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依靠文景的积累才击败匈奴,唐太宗却在唐朝初年就击败了突厥?

为什么汉武帝依靠文景的积累才击败匈奴,唐太宗却在唐朝初年就击败了突厥?

那个时候唐朝还是百废待兴的时期,相当于汉文帝时期,唐太宗哪里有财力征战的呢?

仅仅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汉武帝时期的兵与唐初的兵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这并不是说两个时代的兵在身体素质方面有什么差别,而是有过大量战争经验的老兵跟刚刚征发的新兵,在可选择的作战模式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好比说,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时候,红军、解放军、志愿军可以打出大规模的迂回穿插,在被打散以后也能坚持独立作战,并尽力归建。但放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解放军的战术水平就直接比几十年前差了一截。

虽然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解放军的装备更好了,但之前几十年中国再未有过大战,甚至都没有过大规模的演习。这样就导致,解放军尽管用着更好的武器,但并不懂得如何在实战中让这些武器发挥最大的效能。

汉武帝时期与唐太宗时期的战争,核心的区别在于,汉武帝是一个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皇帝,他的皇帝位置是继承来的,但李世民的皇帝位置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而且,李世民还是那种真的能上阵砍人的皇帝。

你可以说汉武帝有战略眼光,但具体到战术上,汉武帝就比较差劲了。当然,这也不完全是汉武帝的责任,他所处的时代没有大规模战争,也练不出多少优秀的将领和士兵。但这导致的问题是,汉武帝进攻匈奴制定的战术,的确不怎么滴。

不妨对比一下汉对匈奴的几次作战与唐灭东突厥之战的区别。

先看对匈奴的作战:

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彊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咸击匈奴。其夏,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郎中令将四千骑先至,博望侯将万骑在后至。

不需要你有多强的军事知识,哪怕说最近你就是多看点俄乌战争的新闻,也能知道汉武帝的这个部署的问题在哪儿。

总结来说就是一句话:没有总指挥。

汉武帝出击匈奴,往往是同时命令多路部队从多个位置共同出击,大多数时候甚至给每支部队分配的兵力都相同。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各支部队都是各自为战,运气好的能获得军功,运气不好的碰上匈奴主力就只能自求多福。

而再看看唐灭东突厥之战,那就是另一幅样子。

500

在整个唐灭东突厥之战中,总指挥是李靖,共统帅六路大军。用今天的话来说,唐灭东突厥的总体谋略是:

一路部队从西面出击,堵住东突厥可能向西的退路;

一路部队向北进发,攻击东突厥可能的后援力量;

三路部队作为主力,总指挥李靖自领中军,对东突厥发动进攻,其余两路部队,一只迂回攻击东突厥的侧翼,一支急速北进,在东突厥撤退的路上埋伏。

最后一支部队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堵住战场东面可能出现的缺口,或补充主力的损失,或在关键时刻直接对东突厥发起攻击。

也就是说,唐灭东突厥之战,是一场由李世民筹划、李靖指挥的东起宁夏、西到辽宁,横跨一两千公里距离的多部队协同作战。并且作战的时机还挑准了东突厥外有天灾、内有动乱的最衰弱的时候,这种眼光也是多年行伍的人才有的。

而到最后,果然也是那只负责在西面出击的部队,堵截住了仓皇出逃的颉利可汗。

也不用说1000多年前了,在今天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前提下,能指挥好这样一场战役,也足以成为当世名将。

反观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作战,前期卫青没什么战功的时候,往往是多路部队分方向出击,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任务安排,常常各自为战。后期,卫青的军功上来了之后,卫青终于可以指挥多路大军协同作战了,但这时又出来一个霍去病。于是,到后面又常常是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各领一军独自作战。这就导致最后的漠北大战,是这样一幅场景:

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兵即度幕,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

卫青与霍去病的兵力相等、辎重相等,唯一的区别是大将军手下有裨将可供调度,而霍去病的手下没有裨将——当然,这个也更符合霍去病的作战风格。

但大军作战,总得分个主攻、辅助。这又不是李云龙打平安县城。

当然,这也不是批评汉武帝菜。换我上去,说不定我指挥的比汉武还菜。但是,必须也要看到,缺乏足够军事能力的汉武帝以及在文景时代成长起来的很多将领缺乏足够的军事历练(七国之乱更多的是政治仗而不是军事仗)。所以其打击匈奴的策略,只能是依靠国力的积累,用平推的方式逐步击败对手。

而李世民、李靖这些人,却可以利用自己的战术能力,发掘对手的弱点,调动精兵予以重重一击。

甚至于在多年以后进攻高句丽的作战中,李世民的战术水准依然高得可怕。比如在安市城外的战斗中,李世民利用地形让四万唐军包围了十五万高句丽援军,最后斩首两万多,其余全部俘虏。而在唐军久攻安市城不下的时候,李绩又出了带领五千士兵奔袭千里直取平壤的计划,但因为唐太宗是御驾亲征,长孙无忌不同意太宗冒险而作罢。如果此时的唐太宗还是当年那个跃马沙场的李家二公子,想必军事史上又能多出一场精彩的奔袭战。

可就在几十年前,隋炀帝可是征伐了货真价实的百万大军,取得的战果却比李世民还要查差。

单就国力来说,唐初的国力不如隋朝。但因为有极高的军事能力在,所以太宗可以用4万大军取得比隋炀帝百万大军还大的战果,而4万大军作战的花销,无疑远比百万大军要低得多得多。

所以,总的来说,打仗的确要花钱、要死人,但是到底要花多少钱、死多少人,那就非常考验将领的水平了。比如,以谨慎而著称的林彪,在指挥辽沈战役的过程中,歼灭了47万国军,但东野伤亡6.9万人,其中阵亡仅1.4万人。也就是说,林彪仅用1.4万人牺牲的代价就歼灭了47万国军。这其中当然有东野实力最强的因素,但不得不说这个指挥能力也是相当可怕的。

这也是战争的一个基本规律,越能打的将领,越是会尽量用适当的兵力,通过合理的战术规划来取得胜利,而不太能打的将领,则会采取多领兵力,用按部就班的打法逐步消灭敌人。这二者并不存在谁对谁错,毕竟名将是个稀缺品,可遇而不可求。而向李世民这种,战术、谋略皆为一流的皇帝与李靖、李绩这种放到中国历史上都是排名前列的名将的组合,那更是绝对的梦幻了。

热门评论 1

  • 王白蔹 宠妻狂魔与考据狂
    树冠上的云
    隋朝留给了唐朝大量储备,大运河,还有已经开发的南方,这是汉朝远不能比的。隋朝事实上肢解了突厥,与突厥各部建立了密切联系。唐初,重新聚拢的突厥其实处于一种潜在分裂状态,而隋朝曾经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唐朝依然保持,这也是汉朝不能比的。隋唐也没有汉初那样各种诸侯王和国中国需要对付,这也是汉不能比的。李渊造反时候,实力只能算是一个地方军阀。即使建立大唐后,天下远未定,所以,对突厥采取称臣的缓兵之计。当全国完成事实统一,各种关系理顺,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突厥就成了宵小。汉朝200多年坚持不懈消除匈奴隐患是汉朝最值得尊敬几个事情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能与之比拟的大国策,只有两个,一个是隋唐持续了100多年的西域和高句丽大战略,一个是清朝持续了200多年的西进大战略。
    在封建时代,能不能对抗甚至消灭游牧民族威胁,完全取决于中央政府或者最高统治者有多大意愿和能力调动力量。只要王朝稍微正常点,无论对方是游牧民族,还是大帝国,压力都不大。能力出众的,无论匈奴,突厥,还是沙俄,都是可以击败的。晚清都那样衰,只要慈禧正常点干活,依然收复新疆,击败法国。象五胡16国,靖康耻,襄阳,吴三桂引清兵,八国联军这样事情,本质就是最高统治阶层脑袋瓦特了。
    至于1900年代后,中华民族和现代国家虽然还在襁褓中,外国已经没有机会。烂如常校长,哪怕炸大提抽壮丁,也刚到底。到了1950年代,即使境外作战面对实力超过自己百倍的美帝,也不会输。
    有道理,看得出作者对汉武帝很有成见,这是错误的。其实,唐太宗能够快速评定突厥,刘彻打下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几个原因。
    1.汉初统一中国,和唐初统一中国疆域国力差别很大。汉武帝灭南越国,取得了广西、广东、海南、越南区域,灭东瓯国取得浙江南部区域,灭闽粤国取得福建,灭滇国取得云南,开发西南夷,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建立五郡,收复河套地区建五原朔方,河西走廊并入版图,朝鲜四郡入版图。再加上通西域,再加上东汉取得青海东部,这些版图作为遗产,被唐朝继承了。没有这些国土与民力,唐朝也是无力进取北边的。
    2.汉代统一全国时,大一统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所以刘姓诸王还占据了东部沿海地区大量国力,不能被朝廷全部利用。经过景帝平定诸刘叛乱才有所好转。
    3.刘邦统一全国时年龄要比李世民大很多,他的精力决定他很难谋划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于内部治理,只有秦国短暂的几十年经验是不够的,文帝景帝都在积累经验和试错的过程中,而李世民吸收了汉代四百多年兴衰治乱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
    4.打败敌人,自身的谋略只能保住下限,战果大小和敌人的策略也是有关系的,就好比清准战争,准格尔采取的是持久作战的策略,很多战斗都是小规模,高机动,打了就走。清朝就非常费劲,同样用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人才彻底平定,这与清朝国力强弱无关,与对手战术有关。突厥被快速平定,和突厥本身轻敌托大,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有很大关系。而匈奴自伊稚斜单于之后,完全接受了汉强匈弱的现实,所以汉军来则主力远遁避其锋芒,偷袭其辎重,取得了比较好的战果。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52
最热 最早 最新

  • 来来来,谈谈秦朝对戎狄滴优势,尤其是秦灭六国后至项羽渡河前这一段,似乎由于强大的秦军长期压制北方游牧族心怀忌惮,或者难于聚拢起来统一步调一致怼秦,并未趁中原大乱之机南下争霸,反倒是汉朝刘邦任期内开始趾高气扬起来。
  • 全部楼层
    青骓书
    你所谓的常识可能只是你对着纸上文字产生的主观想象,去看看实际的社会生产再说吧!眼下,一个活的案例,就是俄乌战争,你可以统计一下他们使用了多少二战时的物资,看看与你的常识冲突不?杨广与武则天之间的时间才多久啊!
    而且,俄乌在此之前并没有大规模战争,才保留了一些工业遗产,而隋唐之间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十室九空,就这还留了大量遗产到武则天,你真发明得出来?发明历史也要有逻辑,免得惹人笑话。
  • 全部楼层
    青骓书
    你所谓的常识可能只是你对着纸上文字产生的主观想象,去看看实际的社会生产再说吧!眼下,一个活的案例,就是俄乌战争,你可以统计一下他们使用了多少二战时的物资,看看与你的常识冲突不?杨广与武则天之间的时间才多久啊!
    你拿现在工业社会的物资去比农业社会的,你可以的。你自己算算杨广到武则天多少年,哪本历史书上说杨广的遗产吃到武则天,历史虚无主义都不能满足你了,直接历史历史发明了,你说了算了。
  • 对越自卫反击战恰好就错了,1969年珍宝岛和1974年西沙海战尽管小,但也能达到练兵状态,外加上尽管没有大规模演习,但是天天训练,对越自卫反击战恰好就是武器不行外加上指挥失误,实际上对越自卫反击战死亡人数我军是8000到9000人,而越南是10000到20000人
  •  不好意思,未完。我们看,到了东汉末年,局面就大不一样了,一个曹操或公孙瓒就可以把北方打得落花流水。不需要什么军事天才。

  • 汉初,刘邦在全国找4匹白马拉车,而不可得。可见楚汉相争之后,国力损耗到什么程度。几乎是白手起家,积累到汉武帝,才可与匈奴一战。
    隋朝,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号称甲兵强盛的帝国,也就是说,本来就有很多高质量的兵源及将领。唐朝继承隋朝的一部分优质兵源,在战后,也经过了一段时间休养生息。而且隋朝唐朝贵族本身带有鲜卑血统擅长骑射。很多条件都是比汉武帝优越。我们看,到了东汉末年,局面就大不一样了,一个曹操或公孙瓒就可以把北方打得
  • 萌主冯十七 是冯十七呀
    虽然都是北虏,但是突厥和匈奴根本都不在一个档次啊,匈奴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装力量。
  • 观静 缘起性空
    说说个人的观点,
    就是综合国力、科技发展、将领能力,三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

    1,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
    重点是政治环境,兵员、兵种装备水平、粮食、情报这些方面
    2,科技发展,
    主要是武器、粮食保障、医疗条件、向导、地图、情报手段、交通工具等等
    3,将领+军队的战力,
    几百年差距的朝代,战争经验是不断积累的,战争理论是不断提升的。
    同时,久经沙场的军队,将领,跟和平时期的军队,战力有巨大的差异,
    战机捕促能力、痛苦忍受能力、坚决的战争意志、丰富的现场战略战术经验,等等。
    将在谋而不在勇,不同水平的将领来指导同一场战争,差异将会是巨大的。

    另外,还有气候变化,敌我又方的战争储备、政治环境……等等变数。

    把两场相隔几百年的战争表现差异,简单归结为一个两个原因,是片面的。
  • 我的看法是,第一文景两代主要是解决内部问题,刘邦统一华夏的方式留下了大量诸侯,刘邦,文景几代人才完成了华夏地区的真正统一。第二是军事体制的转变,汉武帝之前,华夏内战的战略目标是以据点夺取战为主,也就是夺城,主力是步兵,战车和工程部队。面对高机动的游牧民族水土不服,在汉武帝时期才完成军队的转变,主力部队变成了以轻重骑兵为主,才能和匈奴打。第三是气候,汉朝建立后气候开始变暖,汉武帝时期气候达到了巅峰,汉朝可以用一路屯田的方式压缩匈奴的生存空间(明朝几次北伐,都无法在草原上站稳脚跟,就是因为气候太冷,屯田无法持久)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土地制度,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国的军功授田制度,保证了自耕农的利益,使得可动员的人口大大增加。到了唐朝,唐初气候就是暖期,陇西,河套已经有大量人口定居。军制方面,唐朝的关陇门阀里面有不少就是当年汉武帝北伐和光武帝北伐留下的军事贵族发展出来的,他们一直都保有优秀的骑兵。李唐在李渊时期就实行了授田制度,直接给每个劳动力发口分田和永业田,使得可动用的人力同样强大。所以唐初完成了华夏的初步统一后,其实就集齐了汉武帝北伐需要的主要要素。
  • 青骓书 儒学元士,野生左派,高能黑户。
    全部楼层
    青青琳琳
    什么物资能到武则天那时候,常识没有可以读史书。
    你所谓的常识可能只是你对着纸上文字产生的主观想象,去看看实际的社会生产再说吧!眼下,一个活的案例,就是俄乌战争,你可以统计一下他们使用了多少二战时的物资,看看与你的常识冲突不?杨广与武则天之间的时间才多久啊!
  • 实心坦克
    隋末虽然说是天下大乱,但隋朝其实是盛极而亡,家底极厚。而且当时争天下的几股主要势力均是地方豪强,都有经营地盘的概念,战争的烈度和破坏性相比其他王朝末世的混战也要差那么一些,李唐建国后恢复得还是非常快的。
    三征高句丽的巨大破坏和突厥常年的打劫,再厚的家底都败差不多了,还有后来军阀混战北方南下抢劫各类自然灾害等。唐初很穷的。没有常识可以多看史书。
  • 青骓书
    楼上说得对,杨坚杨广积累的物资有不少到了武则天时还没用完,所以被征收物资的大户们都是要反杨广的。
    什么物资能到武则天那时候,常识没有可以读史书。
  • 都督键盘诸军事
    第一,隋富唐强,唐初有物质基础;第二,唐初,乱世出英豪,起手一把大牌;第三,汉初到汉武,承平太久,朝野转变政策有适应过程;第四,突厥分裂,时机来的早。
    其他挺符合的,但物质基础不怎么样,唐初挺艰难的,贞观四年对东突厥用兵,在这之前各种自然灾害,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三征高句丽十室九空路有死骨饿殍遍地,千万别说什么隋朝粮食吃到唐朝的话,古代粮食保存不了几年。
  • 全部楼层
    鹤鸣九皋
    唐灭东突厥之战,除了战略得当名将指挥天时外,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李世民的功勋是建立在前代隋唐三个帝王长期用兵的基础上,和汉武帝时期不可同类而语,有隋一代,用各种战略分裂突厥已经伤其筋骨,李世民最后毕其功于一役罢了,这其中的历史因果关系……
    隋朝伤筋动骨不是肢解突厥,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前后几百万人口没了。
  • 飞天猪头
    唐朝是接收了隋朝大量存粮的,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国力。
    有什么粮食能吃到贞观四年?隋朝末年,十室九空,都打废了,如果说真的对大唐有用的遗产,大概就是隋朝肢解了突厥,长孙晟做的。
  • 有坑
    主要还是大隋有家底
    隋朝末年,十室九空,都打废了,如果说真的对大唐有用的遗产,大概就是隋朝肢解了突厥,长孙晟做的。
  • 我来评论里看看,有多少人又说大隋留下多少遗产,大唐得了便宜,呵呵
  • 本来写了挺长,感觉没必要了,压缩后的观点两个:情报,骑兵。西汉初缺情报少骑兵,什么名将来统一指挥也抓瞎,多厉害的老兵两条腿能撵上匈奴骑兵四条腿?情报经几代帝王持续使用使者商人俘虏等,至张骞凿空西域归来为代表,汉军才有足够底气度过沙漠;卫青攻占龙城,大军还能食城中积粟,单纯是运气好吗?卫青霍去病互不隶属,没影响他俩大杀特杀。倒是打赢后十四万匹马剩下三万,汉军直接丧失大规模进攻匈奴能力十几年!李靖就爽多啦,骑兵本来就是关陇集团主力,地理情报这么多年来早已摸清,突厥和隋唐经济文化联系,比起匈奴之于汉,那是紧密多了,也为李靖广派间谍大开方便之门。
  • 李世民:谢谢您,表叔
  • 全部楼层
    岭南才子
    唯军事论者永远可笑!
    不能唯军事论,但不能不讲军事。
    平型关大捷,极大的提振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多大的政治加分呀!可600多的伤亡也让老毛肉疼不已,这六百多可都是长征过来的老兵,真正的百战精锐,军事素养意志品质战场经验等等,无一不是顶尖的,因为火力弱,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牺牲可惜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