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流浪地球》标志中国电影新时代到来

【2月4日,《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斯蒂夫·李·梅尔斯发表了题为“China’s Film Industry Finally Joins the Space Race“的评论文章,本文为全文翻译。】

中国人在探索太空的旅程中属于后来者,而且在太空题材的科幻电影中也是个后来者,这个局面目前看来要有所变化了。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于本周二上映,外界对此寄予厚望,认为这将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500

《纽约时报》对《流浪地球》也不吝誉美之词

同类型题材的电影,除了《流浪地球》之外,还有《上海堡垒》(外星人攻击地球的故事)和《拓星者》(空间飞行器降落在一个荒凉的星球上),它们同样极富有野心,也投入了巨资。截至目前,《流浪地球》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电影票房上都超出了同行的预期。

“中国的电影制作人把科幻影片看作是圣杯一样的存在。”独立影评人雷蒙德·周说,好莱坞已经为科幻片树立了技术标准,因此,观众的期望值非常高。

《流浪地球》在3D模式下,我们可以发现片中的剧情设定在遥远的未来,太阳即将膨胀成一个红色巨人,吞噬地球。

面对着迫在眉睫的巨大危险,全世界的工程师们制定了一项计划,利用巨型推进器将地球迁移到一个新型的太阳系中。但是当地球经过木星的时候,情况变得十分危急,为了避免被木星吞噬,人类孤注一掷放手一搏。

如果地球突然脱离了舒适的轨道则会引发末日般的气候变化,影片中对此做出来的特效肯定会被拿来和好莱坞的同行相对比,以前的中国科幻片也是这么做的。该片的初评是非常积极正面的。

周说:“这是中国电影工业划时代的一刻。”

500

500

同类型的影片还有《上海堡垒》和《拓星者》

《流浪地球》的首映放在了中国的农历春节的大年初一这一天,这个为期七天的长假往往是中国影院一年票房的高峰期。不过在同时段,该片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排片他依然很少。

在国内,它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疯狂的外星人》,这部受美国电影《E.T.外星人》启发的喜剧片,讲述的是两个好兄弟想利用一位外太空访客谋财的故事。

《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都和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创作有紧密关联,刘在中国应发了一轮科幻电影的中国文艺复兴潮,他于2015年成为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

他的小说有史诗般的广阔宏达,而且研究也相当深入。这些特质让他的作品在叙说人类在宇宙中遭遇的危险境遇时,愈发显得真实可信。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上周在北京的一个见面会上坦言:“把这类作品搬上荧幕,对任何电影制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流浪地球》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发行的。导演郭帆的英文名字叫Frant Gwo,他说中国的观众之前对好莱坞的几部重量级科幻大片的反应很平淡,因此,电影公司对于投入必要的资源来制作有说服力的科幻电影一直很谨慎。

这部电影的总制作经费是5000万美元,在好莱坞电影成本中只能算中游水平,但在中国算的上大制作了。投入参与的工作人员超过7000人。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投资方大连万达耗资800万美元建造了一个青岛东方影都作为拍摄基地。

500

郭帆说:“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至少不要赔钱。只要这部片子不赔钱,我们就可以继续制作更多科幻电影。”郭帆的上一部电影《同桌的你》并没有盈利。


刘慈欣小说的热卖对电影的推广也很有帮助。最近的两部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也有利于于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两部影片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正面展现了中国的太空计划,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

该片上映也恰逢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今年1月,中国的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虽然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几十年,但中国已经将宇航员送入轨道,并制订了加入甚至领导太空探索新时代的宏伟计划。

500

郭帆的上一部电影《同桌的你》

中国电影档案馆的主管沙丹曾经和导演郭帆有过访谈,他说:“我认为中国电影和国运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引用了去年中国颇受欢迎的《红海行动》举例,影片的故事原型是2015年的撤侨事件。

沙丹说:“当我们国家有实力投入到一场战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电影《红海行动》将其表达出来,”暗含着这些年中国军事的现代化进程:“只有中国人有能力在太空发起大规模探索的时候,我们才能制作《流浪地球》这类片子。”

和《红海行动》和《战狼》这类兰博式和西方恶汉搏斗的电影不同,《流浪地球》主旨并不是秀肌肉,虽然《战狼》的主演吴京也是《流浪地球》的投资方之一。在片中,他饰演了一个在国际空间站履职的宇航员,和《太空漫游》的主角形象很类似。

郭帆导演说,他有意避免把吴京这个角色塑造为个人英雄形象,而是要突出拯救地球的人类集体性活动,于是影片嵌入了一个俄罗斯宇航员形象作为辅助,他在片中说俄罗斯不允许带酒进入太空中(说太多就剧透了)。

《流浪地球》当然理所当然把中国置于未来人类太空空间站的核心位置,但也刻画了必要的国际协作桥段,这也是刘慈欣的原著小说中的剧情。

上周刘慈欣参加了电影的首映礼,在采访中他提到中国的科幻小说电影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导演杨晓忠制作了《交换》(exchange)和《60年后的上海》(Visiting Shanghai After 60 Years),但是在1949年之后这个类型的电影就被观众遗忘了。

到了1980年代,有了《珊瑚岛上的死光》这个新型科幻电影的试水之作。

500

刘慈欣通过笔端回应提问时这么讲:“主要是中国社会之前是封闭而保守的,而且也没有条件让科幻电影发挥其影响力。”

刘慈欣的三部曲《三体》被改编后,已经于2015年开拍,但在后期制作方面却没了下文,据说是因为制作成本问题。

现在看起来条件已经成熟了,刘慈欣说:“《流浪地球》的上映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