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是日本对美国心存侥幸的战略误判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消息传出后,举世皆惊。很多人读到这段历史时会感到十分的诡异,因为当时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世界数一数二的资源输出国,战争潜力举世无双,而日本深陷于中国和东南亚的战争泥潭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人凭什么还敢扩大战线进攻美国?

有人说是日本没有看清两国的实力差距,但事实则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要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曾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他在美留学期间亲眼见证了美国这个国家生产能力的强大,回国之后,他曾和朋友说:“美国的生产效率很可能是日本的5-10倍,如果美国人愿意,他们立马就能拥有规模庞大的战争武器。”

所以日本对美国实力的认知是十分充分的,根本不是很多人猜测的那样,盲目自大,轻率出击。

那既然日本明知不敌,为什么还要偷袭美国呢?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那一年,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有54.4%来自美国(92.9%的铜、91.2%的汽车及零、60.5%的油料、59.7%的废钢铁、48.5%的各种机械和发动机、41.6%的铸铁是从美国进口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日本人是侵略中国的主犯,那美国人就是幕后的帮凶,关于这一种观点,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最好的证明人,他在临别美国时激愤的发表演讲:“我回国参加抗战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弹炸死,请你们不要忘记,我身体的百分之五十四点四是被你们美国炸死的!”

1937年-1940年,日本累计从美国购买了超过9.867亿美元的物资,让美国大赚了一笔,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感觉,我告诉你另一组数据做对比,1940年,美国的军费总支出只有16.6亿美元,也就是说,我们稍微夸张一点,几乎可以说,就是日本人养活了那几年的美国军队。

当日本人有钱的时候,美国人大力支持日本的战争罪行,当日本人没钱了的时候,美国就立马翻脸,1941年,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已经几乎被榨干了,那一年日本可用于支付的外汇只有2万德国马克,再也不能大量的采购美国军火,走投无路的日本人只能铤而走险的入侵了法国和荷兰的势力范围东南亚,当日本直接威胁了西方国家的利益,而且无钱可赚的时候,美国人才严格落实了对日的物资禁运。

1941年中旬,美国冻结了对日的贸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辛烷石油,没有了石油,日军的战争机器就无法运转,舰艇抛锚,等于无法继续侵略,如果这个时候日本选择停止,就相当于整个侵华战争都白打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人才选择孤注一掷,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当然,日本人也并不认为自己能一战击溃美国,以当时美国的国家实力,即便日本全灭了美国海军,也无法获得战争的胜利,毕竟美国本土有足够大的战略纵深。

日本人善赌国运,并因此收益颇丰: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刚具备一点实力,1879年3月11日就吞并大清藩属国琉球,大清没有任何表示;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人就是通过局部战争的模式进行敲诈勒索,最终获得了清政府高达的2.3亿两白银的赔款,并占据台湾、澎湖,让日本国内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想故伎重演,在战胜了俄国之后,日本又开出了天价赔偿款,结果俄国沙皇态度强硬,要钱不给,要打继续,吓得日本人赶紧收手。

这一次日本意图再赌一次,偷袭珍珠港,意图通过局部战争让美国退让,解开对他的封锁禁运。

所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其目的有二:

1.美国被日本人吓阻,与日本签订协约媾和,转让菲律宾管理权、继续与日本贸易,供应原油、钢铁、橡胶等战略物资;

2.转让菲律宾管理权,并在日本进攻英国、荷兰、法国东南亚殖民地的过程中,保持中立。

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投机主义者,善于以经济思维和手段处理国际事务。

1776年美国建国,1823年,第五任美国总统就出台了“门罗主义”;

1803年美国以1500万美元价格购买了路易斯安那;

1867年3月以每平方公里5美元的廉价交易,从俄国手中购买阿拉斯加;

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里夺得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

1898年巧取夏威夷;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与协约国、同盟国双方做生意,双向获利,直到1917年4月,德奥已出现战败迹象,才对德奥宣战,加入一战,1918年11月一战结束。通过一战,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一跃成为英、法等国的债权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1941年的美国国内还没有彻底走出大萧条的影响,国内反法西斯势力抬头,反对的声音异常的强大,日本的入侵,反而给了焦头烂额的罗斯福一个凝聚人心一致对外的机遇,就坡下驴,正式对日宣战。

所以,偷袭珍珠港是日本对美国心存侥幸的战略误判。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