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 阉鸡匠琐忆

                                                                       阉鸡匠琐忆

金新

500

       一说起阉鸡,太熟悉啦,脑海里立马会浮现出儿时在“保俶路54号之乙”老房子印就的这样一幅画面——

     “阉鸡匠将小刀、小剪、小钳、镊子等大大小小工具成串吊在裤腰上而叮叮当当撞击着走街串巷,并拖长的音调吆喝:‘阉……鸡……啰!’家有小公鸡要阉的户主就会闻声而应:‘阉鸡!’阉鸡匠就用网兜把指定的鸡网进鸡笼。阉鸡的时候,阉鸡匠先让主人打一盆清水,把阉割的所需工具泡在水里面‘消毒’。之后,拿出自备的小板凳坐好;之后,打开关着公鸡的笼子,伸手揪出那只公鸡,把鸡头一扭包在鸡翼下;之后,左脚踩住翅膀,右脚踏住爪子,左手在鸡翅膀下面唰唰唰几下利索地拔光一片鸡毛;之后,右手从盆中捞起一把一头像摄子般的阉鸡刀找准“要害”飞快地划开一个‘切口’,用一两头带钩的‘铁弓’,把那个口子弓成一个便于操作的小洞;之后,用一根尺余长,一头系着根细线儿,像枚缝衣针的铁丝,伸进‘切口’里头,捻起线儿拉扯几下,便用一个小勺子把鸡子,也即睾丸掏了出来;之后,掰开鸡的嘴巴灌上几滴水,便完事了。”

500

      阉鸡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口,一刀便见小公鸡的鸡子或曰睾丸。

      记得儿时的“保俶路54号之乙”老房子前有竹园、有菜地、有水塘……于是母亲每年便会养很多鸡,而当鸡到长出老羽毛而开始分得清或公或母的时候,小公鸡就要阉了。记得有几年阉鸡匠来阉鸡总会死掉一些鸡,甚至死掉大部分,损失惨重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即便不死的鸡也会啼,有的甚至还会发情爬到母鸡的背上去。但自从保俶路上来了一个叫“长婆”的东阳(也许是义乌)阉鸡匠后,把鸡阉死的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记得“长婆”这个绰号是母亲给取的,盖因阉鸡匠一般都是男的,而“长婆”居然是女的,外形颇像鲁迅《故乡》中那“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所不同的是发髻不是挂在脑后,而是堆在头顶,又一如迅翁《藤野先生》中那“高高耸起”的“一座富士山”。 “长婆”她“阉鸡”的看家功夫不外乎找准“切口”,可速度之快似无人能及——她自称每年大概阉掉20至30万只小公鸡,1小时130羽左右。“长婆”说阉鸡的人只能算“匠”,不能算“师”,匠人靠手艺混饭,掌握的仅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技术活儿。

500

      其实,民间的阉鸡很像以前皇宫里的阉人,所以在很多地方把阉过的鸡叫太监鸡。据说阉鸡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阉鸡匠之间的传说来跟踪分析,那是华佗创造的一门手艺,简单地说就是“去势”,就是让公鸡像母鸡一样温顺而只长肉,不打架,更不胡思乱想,以便造就“鸡国”的太平盛世。

       知道阉鸡匠的“罪恶”,应该是学了文科,通了文言,当了语文老师后的事。

      《韩诗外传》以为公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意思是:“鸡头顶有冠,很像古代男子成人礼之后头上戴的帽子,所以,鸡其实有文质彬彬的一面,此谓‘文’德;鸡也有好斗之时,从古至今,不乏斗鸡者,它们的爪子后面那个支起来的叉很像古代的一种兵器,所以,鸡其实也有‘尚武’的一面,此谓‘武’德;因为鸡好斗之际,临阵不乱而临敌果敢,所以,很多古代人一直戴鸡冠状的帽子,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个勇士,此谓‘勇’德;鸡不吃独食,见食物之后总是呼朋唤友一起去吃,所以,这种讲究仁义道德的行为被称为‘仁’德;公鸡天天准时报晓,信守诺言,所以,这种坚持到底的品德被人赞为‘信’德。”

500

       公鸡“五德”之中“信德”为上,难怪有史学家断定,古代专制者从阉鸡中得到启示而阉人,为的就是破坏人类社会的“信德”而信口雌黄。

       估计,杂文家朱健国的代表作《早叫的公鸡》,就是从《韩诗外传》之所谓公鸡“五德”中得到启示而创作的!

                                                                 匆匆于2021年11曰13日15时59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