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485)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内蒙古部队
正当全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奋斗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两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美帝国主义者不但入侵朝鲜,而且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于10月8日,把侵略的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彭德怀同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英勇抗击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者。
内蒙古部队广大指战员,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响应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报名请战书象雪片般地飞来,积极要求到朝鲜前线参战。骑兵第三师二十三团于1951年4月,经上级批准,改编为东北军区直属炮兵第一团,后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二一O团,配备我国刚刚试制成功的最新式武器——506式火箭排炮,在团长李海涛的率领下,于是年10月份,分三个梯队乘火车驶往丹东,跨过鸭绿江,连续行军390多公里,按预定时间到达了朝鲜的金川。这里的城镇,乡村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肥沃的农田变成了荒野焦土。被侵略者杀害了亲人的孤寡老弱,躲藏在山沟和山洞里,过着悲惨的生活。敌人依仗空军优势,昼夜轮番轰炸交通枢纽、桥梁和渡口。炸弹坑、定时炸弹到处可见。目睹侵略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更加激起了全体指战员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无比同情。
根据上级命令,该团配属四十三军进行机动防御作战。 1951年12月,为了摸清506式火箭炮的战斗威力,决定由二营营长伊翔臣同志率领五连参加反击281.2高地的战斗。五连接受任务后,依托野战阵地,在火力急袭阶段,连续打了6个齐射,摧垮敌人两个连及迫击炮阵地,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同时掌握了火箭排炮的使用特点和战斗性能。这是内蒙古骑兵部队改编为炮兵出国后的第一仗。一炮打响,旗开得胜,对参战部队鼓舞很大。1952年5月,该团配属三十八军进行坚守防御。
1952年6月,敌军为配合开城谈判,给我军施加压力,在我军正面调集重兵,飞机、军舰也活动频繁。为粉碎敌军进攻,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按照志愿军司令部的作战意图,确定对394.8及281.2高地进行战术反击,首先打击伪九师,尔后打击美三师及十四师。经过两个半月的紧张准备,于10月6日开始总攻。炮火准备阶段,该团一营加强五连向394.8高地的1——15号目标进行5次火力急袭,二营欠五连向281.2高地实施两次火力急袭,将敌之前沿防御设施地雷、照明雷,铁丝网、悬挂手榴弹等,给予严重破坏,并摧毁了敌人8号碉堡群。从10月7日至11日,在美伪敌军向我占领的281.2、394.8和360高地进行反扑的激烈战斗中,炮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8日,当敌人分多路向我固守的394.8高地反扑时,炮团一、五连以12门火炮进行了14次火力反击,第一次齐射就消灭了敌人一个连。9日,敌人向我360、394.8高地方向反扑,炮团一、二、五连集中火力向4至16号目标实施火力急袭。三连于前进阵地压制敌火力点,摧毁了敌人11个掩体。11日,敌人又分多路向我394.8高地组织进攻,并对该阵地主峰形成半包围之势,威胁着主峰阵地的安全。坚守主峰阵地的步兵只剩下9名同志。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炮团根据射弹散布情况,在地图上量出平均弹着点和最近弹着点,修正射击诸元。一营迅速集中火力连续打了两个齐射,而后继续向5、6号目标及其以南地域进行火力袭击,断敌后路。经过激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消灭了大量的敌人,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战斗,保住了主峰阵地。坚守主峰阵地的步兵来电话激动地说:“最亲密的炮兵兄弟,你们打得好!打得准!”这一天的战斗紧张激烈多用密语联系来不及时,就以蒙语代替密语指挥作战,为此敌人造谣说: “外蒙古军也来参战了……”。火箭排炮每次发射之后,敌炮火、飞机都集中火力袭击我炮兵阵地。炮团高机连勇敢机智地对空作战,先后进行了70余次对空射击,共击落敌机4架,击伤9架。
炮团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参加这样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对敌步、炮、坦、空联合作战还是第一次。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虚心向朝鲜人民军和友军学习。同时,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对部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树立必胜信念,增强战斗意志,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受到了军首长的表扬。
1952年12月末,三十八军担负了西海岸反登陆的作战任务。炮团奉命到玉井里、龙山一线执行任务。主要在一一二师海岸防御地带机动,并与一三七师保持长途联系,作好随时支援战斗的准备。
炮团到达指定地点后,利用地形巧妙构筑和伪装阵地尽量缩小目标,作到兵器分散,火力集中,在海岸平原地带构筑了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工事和隐蔽射击用的工事,以及一旦被敌分割之后还能独立作战用的炮兵阵地,还构筑了一批预备阵地和临时应付情况的作战阵地。在纵深处构筑了反空降、反坦克作战用的阵地。在野战工事附近,每个连都挖了可容纳3个人的地洞和储存弹药的半坑道工事。各级指挥所及观察所都构筑了坚固的坑道工事,并修筑了15至20华里的进击道路,储存了两个月的主副食品,挖了吃水井。
经过3个月的紧张战备,克服了天寒地冻等重重困难,完成了各项反登陆作战的准备,从而彻底粉碎了敌人从我军侧后实施登陆进攻的企图。
1953年5月9日,炮团接到命令,移防中线参加夏季攻势。部队到达目的地长蒲洞店里村后,团长李海涛带领10名同志到紫霞洞九兵团领受了作战任务。
兵团决定炮团团部率一个营配属二十三军,另一个营配属二十四军,参加战术性反击作战。
6月10日黄昏,炮团配属二十三军、二十四军开始反击。11日凌晨,一营二、三连向381东无名高地反扑之敌进行了猛烈的火力反击。在兄弟炮兵部队密切配合下,击退了敌人11次疯狂反扑,歼敌400余人。傍晚,敌以5个连的兵力,配合7辆坦克,正在松内洞地带集结时,一营集中火力打6个齐射,配合师、团炮群歼敌半数,并烧毁敌人大量军用物资。
30日,敌人一个连由石岘洞向281.2高地主峰增援。二营五连在翌日凌晨向360及300东西山脚打3个齐射,歼敌80余人。在5、6月份,炮团共歼敌700余人,击毁敌汽车19辆和众多物资。
7月上旬,著名的金城战役开始。炮团一营配属二十四军于13日夜支援步兵七十二师、七十四师向以537.7高地西朱字洞南山为中心的伪首都师,伪九师展开突击。二营先于6日支援步兵七十三师向281.2高地伪二师三十二团二营进行了猛烈的突击,造成了美七师措手不及。尔后,该营六连以7门火炮支援六十七师向石岘洞北山及东山美七师两个连阵地进攻。二营在敌炮火严密封锁下,往返机动作战,多次变换阵地。尤其是六连,6次转移阵地,在9个阵地上多灵活机动,突然猛烈地对敌15个目标进行了压制射击。当敌人反斜面逆袭火力点以多层火力阻击我冲锋部队时,六连以7门火炮向敌配置有30余门追击炮阵地和334、346.6高地的敌侧射火力点进行猛烈的射击。炮击后,该点火力始终未能复活,从而使我步兵以较少的代价占领了阵地。在反复激烈的争夺战中,步炮密切协同,全歼了守敌,并俘获美国鬼子17人。7日,当敌反扑时,二营五连以短促突击的手段杀伤敌人,击毁敌汽车4辆多,敌步兵大部被歼。多次惨遭失败的敌人又于8日夜出动两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多路向东西两个山脚增援。五连以猛烈的炮火压制敌人的增援部队,共打3个齐射,歼敌274人。在注字洞南山及杏亭北山战斗中,炮二、三连以7个齐射,摧毁敌碉堡7座、铁丝网8道,破坏了60米地段的雷区,支援步兵顺利占领了阵地。敌前后进行了14次反扑,均被我炮火击退。炮团在配属四个军的作战中,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了我国自造火箭排炮的最大效能,有效地支援了步兵的战斗,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给伪九、伪三、伪首都师,美七、美三师及法国营以沉重打击。炮团除和兄弟炮兵共同歼敌6个连,摧毁战车7辆外还单独歼敌3个营、两个连,共计歼敌2125名,摧毁迫击炮30余门、迫击炮阵地一处、汽车19辆,30、50重机火力点3—5处,烧毁敌弹药、汽车仓库各1个,击落敌机4架,击伤9架,并烧毁敌人大量军用物资。
赴朝作战两年多,炮团处于配隶属关系多,任务重,调动频繁,时间仓促,运输力缺乏,火力支援范围大,加之在异国作战,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地形道路不熟悉,困难之大,环境之艰苦,可想而知。但炮团全体指战员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并付出了重大牺牲。
我国制造的506式火箭排炮在朝鲜战场初试锋芒,对敌杀伤破坏力甚大,出其不意,威震敌胆,敌人就用大批大口径炮和飞机集中火力进行报复。如炮三连在真明显阵地与敌相距只有几百米,近距离突然发射,命中率高,敌人发现我炮兵阵地后,就集中火力猛烈轰击,三连伤亡很大。坚守在阵地上的同志们用仅剩下的两门火炮,又连续打了5个齐射,最终完成了支援步兵战斗的任务。又如在水泰里阵地,敌纵深火炮集中火力向我炮阵地轰击,激战中二连五班火炮电缆线被打断,夏连英同志用双手将线头对好,使火炮能够及时发射,击退了反扑之敌。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儿子庄自臣同志身负3次重伤,左臂被打断,眼球被打出,仍不下火线,继续坚持战斗而光荣牺牲。二营营长伊翔臣同志为摸索国产火炮在战斗中的使用规律,坚持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而光荣牺牲。一营营长鲍万成同志头部负重伤,仍坚持不下火线,说: “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能下去!”。伤病员在坑道里整天见不着阳光,忍着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说:“为牺牲的同志报仇,环境再苦也要坚持到底”。有的同志在敌人炮火威胁下,昼夜不停地抢修工事,帮助友邻部队。二连四班长杨宝桐同志,边抢修工事,边帮助友军抬担架送伤员,送水。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许多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去完成任务。四连指挥所被敌炸毁后,一排长马官斌同志主动负责组织指挥。一营通讯人员仅在金城战役中,就往返300多华里,接线头500多次,保证了通讯线路畅通无阻。
由于战斗紧张激烈,物资消耗量大,给后勤供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394.8高地的反击战中,全团的汽车、马车昼夜不停地向前沿运送炮弹、物资牵引火炮, 8辆汽车往返行程达1400多公里,200多车次。战斗开始后,炮弹供不应求多运输连的驾驶员以忘我的精神,冒着敌人的炮击和空袭抢运弹药,夜间运送不及就白天运送。司机小王在单独执行长途运输任务时,突然遭到两架敌机跟踪轰炸扫射达半小时,后来又来了两架敌机轮番轰炸扫射,小王身负重伤,但仍忍受巨痛坚持把车开进江中。后被抢修公路的朝鲜老乡抢救,转送到医院。
在赴朝作战中,炮团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部队先后涌现出11个集体功臣单位,123名英雄模范。二十四军授予炮团一营“集体功臣单位”的荣誉称号,送给他们的锦旗上写着:“英勇顽强,及时准确”八个大字。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内蒙古骑兵部队为支援前线,同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1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向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乌兰夫同志提出,要从内蒙给朝鲜战场的志愿军购买一批军马。乌兰夫同志当即表示把内蒙古骑兵部队的乘马先送去,然后再从牧区购买新马,并由内蒙骑兵部队负责训练。周总理非常赞赏这个主意,说这是表达内蒙古各族人民和内蒙古部队支援抗美援朝心愿的具体行动。
运送和调教军马的任务下达后,部队首先把自己心爱的战马一批批送上驶往朝鲜前线的列车。这些战马是骑兵战士的无言战友,在解放战争中,他们一同出生入死,转战南北,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一旦分手,人马偎依,恋恋不舍,马嘶人泣,甚为感人。送走战马,调教新军马的任务随即开始。根据战场上的需要,国家又从内蒙古牧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购买了大批生马(俗称草马)。接送、调教由内蒙骑兵部队负责。这是一项既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有不少同志在完成训练军马任务的过程中酿成终身残疾。调教军马在一个时期成了内蒙古骑兵部队的主要任务。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调教出完全合乎要求的军马,及时送往朝鲜前线,干部战士群策群力,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了不少训马工具和方法。战士们不怕严寒酷暑,不畏伤痛致残,按照要求,整天和这些野马撕打在一起。调教一天,一个个衣服既脏又破,手上脸上染满鲜血。就这样,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训马。仅一个团就调教运送军马5000匹。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内蒙古骑兵部队为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援朝鲜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贡献了力量。
这里记述一位蒙古族战士舍生忘死在茫茫草原上送马寻马的真实故事。
8月的草原一片锦绣,鲜花缤纷,绿草如茵。战士格日布摇摇晃晃地骑在马上,跟在一群马后慢步向前行进。这已经是连续行走的第4天了。两个多月前,他和连里的50多名同志在指导员嘎拉僧率领下,从察汗庙赶着700匹马往回走。他们越过了辽阔的草原和沙漠,淌过了无数的河流和小溪,行程2000多里,战胜了重重困难,还有两三天的路程就可回到部队驻地了。可就在这时,一场夹着冰雹的狂风暴雨把静卧在草滩上的马群惊散了。顿时,马在草原上狂奔起来。经过战士们的奋力堵截,还是跑丢了130匹马。格日布和铁木勒主动要求找马去。他俩出发不久就迷失了方向,后来两人也失散了,只留下格日布一个人在茫茫的草原上仔细寻觅和追踪着马群。在第三天太阳偏西的时候,终于在沙丘旁找到了跑散的马,这时马群已走出400多里地。马是找到了,可格日布随身携带的炒米和水都用光了,要赶回驻地最少还需要6天时间。沿途只有各种野草和沙丘,偶尔能碰上一个小水淖。但他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决心“只要有一口气,也要把马赶回去”。就这样,他7天多没有吃一口饭,喝一口水,一个人赶着130匹马在渺无人烟的大草原上行进。到第七天,太阳象一团火,焦灼着草原,格日布因饥饿已处于半昏迷状态,他伏在马鞍上一会儿清醒,一会儿又昏睡过去。但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往前走,把马赶回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马的嘶叫声把他从昏迷中惊醒,他强抬起头,向远处望去,只见有4个黑点越来越近,指导员带着3个战士骑马过来。他刚想高喊一声,可话音未出就从马背上摔在地上。经过急救,格日布终于苏醒过来。蒙古族人民的好儿子、英雄的解放军战士格日布光荣地完成寻马送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