次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票房没有公式和套路,好电影就是好电影。
今年号称的“最激烈春节档”几乎就是对去年的一次重演,不过今年的《疯狂外星人》似乎更“稳”——有了黄渤+沈腾两个什么都不做看到就想笑的脸,再加上宁浩这样在喜剧领域金字招牌的导演,“疯狂的XX”系列大IP,刘慈欣原著加持(正片其实和刘慈欣没有关系)、全程特效加国际明星,再一次上演了国产商业片中的“这些都给你怼上去怎么可能会输”。而这一边的《流浪地球》没有大牌导演,主演是一对青涩的十八线年轻演员,除了老年吴孟达之外唯一有影响力的就是在网上被高大上的“文艺青年”们乐此不疲黑了一年多的吴京了。
这一次,中国的电影观众再一次用手中的电影票点亮了中国电影前进的方向。
前几年,媒体上经常爆发某些知名导演和观众的骂战。导演们创作出来的电影被观众斥之为“烂片”就大为感慨“观众不懂艺术”,甚至放言“中国的观众只配看垃圾”。看似非常专业的营销公司和金主爸爸们臆想出了一个浅薄的、庸俗的、没有艺术辨别能力只会听风就是雨的“中国电影观众群像”,并以这个虚构出来的群体为对象开始制作电影。而现实中的观众在“没得选”的无奈中只能选择“远离国产”,或是行使仅存的抨击烂片的权力。我想,经历了这三次中国数以亿计的观众用电影票投出的“电影选举”,能够让年轻的导演、编剧和真正有理想和有情怀的资本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电影市场,让他们在中国电影的创作“大片”的路上不再孤单和彷徨,让他们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好好做电影,观众不会亏待你们!
这次《流浪地球》的成功背后有个很黑色幽默的段子,就是中途因为资本方撤资而濒临夭折的电影有幸遇上了吴京这个“贵人”带资进组,不仅客串演着演着成了大男配,还雪中送炭地提供了6000万的资金,让这部承载着中国科幻电影希望的“小破球”能有今天的完成度。而另一边撤资的是影视资本的巨头万达集团,估计是不看好这部电影的收益,更讽刺的是撤资后的万达转头把钱投给了春节档“更有钱途”的爱情电影《情圣2》,这部电影的主演是吴秀波,赶在春节前凉了,连带电影也凉了。
中国的电影市场有着全世界最好的观众,可是为什么资本依然对好电影没有信心?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我还记得《流浪地球》第一支概念预告片出来的时候,网上一片嘲讽之声,说“太空战狼”要来了(我到现在都搞不明白,你可以说《战狼》系列拍得不好,但为啥“战狼”这个词要被某些人刻意扭曲成一个贬义词?),后续的两支预告出来时我们已经刻意感觉到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和诚意,电影后更是观众和专家都好评如潮,但是媒体依然静悄悄。到了春节档《流浪地球》正片横空出世,迅速一统票房,各路媒体、公众号、大V顿时用如潮水般的文章视频瞬间将网络淹没,连原著作者刘慈欣也被平时对科幻知之甚少的媒体们八卦了个底朝天。
我想,多年之后,我们再回首2019年这个喧嚣的黄金档,感觉到的不再是节前《地球》的那种寂寥也不是节后那种燥热,而是一定会感慨历史的巨大变化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之间静悄悄地发生。无论是对于科幻电影、还是对中国的“大片”征程、亦或是片中向人们传达并且即将在新的一年让中国人越来越熟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2019都将是一个“元年”。
无论历史将中国电影导向何方,我们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