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依靠文景的积累才击败匈奴,唐太宗却在唐朝初年就击败了突厥?
为什么汉武帝依靠文景的积累才击败匈奴,唐太宗却在唐朝初年就击败了突厥?
那个时候唐朝还是百废待兴的时期,相当于汉文帝时期,唐太宗哪里有财力征战的呢?
仅仅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汉武帝时期的兵与唐初的兵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这并不是说两个时代的兵在身体素质方面有什么差别,而是有过大量战争经验的老兵跟刚刚征发的新兵,在可选择的作战模式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好比说,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时候,红军、解放军、志愿军可以打出大规模的迂回穿插,在被打散以后也能坚持独立作战,并尽力归建。但放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解放军的战术水平就直接比几十年前差了一截。
虽然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解放军的装备更好了,但之前几十年中国再未有过大战,甚至都没有过大规模的演习。这样就导致,解放军尽管用着更好的武器,但并不懂得如何在实战中让这些武器发挥最大的效能。
汉武帝时期与唐太宗时期的战争,核心的区别在于,汉武帝是一个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皇帝,他的皇帝位置是继承来的,但李世民的皇帝位置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而且,李世民还是那种真的能上阵砍人的皇帝。
你可以说汉武帝有战略眼光,但具体到战术上,汉武帝就比较差劲了。当然,这也不完全是汉武帝的责任,他所处的时代没有大规模战争,也练不出多少优秀的将领和士兵。但这导致的问题是,汉武帝进攻匈奴制定的战术,的确不怎么滴。
不妨对比一下汉对匈奴的几次作战与唐灭东突厥之战的区别。
先看对匈奴的作战:
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彊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咸击匈奴。其夏,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郎中令将四千骑先至,博望侯将万骑在后至。
不需要你有多强的军事知识,哪怕说最近你就是多看点俄乌战争的新闻,也能知道汉武帝的这个部署的问题在哪儿。
总结来说就是一句话:没有总指挥。
汉武帝出击匈奴,往往是同时命令多路部队从多个位置共同出击,大多数时候甚至给每支部队分配的兵力都相同。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各支部队都是各自为战,运气好的能获得军功,运气不好的碰上匈奴主力就只能自求多福。
而再看看唐灭东突厥之战,那就是另一幅样子。
在整个唐灭东突厥之战中,总指挥是李靖,共统帅六路大军。用今天的话来说,唐灭东突厥的总体谋略是:
一路部队从西面出击,堵住东突厥可能向西的退路;
一路部队向北进发,攻击东突厥可能的后援力量;
三路部队作为主力,总指挥李靖自领中军,对东突厥发动进攻,其余两路部队,一只迂回攻击东突厥的侧翼,一支急速北进,在东突厥撤退的路上埋伏。
最后一支部队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堵住战场东面可能出现的缺口,或补充主力的损失,或在关键时刻直接对东突厥发起攻击。
也就是说,唐灭东突厥之战,是一场由李世民筹划、李靖指挥的东起宁夏、西到辽宁,横跨一两千公里距离的多部队协同作战。并且作战的时机还挑准了东突厥外有天灾、内有动乱的最衰弱的时候,这种眼光也是多年行伍的人才有的。
而到最后,果然也是那只负责在西面出击的部队,堵截住了仓皇出逃的颉利可汗。
也不用说1000多年前了,在今天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前提下,能指挥好这样一场战役,也足以成为当世名将。
反观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作战,前期卫青没什么战功的时候,往往是多路部队分方向出击,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任务安排,常常各自为战。后期,卫青的军功上来了之后,卫青终于可以指挥多路大军协同作战了,但这时又出来一个霍去病。于是,到后面又常常是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各领一军独自作战。这就导致最后的漠北大战,是这样一幅场景:
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兵即度幕,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
卫青与霍去病的兵力相等、辎重相等,唯一的区别是大将军手下有裨将可供调度,而霍去病的手下没有裨将——当然,这个也更符合霍去病的作战风格。
但大军作战,总得分个主攻、辅助。这又不是李云龙打平安县城。
当然,这也不是批评汉武帝菜。换我上去,说不定我指挥的比汉武还菜。但是,必须也要看到,缺乏足够军事能力的汉武帝以及在文景时代成长起来的很多将领缺乏足够的军事历练(七国之乱更多的是政治仗而不是军事仗)。所以其打击匈奴的策略,只能是依靠国力的积累,用平推的方式逐步击败对手。
而李世民、李靖这些人,却可以利用自己的战术能力,发掘对手的弱点,调动精兵予以重重一击。
甚至于在多年以后进攻高句丽的作战中,李世民的战术水准依然高得可怕。比如在安市城外的战斗中,李世民利用地形让四万唐军包围了十五万高句丽援军,最后斩首两万多,其余全部俘虏。而在唐军久攻安市城不下的时候,李绩又出了带领五千士兵奔袭千里直取平壤的计划,但因为唐太宗是御驾亲征,长孙无忌不同意太宗冒险而作罢。如果此时的唐太宗还是当年那个跃马沙场的李家二公子,想必军事史上又能多出一场精彩的奔袭战。
可就在几十年前,隋炀帝可是征伐了货真价实的百万大军,取得的战果却比李世民还要查差。
单就国力来说,唐初的国力不如隋朝。但因为有极高的军事能力在,所以太宗可以用4万大军取得比隋炀帝百万大军还大的战果,而4万大军作战的花销,无疑远比百万大军要低得多得多。
所以,总的来说,打仗的确要花钱、要死人,但是到底要花多少钱、死多少人,那就非常考验将领的水平了。比如,以谨慎而著称的林彪,在指挥辽沈战役的过程中,歼灭了47万国军,但东野伤亡6.9万人,其中阵亡仅1.4万人。也就是说,林彪仅用1.4万人牺牲的代价就歼灭了47万国军。这其中当然有东野实力最强的因素,但不得不说这个指挥能力也是相当可怕的。
这也是战争的一个基本规律,越能打的将领,越是会尽量用适当的兵力,通过合理的战术规划来取得胜利,而不太能打的将领,则会采取多领兵力,用按部就班的打法逐步消灭敌人。这二者并不存在谁对谁错,毕竟名将是个稀缺品,可遇而不可求。而向李世民这种,战术、谋略皆为一流的皇帝与李靖、李绩这种放到中国历史上都是排名前列的名将的组合,那更是绝对的梦幻了。
在封建时代,能不能对抗甚至消灭游牧民族威胁,完全取决于中央政府或者最高统治者有多大意愿和能力调动力量。只要王朝稍微正常点,无论对方是游牧民族,还是大帝国,压力都不大。能力出众的,无论匈奴,突厥,还是沙俄,都是可以击败的。晚清都那样衰,只要慈禧正常点干活,依然收复新疆,击败法国。象五胡16国,靖康耻,襄阳,吴三桂引清兵,八国联军这样事情,本质就是最高统治阶层脑袋瓦特了。
至于1900年代后,中华民族和现代国家虽然还在襁褓中,外国已经没有机会。烂如常校长,哪怕炸大提抽壮丁,也刚到底。到了1950年代,即使境外作战面对实力超过自己百倍的美帝,也不会输。
1.汉初统一中国,和唐初统一中国疆域国力差别很大。汉武帝灭南越国,取得了广西、广东、海南、越南区域,灭东瓯国取得浙江南部区域,灭闽粤国取得福建,灭滇国取得云南,开发西南夷,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建立五郡,收复河套地区建五原朔方,河西走廊并入版图,朝鲜四郡入版图。再加上通西域,再加上东汉取得青海东部,这些版图作为遗产,被唐朝继承了。没有这些国土与民力,唐朝也是无力进取北边的。
2.汉代统一全国时,大一统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所以刘姓诸王还占据了东部沿海地区大量国力,不能被朝廷全部利用。经过景帝平定诸刘叛乱才有所好转。
3.刘邦统一全国时年龄要比李世民大很多,他的精力决定他很难谋划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于内部治理,只有秦国短暂的几十年经验是不够的,文帝景帝都在积累经验和试错的过程中,而李世民吸收了汉代四百多年兴衰治乱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
4.打败敌人,自身的谋略只能保住下限,战果大小和敌人的策略也是有关系的,就好比清准战争,准格尔采取的是持久作战的策略,很多战斗都是小规模,高机动,打了就走。清朝就非常费劲,同样用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人才彻底平定,这与清朝国力强弱无关,与对手战术有关。突厥被快速平定,和突厥本身轻敌托大,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有很大关系。而匈奴自伊稚斜单于之后,完全接受了汉强匈弱的现实,所以汉军来则主力远遁避其锋芒,偷袭其辎重,取得了比较好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