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关键不是数字,而是性质
说实话,我觉得国人围绕南京大屠杀的讨论有些走偏了。问题的关键不是具体死了多少人,因为但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没有完整的户籍制度、没有大数据支持、没有先进统计技术的年代,想要得出一个完整的、精确地、统一的、没有疑问的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后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完全模拟历史,得出的任何研究结论都必然会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本身是正常的。试问,人类历史上那么多场大屠杀,有几个能统计出完整的遇难人数的?
此外,仔细一想,要想统计出大屠杀具体人数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既然出现大屠杀,那必然是在一种混乱的、无秩序的社会秩序下,那在这种病态的社会环境下又怎么可能留下完整的统计数据呢?而且屠杀者大都会毁尸灭迹,即使有证据,那些屠夫们也会把这些痕迹抹去,导致后人在统计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就千难万难,即使使劲手段,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得出一个准确数字。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少讨论人数,多讨论性质。因为不管是死了30万人,还是29万,或者31万,大屠杀还是客观存在的,大屠杀的罪恶行径和严重性质都是不变的。难道死了30万是大屠杀,死了3 万就不是么?
某些人之所以反复质疑大屠杀的人数,就是因为知道我们这个数字不精确,然后由数字上的不精确延伸到性质上的不精确,妄图通过种种诡辩,把这场客观存在的、严肃的大屠杀描述为战争中难以避免因为无可厚非的“正常现象”。如果他们的诡计成功了,他们还会更进一步,进而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如果他们又成功了,他们会进一步说中国人之所以“编造”南京大屠杀,是为了抹黑日本人,是中国人打击日本人“民族自尊心”的“阴谋诡计”。如果他们又成功了,他们会说当初不是日本人屠杀中国人,而是残忍的中国人“屠杀”“善良”的大日本“皇军”,然后颠倒黑白、混下视听,企图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宣传来抹黑“大日本帝国”。
这就是日本人的诡计,是日本右翼涂抹历史的方法。虽然我的这些说法看起来很扯,但我相信如果日本右翼的企图成真,他们真会这么步步紧逼,一步步把历史改写的。那我们怎么办呢?如果把舆论战当成战争,那么大屠杀具体人数就是第一道“战线”,这条战线相对虚弱容易被敌人突破,那我们就应该收缩战线,把精力集中到大屠杀的性质及大屠杀的客观存在这些第二、三道战线上。在这些领域,我们比较占优势,舆论战中需要的相关资料数据比较充足,研究结论比较充实,国人在这些“战线”上与日本右翼和国内“精日”分子打舆论战比较有利,如果过于执着第一道“战线”,反而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