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毛主席和蒋介石指挥三大战役的云泥之别

看了《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增订版)关于毛主席和蒋介石两人如何指挥三大战役。

最大的感触,就是觉得之所以赢者通吃。从根本上来讲,是战略思想方法和组织体系起到了决定作用。这其实也是公司治理的最重要的两点。

第一,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以及中央政治局既有战略眼光,有把控全局的能力。

第二,有能落实到各野战军、各纵队的组织体系。

第三,具体到下面执行战略部署的各野战军各纵队指战员,能切实的执行中央军委和政治局的战略部署。不仅是执行,而且能根据实际进行发挥,使战争的指挥达到了艺术的水平。如这几员大将,林彪、粟裕、刘伯承等等。

这三个方面是最主要的。

当然后方保障,政治局成员分工合作方面,也都是毛主席提出重大战略,经政治局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发五个地方局和各野战军来执行。

如果用公司治理的模式来套,其实是可以套成下面的结构:

董事长就是毛主席的角色,需要既有战略眼光,又有指挥若定的能力,大家都比较服从。董事会就好比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经营班子就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书记处,是落实和执行层面。周恩来不仅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同时也是书记处书记就相当于总经理和CEO,是来落实落实毛主席和政治局常委会的相关决议。

中央政治局(董事会)的决议通过书记处(经营班子),具体落实到各解放区和各野战军(各分公司),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一盘棋,通盘考虑的局面。

而反观国民党党政一方,首先是蒋介石这个人没有雄才大略,但是想做雄才大略的事儿,没有自知之明,不能分权,一个人独断专行,不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就是没有民主集中这一套。所以导致国民党在打仗的时候,需要蒋介石他一个人坐着飞机到处督战,同时也不遵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瞎指挥、瞎打仗,甚至朝令夕改。经常发生部队在他的命令被拉出去之后又被他的命令半道再退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蒋介石就是属于没有雄才大略,有小智慧、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典型。明面上蒋介石他是严格要求自己,天天写日记自省。但他是天天学曾国藩写日志自省而不改正。所以他这个自省是比较可笑的,经常还自比曾国藩这样的圣人,对照圣人的标准来写日记来自省,但实际上又没有真真正正地实际上落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去。我觉得,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最大区别:

第一,缺乏战略思维和统筹全局的眼光和能力;

第二,做事情没有实事求是;

第三,做事情没有真抓实干。往往很多事情,蒋介石是抓到一半就不了了之,急的时候特别急,随后抓到一半儿就放手。

毛泽东说过,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为什么?你不抓还不浪费资源,你抓了没抓紧既浪费了你的资源,又没有取得成效,还对士气上来讲是一个打击。所以这个就是蒋介石他个人的毛病,导致国民党 失败。

同时,整个国民党军政体系是各自有各自的小九九,各类势力尿不到一个壶里。往往蒋介石做了决定,下面就是执行不了。需要增援的时候增援不上,需要配合的时候配合不了,甚至临阵反戈一击投诚的事情非常多。

另外,没有群众基础,没有根据地,不能自给自足,只能龟缩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大城市依靠外面输血,导致国民党在后面不可持续。而我方有广大的根据地,通过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也要把子女送上前线。所以这些都是原因。后面具体到各大战役以及在战役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需要看的,看的目的是吸取一些经验,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体系,用于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

这个就是我学习毛主席和蒋介石在三大战役中的区别的一些体会。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