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小说里鲁智深捉的方腊,电视剧却安排武松断臂擒拿?

我觉得,1998版《水浒》武松单臂擒方腊的设定,是一个很妙的错进错出,移花接木。

不止成就了武松,还顺便成全了鲁智深。

正史擒方腊者,南宋名将韩世忠。

当然历史上韩世忠也被辛兴宗冒过功,有点讽刺啊:

最该得到功名的那个人,总是容易被遗忘。无论小说、历史还是民间传说。

然而武松与方腊有瓜葛的传奇,却也由来已久。

南宋笔记《林泉野记》里,有“武松单臂擒方腊”传说,后来各色剧目都有,一直流传下去。

鲁迅先生说过,“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

蔡东藩写《宋史演义》里,安排武松单臂擒了方七佛,还说:

“俗称武松独手擒方腊,想即由此误传。”

大概,民间一向有说法,方腊是武松擒的。

《水浒》小说里,安排的是武松被包道乙斩了左臂。再由鲁智深轻而易举擒了方腊。

至此,很明白啦:

正史韩世忠擒方腊。

民间俗传武松单臂擒方腊。

《水浒》小说是鲁智深擒方腊。

电视剧,既然是《水浒》,何以要改成武松单臂擒方腊?

我觉得,这一改极好,让鲁智深与武松的命运,都更为顺理成章。

小说原著,某几个版本里,鲁智深和武松一起征方腊,经历冗长琐碎的征战。武松断臂,鲁智深擒方腊。之后鲁智深听了潮,坐化圆寂了。武松自己在杭州出家。

对读者而言,是鲁智深立了大功却离开人世,武松胳膊被包道乙这玩意给砍了。

不知是不是只有我当时读来,心里不平?征方腊损兵折将兄弟死尽,又拖沓又难过,凄凉灰心,牺牲无价值。武松白白地废了。鲁智深淡淡地走了。

简直不想看。

1998版电视剧里,众所周知,征方腊这段,处理得密集又惨烈:

一共三集而已。之前诸多英雄好汉,在这三集里死伤枕藉。

此前林冲已经去世,公孙胜云游去了。

然后,剧情安排鲁智深直接出家。

我觉得,这是给了鲁智深一个更好的结局

他直接不掺和方腊的事,不用被招安后,还要去当走狗送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此离了红尘。

500

电视剧再安排,由武松替鲁智深擒了方腊,则武松的断臂,也有了价值:

牺牲一条胳膊,活捉了方腊,立下不世大功。

至少让我觉得,“武松这条胳膊,不是凭空送掉的。不是栽在包道乙这种破玩意身上的。”

也因为武松断臂成大功,他淡然退出时,才显得格外潇洒。

他和鲁智深这两个大多数观众的至爱,都是魔王出家,轰轰烈烈一番,最后看透世情,遁世离去。

武松那句“哥哥造册,休写小弟。”是与大宋朝廷,一刀两断。

与鲁智深一样,决绝地离去了。

500

比起原著小说里,“鲁智深立大功后圆寂,武松凭空断一条手臂”的苍茫虚空,我更喜欢电视剧版这个:

鲁智深不掺和那些腌臜鸟事,直接出家。

武松立大功擒方腊,归隐江湖。

这个改动之下,俩人都活下去了,也都更各得其所了。命运对他们各有酬报,比小说里更让人舒适。

鲁智深去得更潇洒,武松退得更痛彻。

虽然是退出,却也是对《水浒》里那个破世道,最好的抵抗。

说得有点难过了……聊个以前开的脑洞,开心一下吧。

辛弃疾有词,所谓: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历来都说是形容醉态,把松树当人了。

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这个“松”,也可以是他的至交酒友。

这人看来酒量比他大,看来也扶过辛弃疾不止一次,所以辛弃疾要疑心他来扶,要推他。

那时辛弃疾满心忧愤,一向只和陈亮这种铁汉男儿交往,陈亮还怕自己连累了辛弃疾。

是什么样的江南豪杰,能跟辛弃疾聊到一起,醉在一处呢?

辛弃疾出生前十九年,方腊被擒,梁山覆灭。

《水浒》第119回:

“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这是后话。”

论忧愤,论酒量,论看透世情,都合适。

武松,“松”。

这时回头重读一遍,辛弃疾这个:

“昨夜(武)边醉倒,问(武)我醉何如。只疑(武)动要来扶,以手推(武)曰去!”

是不是感觉顺理成章,声情并茂?XD

话说,类似脑洞自然没啥意思。

只世上太多真真假假,我也只希望得意失意的英雄们,在我的脑洞里,至少可以在一起喝一杯酒,扫一番胸中块垒,为无聊世事浮一大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