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快递:价格战里的屠夫,EMS的噩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李大大饼”
1993 年,杭州开往上海的 297 次列车上,3 个男人小心翼翼的拎着装满文件的编织袋,生怕文件有一丁点闪失。
在那个冰棍只要两毛钱一根的年代,每送一份文件他们可以收100块钱,接头都用暗号的他们仿佛是利用火车通风报信的特务,而实际上,他们只是现在申通和天天快递员的前身。
现在,中国年快递发出量达到了 1000 亿件,按快递单长度 20 厘米来算,加起来能在赤道上缠500圈把地球当场勒死,那3个小心翼翼的男人,如今也成为了民营快递大佬,再也不用躲躲藏藏。
而这一切,都要从1990年的杭州印染厂职工宿舍说起。
说起民营快递,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国营的中国邮政,在 1980 年代,快递员这个职业可是非常有社会地位的,同样是上班的普通人,别人工资 40,中国邮政快递员的工资却是 80 块,而且还给配辆自行车。
当时自行车可是凭票供应的,有钱你都不一定买得到,相当于现在家里有辆 BBA 了,于是,当年的中国邮政被人们称为 “ 银饭碗 ”。
但是呢,当时的邮政网络效率并没有特别高,1983 年,中央提出了 “ 搞活商品流通,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封锁,广辟流通渠道 ” 的方针,想要搞活农村经济。
大量的农民带着大包小包的商包来到邮局寄货,无法承受巨幅增量的邮政部门,面对着大量积压的邮包焦头烂额,信件和邮包送出去都成问题,就更别提速度了。
然而,随着经济逐渐搞活以及民营公司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出现,“ 速度 ” 这个东西,酝酿出了非常庞大的商机。
1990 年,在杭州印染厂打工的詹际盛工作稳定后,把自己的四弟詹际炜介绍进了印染厂,在那里,詹式两兄弟跟一个叫聂腾飞的男人被分配进了厂里的 8 人职工宿舍,为生计而奔波的他们,每天除了 8 小时的工作,就是在宿舍里打牌消遣。
对于 20 多岁的他们来讲,未来就像是一个盲盒,可能是在杭州印染厂打一辈子的工,也可能是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平凡的过完一生,幸运的是,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摸到了隐藏款。
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聂腾飞,领着詹际炜在下班之后跑去餐馆当服务员打零工,当时在民营餐馆当服务员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儿,由于餐馆环境好,夏天还能吹空调,这俩人打了一阵子零工之后干脆把杭州印染厂的工作辞了,全职去餐馆端盘子。
虽然工作环境好了起来,但端盘子毕竟还是端盘子,聂腾飞和詹际炜都觉得端一辈子盘子没什么前途,于是就又跑去了一家叫 “ 太吉速递 ” 的公司打工。
这个太吉速递,就是专门从中国邮政那刨活的公司,当时浙江有很多公司做外贸生意很红火,如果想不耽误出关,就必须要在次日将报关单递交给上海海关。
当时中国明面上的快递只有一家,就是中国邮政的EMS,但EMS的时效是 “ 隔日达 ”,这个隔日达的意思并不是 “ 明天就到 ” 而是 “ 今天寄出,明天隔一日,后天送到 ”,里外里三天过去了,这还是不出现积压的情况。
而这个太吉快递呢,就是人肉送货,帮这些做外贸的公司坐当晚的火车从杭州把报关单送到上海报关,保证次日达。
在太吉快递干了一阵子的聂腾飞觉得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好机会,因为这行门槛并不高,会坐火车就行,当时行业收费标准是一单100块,杭州到上海的往返车票是30块钱,一次送一单就赚70块,如果一次送两单就赚170块。
这对于月薪只有40块的他来讲,属于是暴富的财富密码了,他们只需要解决获客以及服务质量的问题就行了,对于在餐馆端过一阵子盘子的他们来讲,那服务意识肯定是没得说呀,所以他们唯一需要解决的就只剩下获客了,这个靠时间就能解决,不是大问题。
但,聂腾飞当时家里穷的叮当响,盖房子欠的债还没还完,母亲生病住院花了不少钱,自己的弟弟聂腾云还在浙江商业学校读书,根本凑不出本钱。
于是就找到自家的世交周柏根表示想合伙开公司,周柏根当时在木材生意,一年收入 20 多万,并没有看得上这行,觉得是丢了西瓜拣芝麻,但是他表示愿意借钱给聂腾飞创业。
最后聂腾飞筹了 3 万块钱,喊上了还没从印染厂离职的詹际盛、自己在厂里上班的女朋友陈小英以及女朋友的哥哥陈德军,在 1993 年初成立了 “ 神通综合服务部 ”,也就是申通快递的前身。
神通综合服务部的第一单生意,是农历腊月二十九,任务是把快件从杭州送到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也就是上海海关,运送这份快件的人是詹际盛,多年以后,他说那一刻是他终生难忘的。
那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没有在老家过除夕,也是人生中第一次迈进了快递业的大门。
有的时候,世界就是那么巧的离谱,同样是1993年,同样是印染厂出身的王卫,站在容奇港的码头,思索着自己的未来。
他跟姐夫合伙经营的印染厂并没有太大起色,想做些新生意,虽然自己的印染厂并没有赚很多钱,但他发现似乎可以在印染行业从另一种角度赚到钱。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批的香港商人搞前店后厂,把自己的印染工厂迁到了珠三角地区,夸张到有 5 万多家,而当时的印染业有个规矩,就是先把样品拿给客户看,客户确认之后再大批生产,但是报关和邮寄全套流程走下来要一个多星期,黄花菜都凉了,印染厂们需要一种高效的方式尽快把样品送到客户手里。
于是王卫找自己的父亲借了 10 万块启动资金,成立了顺丰速运,专门帮客户把样品人肉跨海带到香港。
急速发展的商业往来,让当时时效性并没有特别好的邮政 EMS 显得没什么竞争力,类似申通和顺丰的 “人肉急送 ” 公司们形成了民营快递的雏形,但这些公司里面,出现了一个特例。
1994 年,从日本留学回北京的陈平,也嗅到了 “ 效率 ” 这个东西的商机,在那时候,宅急便快递已经遍布了日本的大街小巷,他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好生意。
他跟自己的二哥陈东升说 “ 如果我们在中国做一个类似宅急便的公司,那未来中国的大街小巷,一定到处都是我们公司送的货 ”,于是他们建立了 “ 宅急送 ”,logo 是学广告学的陈平亲自设计的一只猴子,他们希望自己的的公司像孙猴子一样神通广大,翻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
那么为什么说宅急送跟前面的公司不同呢?
因为他们既没接触到报关单的生意,也没接触到跨海送样品的生意,开局全靠一腔热血,花两万块注册完公司就在那大小瞪小眼,拿现在大厂流行的话讲叫 “ 业务没有抓手 ”。
甚至别说业务了,招人都找不到,陈平本来想在报纸上登一则招聘启事,结果被《北京晚报》的广告费给吓傻了,本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态度,他打印了几十份广告,买了瓶糨糊,坐着公交车,一站一站的往公交站旁边的电线杆子上贴,从德胜门一路快贴到了昌平。
但是你还别说,电线杆子上的招聘广告当时还挺管用,陈平马上就找到了3个司机。
不过由于业务还是没有抓手,有了司机之后的宅急送无非就是多了三双眼睛大眼瞪小眼,没有业务的陈平印了很多小卡片,每天带着员工往别人家门缝里一顿猛塞。
塞完小卡片他们就开着车在北京满大街的闲逛,专挑手里搬着大件东西的人,上去问人家要不要帮忙送货,要我说陈平这哪叫宅急送啊,他应该叫货拉拉。。。。
就这样,陈平的宅急送业务基本靠碰,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他只好咬牙花 5000 块钱买了《北京晚报》上最便宜的一则广告,是一格小豆腐块,广告语是 “ 宅急送:替您办事,替您跑腿,替您送货,替您购物 ”。
结果这广告效果非常猛,陈平家的电话马上就被打爆了,而他接到的业务也千奇百怪,比如送煤气罐、接小孩、搬钢琴、翻窗户取钥匙、布置婚礼现场、甚至还有一次还花七天七夜把死人的遗体送到了甘肃,这回好了,陈平的宅急送,又变成58同城了。。。
在那时,同样为没有客户发愁的,还有跟聂腾飞合伙建立申通的詹际盛、詹际炜兄弟俩,不过他们已经有了新的身份,就是天天快递的创始人。
由于申通的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詹氏兄弟选择跟聂腾飞的申通和平分手,离开申通之后,俩人觉得快递这行自己又懂又好入门,干脆就开个新的快递公司吧。
但杭州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民营快递产业链了,所以詹氏兄弟的新公司并没有很好的切入进市场,詹际盛每次去别的公司推销自己业务的时候,都被人当做是皮包公司赶出来。
结果突然有一天,詹际盛被从一家公司轰出来后,就收到了那家公司的传呼,因为那家公司有一件东西要急着送去宁波,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他,就这样,天天快递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单快递,随后势如破竹,业务越来越好,詹氏兄弟就把家里剩下的两兄弟也都喊来帮忙,四兄弟掌管一片业务。
此时远在北京的陈平,虽然已经能赚钱了,但状况还是远比杭州这群快递公司差远了,因为他们又杂又乱的业务,根本没什么太大的毛利,一年下来忙的要死,最后算账就赚了三四千块钱,还不如申通一个星期赚得多。
陈平就想往高毛利的业务上转型,他发现有不少客户会要求宅急送去火车站取货,当时的火车到货后,会给货主发一个通知,催货主去火车站取货,如果超时不取,货物就会被送去火车站的百子湾仓库里,同时车站会收货主的滞留保管费。
陈平就问车站的人,能不能跟车站达成合作,货物到货后直接由宅急送把货送给货主,这就免得货物滞留了,结果车站的人当场就给拒绝了,你丫脑子是不是有毛病啊,我们赚的就是货物滞留的保管费啊,你运走了我还赚个毛的钱?
但好巧不巧,北京火车站的百子湾仓库着火了,火车站的人就又找陈平来谈判,商量宅急送给火车站送货的事儿,凭着这项业务,宅急送终于走上了业务正轨,先后把业务开拓到了广安门车站、东郊车站、西直门车站和北京南站,从此再也不用接乱七八糟的杂活了。
两年后的1998年,国营邮政也发生了一场巨变。
邮电部被拆分成了邮政和电信两个部门,当时的中国邮政处于 “ 三多一少 ” 的阶段,就是亏损多、负债多、建设资金缺口多,人才少,本来是靠电信赚钱养着的,还能吃口大锅饭,结果这一分家,靠山没了,饭吃不上了,于是这场分家,倒逼着中国邮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相应的提高了一些市场竞争力。
而民营邮政这里,也发生了一件不小的事儿,那就是民营快递的开拓者,申通快递创始人聂腾飞,因为车祸去世了,随后,申通的管理由她的妻子陈小英和妻子的哥哥陈德军打理。
哥哥去世之后,聂腾飞的弟弟聂腾云似乎成为了申通的局外人,于是他决定离开申通,奔赴上海成立韵达快递,并且经过与陈德军的协商,把慈溪和宁波的申通网点转为了韵达网点。
在那一年,雄心壮志的聂腾云认为自己可以另起炉灶再造一家强大的快递公司,而在杭州,有个比他野心更大、行为更疯的人,四处宣称自己将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
那时候他们都还不知道,电子商务跟民营快递,能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2000 年,民营快递业又新来了一个入局者,跟前面那些雄心壮志的创业者不同,这次来的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倒霉鬼。
他叫喻渭蛟,过去10年里,他靠着自己的木工手艺,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 10 万块,随后开了一家装潢公司,后来他接到了一个大单,是去井冈山给一家宾馆做装修,这单做完,他能赚 100 万,他梦想着这单干完之后自己彻底实现财务自由,告别生活中的苦难。
结果,在他装修完成之后,当地主管这个项目的领导因贪污守护被人举报,项目终止,自己点进去的钱都打水漂了,被逼无奈的他想找一个来钱快的生意翻身,揣着四处凑来的5万块钱,在上海成立了圆通速递,立下了“死也要死在黄浦江”的誓言。
正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当时的申通、韵达和天天快递,都纷纷开启了自己的网点加盟计划,扩大自己的运输网络,而刚入行的圆通,还在苦哈哈的为去哪里搞钱发工资而发愁,更惨的是,马上要有一场全行业都要面临的困难要等他去克服。
2001 年美国的炭疽杆菌信函事件导致 5 人死亡,17 人感染,这件事被认定为生物恐怖袭击,炭疽杆菌是在二战被用来制作生化武器的危险细菌,这一下子就导致了全世界的邮政业都人心惶惶。
而中国邮政,在这件事上开始发力,想逐渐收回 “ 邮政专营权 ”,因为 1986 年的《邮政法》第八条中规定 “ 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但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按照规定,申通、天天、韵达、圆通、顺丰这样的企业都是没有合法地位的黑户,因为他们的主要业务就是商务信件,一旦邮政真正想收权,他们都要当场倒闭。
等到了 2002 年,相关文件进一步定义了 500 克以下的业务由邮政专营,邮政部门加大了对民营快递的查抄力度,当时天天快递的一些网点,为了保持业务的运营,要把信件绑上棉袄,假装是服装公司发货发出去。
那一年,有人焦头烂额,有人逆流而上。
做木材生意已经有六七百万的赖梅松,在朋友的说服下,投资 50 万建立了中通快递,结果他从此跳进了一个天坑,一下子投进去了 500 多万。
关于不停砸钱这件事儿,他后来回忆说 “ 再也无法回头了,有那么多人跟着你,只有向前,不然根本无颜见江东父老 ”。
2003 年,非典来了,享有专营权的中国邮政,肩上背负着远比民营快递要大得多的社会责任,他们正忙于非典抗疫中的物资运输。
而此时顺丰的王卫,在非典中看到了机会,正忙着计划一件事:他想包飞机。
早在 1965 年,美国联邦快递的老板还在还在耶鲁大学读书时,曾对未来的货运进行过设想,写了篇论文,论述买飞机专门来运货的必要性。
结果,他的论文导师给他打了C,因为老师觉得买飞机拉货是无稽之谈。
2003 年的王卫,刚好也处于这个境地,因为非典的缘故,航空运输的运价大跌,王卫趁机跟扬子江快运签下了一年的包机合约,想用飞机拉货。
当时顺丰内部和顺丰的外部合作伙伴都不看好这件事,他们认为飞机从深圳到上海往返的 6.8 万元运费是非常离谱的,但王卫不在乎,他只想让顺丰送的更快。
结果,由于非典的爆发,人们工作生活中对快递的量和速度都有了更大的追求,王卫的飞机不但没有亏钱,还每班都是塞满的,甚至忙的时候一晚上要飞两个来回才能把快递送完。
就这样,顺丰送东西特别快的高端快递印象,被塑造了起来。当时顺丰的快件主要是商务件,客户都图快不差钱,一封20块钱,一麻袋就是5万块,各位可以想想一下一飞机能装多少麻袋的信,你就能大概明白顺丰当时过得有多滋润了。
对了,这里提个有趣的事儿,那就是顺丰这种商务件,是邮政部门的重点打击对象,所以他们给每个快件都套上了邮局的信封,假装是自己人,并且顺丰的办公室藏在一个20平米的小卖部后面,里面的桌子都是三合板钉的简易桌子,就是为了邮政查抄的时候可以轻松跑路~
顺丰选择了游击战,而另外一些人选择了跟邮政硬刚。
当时有个叫 DDS 的快递,老板叫郜伟,在邮政的一次查抄过程中,他的一个分公司经理被公安带走,这哥们就给深圳邮政局局长写了一封信。
信上说:“ 你是一个堂堂的深圳国有企业邮局局长,我一个个体户,你有本事跟我在市场上争高低,不要用行政手段封杀,希望你做一个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人。”
随后邮政局派人来跟 DDS 谈判,最终释放了扣留的人员,但事情并没有结束,邮局找来了 800 多人的联合执法队,把 DDS 的运作部包围了。
郜伟又一次选择了硬刚,他临时通知了 1600 名员工,把那 800 个联合执法队的人包围了,最后深圳邮局把这件事儿上报了邮电部,DDS 被全国封杀。
不服气的郜伟又给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 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只是想解决点就业问题,给国家上交点税收。为什么在中国的大街上可以允许DHL,UPS等外国公司明目张胆的去收快件,却不允许一个中国人的民营企业生存呢?”
这封信非常有效,邮政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对DDS的全国封杀进行了解封。
那一年,民营快递和国营快递的关系微妙到了极点,明面上说是信件邮政专营,私底下民营快递照送不误。管理的尺度也很微妙,时严时松,并没把民营快递一棒子打死。
而民营快递,也在不断地争取,希望通过国家对邮政法的修订获得合法地位,毕竟 1986 年的邮政法,对 21 世纪来讲,似乎有些过时了。
而那一年,曾经宣称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的男人,更近了一步,成立了淘宝网,这也成为了民营快递的另一个契机。
2005 年,申通的掌门人陈德军正在准备将申通卖身,因为他觉得民营快递的 “ 黑户 ” 身份很不舒服,不想再受这份气了,想把申通买给国营的中外运集团,但由于涉及到国资的问题,这笔交易最终没能成功。
索性,这是一次幸运的失败,因为转机马上就要出现了。
同年夏天,马云找到了中国邮政,希望他们能跟阿里巴巴合作,给阿里巴巴一个发快递的协议价,以便更好的拓展业务,但是中国邮政的价格并不是一拍脑袋说降就降的,所以马云也找到了民营快递公司。
最先把握到这个机会的是圆通的喻渭蛟,他把区域件的价格砍到了8块,一般跨省件砍到了 12 块,只有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比较远的地区没有砍低,依然是 20 块左右,这巨大的快递成本差,也造就了 “ 包邮区 ” 和 “ 非包邮区 ” 的概念。
圆通跟淘宝的合作达成之后,申通方面出面痛骂喻渭蛟不守规矩。随后。。。他们马上就也降价和淘宝达成了合作,中通和韵达也是如此。
只有天天快递慢了半拍,当时他在文件快递市场混的不要太好,没太重视跟淘宝的合作,这甚至导致天天快递后期参与电商件业务的时候,很多买家以为天天快递是跟风圆通申通等公司成立的野鸡快递,殊不知天天才是民营快递里的老玩家。
与各类电商平台合作,是中国快递行业的一个转折点,先上的基本都一波肥了,后进场的诸如天天和宅急送等品牌,逐渐式微。
当时最惨的呢,就是我们的中国邮政,因为 2006 年,中国邮政与阿里巴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了电子商务专属的 “ e邮宝 ”,发全国一口价10块,但是当时民营快递已经把区域件和近途跨省件压到了 6 块钱。。。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量集中在长三角的电商卖家优先用便宜的民营快递发货,只有在寄送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远途快递的时候会选择比民营快递便宜的中国邮政,也就是说,中国邮政这波钱没怎么赚到,还承担起了相对偏远地区的电商件运送责任,搞慈善了属于是,我甚至都怀疑他是不是为了社会责任故意这么干的
不管怎样,有了电商的加持,国内的民营快递以势不可挡的趋势飞速发展,各家也在这个过程中为民营快递争取合法地位,想摘掉 “ 黑快递 ” 的帽子,各家快递派代表联名上书。
在邮政法修订的博弈中,陈德军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公司只有我一个人,最多回老家种田,但是,我要给几万人一个好的交代 ”,这并不是商人的客套话,实际上,各家快递都有这上万名的员工,如果一直黑户,这么多的快递从业者,何去何从呢?
时间到了 2008 年,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中国在向世界展示着过去二十年来飞速发展的成果,向世界证明我们可以在应对好天灾的同时,开一场面向世界的盛会。
而在这一年,快递行业最亮眼的,或许并不是民营快递,虽然大家平时网购的时候并不喜欢卖家发中国邮政EMS,但是到了救灾这种大事上,中国邮政就像天降奇兵一样,送来大批的应急通信设备和救灾物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虽然平时不觉得怎么样,但有事儿了他们是真上啊!
也是在那一年,快递行业又加入了一个新玩家,百世快递,它的创始人周韶宁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了耀眼的经历,他做过谷歌大中华地区的联合总裁,他所带领的UT斯达康公司,缔造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小灵通”。
当时他选择将小灵通手机全都给富士康代工,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当时对周韶宁说 “ 将来你做什么我投什么,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 ”,而百世快递建立的时候,郭台铭兑现了诺言,联合阿里巴巴共同投资了百世快递,这个出身于科技行业的男人,想要让民营快递的发展更进一步,那就是科技化。
2009 年,通过邮政法的修订,民营快递终于有了合法的地位,各家可以放开手脚开干了,为了应对未来天量的订单,各家都在进行科技化、信息化的改革。
圆通拨通了IBM的电话,想咨询专业系统服务的事儿,结果IBM根本没当回事儿,圆通连着打了3次才建立了联系,顺丰正忙着搞“巴枪”,顺丰的合作团队为了验证巴枪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跑到了中国最北的漠河,零下几十度的半夜满大街乱跑,出租车司机觉得这仨人在边境鬼鬼祟祟的,开着车掉头就跑。
马云的菜鸟快递,也在那一年干了件大事儿,虽然大家都不是很喜欢菜鸟和他的对手丰巢的快递柜模式,但是菜鸟还真干了件好事儿,他联合各家快递公司制定了快递电子面单的行业标准,用电子面单全面替代了手写订单,大大的提高了物流效率、减少了错发概率,成为了物流产业链数字化的开端,他们凭借这个项目,获得了邮政业的最高奖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技化带来的效率提升,让民营快递有了新的压缩价格的窗口,一场更为凶猛的价格战,又拉开了序幕。
在义乌,只要发货量达到一定数量,首重0.3公斤以内的快递发全国只要4块或是更低,一些快递公司甚至打出了两块八发全国的屠夫价,搞的当时业内有句话叫 “ 谁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 ”。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由资本带来的更为血腥的价格战即将来袭,极兔快递在义乌直接把发货价砍到了8毛钱发全国,这波直接搞的场上所有玩家的利润都在压,韵达圆通等公司被迫把发货价压到了2块钱左右,以高端服务、速度取胜见长顺丰也不好过,毕竟价格差了那么多,在省钱面前,电商快递多等几天似乎也就无所谓了。
这场价格战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现在,2021 年全国的快递业务量增长了32.3%,而他们的业务收入却只增长了 19.6%,利润就更别谈了,反正就是一句话,要死大家一起死,谁忍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价格战虽然因极兔被邮政部门约谈而有所缓解,但降下去的价格,想再往上涨就难了,天天快递被拖垮,卖身给了申通,百世快递也把自己的国内快递业务卖身给了后来者极兔,宅急送的陈平为了还钱跑去天桥摆摊卖货,我们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再有极兔这样的玩家杀出来搅个天翻地覆,但我相信,商业,总会回归理性,回归常识。
现在大家总在吐槽各家快递时效差、服务差、快递员不爱送上门,但是仔细思索一下,1块钱发一件快递,你还想怎么样?1块钱借个共享单车也就能骑半个多小时,何况让一件快递跨越山河送到你面前呢?
快递员拿着微薄的派件费,很难有动力把你服务好,这很现实。
那话说回来,你可能会认为,这不是因为快递企业自己卷的么?是他们自己导致价格低,派件费低,服务不好,他们不降价不就完了?
话是这么说,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需求端:需求端真的很需要这么低的价格。
你可以回想一下曾经打过价格战的行业,外卖、网约车之类,虽然当时都挺低,但是现在已经都逐步恢复到正常或者说相对合理水平了,为什么比他们诞生还早的快递却越打越低?
因为很多人真的需要他们低,中国有近43%人口的家庭人均月均收入在1090元以下,有近69%的人口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有约84%的人口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所以你猜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快递价格?
外卖和网约车对这些人可能可有可无,但他们是需要他们能承受的起的快递的,就像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用拼多多拼价格超低的山寨货一样,因为他们真的需要。
资本都是敏锐的,会选择大部分人的选择进行商业开展,根据前面的数据,大部分人的选择一目了然。
不管怎样,中国快递业,在2021年收获了本年度的第1000亿件快递的发出,中国的快递,只会是更多、更快、更好,至于速度与价格,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或许是价格的回归带来服务质量的回归,或许是通过更先进的机器人来在压缩成本的情况下保证服务质量。
至于现在,我能说的可能只有理解万岁了。
就像大家苛责中国邮政不快的时候,是不是想过中国邮政为了保障全国人都享受到邮政服务,有32万个网点,可能相当于通达系的网点总和,我国西部的邮政快递员骑着摩托翻山越岭几个小时,就为了两封贴着一块钱邮票的信封。
无论民营快递还是国营快递,每个快递员都在不停地奔波,为自己的家庭赚一份收入,为你送上心仪的商品,为山区农村农副产品能卖出大山得以脱贫而努力,这是一场你、我、他共同参与的小人物的奋斗史。
终有一天,大家会都拥有足够的财富去享受优质的快递服务。
快递将无处不在,快递永不眠。
引用:
韵达快递:从“细微”处求发展.经济日报/2011-02-25/ 第09版面/物流经济
喻渭蛟:圆通十六年 速度与激情.杭州日报/2016-09-29/ 第A13版面/专版
阿里巴巴 联手中国邮政.都市快报/2006-11-23/ 第34版面/财经新闻
应对《邮政法》:民营快递求存电子商务.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8-06/ 第20版面/贸易·商业
3亿营业额引发速递市场大战.每日商报/2007-07-12/ 第22版面/义乌
星晨急便崩盘,陈平犯了多少错?.南方周末/2012-03-22/ 第15版面/公司
快运业竞争很激烈.杭州日报/2003-11-14/ 第003版面/城市新闻
“宅急送”在中国.浙江日报/2002-12-31/ 第14版面/现代物流
民营快递排头兵 敲开阿里巴巴门.解放日报/2009-11-20/ 第15版面/两新星空
天天快递:抓品牌促成长.解放日报/2008-12-25/ 第12版面/两新星空
一个生产“快递王”的地方.解放日报/2011-03-07/ 第10版面/长江三角洲新闻・社
民营快递“桐庐帮”.第一财经日报/2011-02-24/ 第A01版面/头版
桐庐山里人“爱吃速递饭”.杭州日报/2006-07-10/ 第3版面/文明礼仪·新农村建设新闻
新邮政法 将怎样影响百姓生活.重庆晚报/2009-09-23/ 第24版面/城市阳台
他有一个梦想.每日商报/2008-10-16/ 第03版面/发现杭商
申通:搭乘电子商务绝地转型.江苏商报/2010-09-30/ 第A23版面/特别策划
憧憬2022 走出价格战泥淖,“反内卷”成快递业强音.南方都市报/2022-01-11
邢峰. 我国快递业市场法律监管问题探究[D].江苏大学,2017.
蔡梦颖.新《邮政法》下民营快递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商贸,2011(15):148-149+155.
朱晓军, 杨丽萍. 快递中国[M]. 重庆出版社, 2016.
中国邮政快递报社.无处不在[M]. 中信出版集团,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