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影片在北美上映,到底有多难?

【本文来自《《长津湖》将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上映》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每每有华语电影在海外上映,国内网友都不免冷嘲热讽一番,称专供海外华人观看。

华语电影,或者说中国电影能够走出国门,这是怎么一回事?

援引一下微博博主@电影票房 的分析,给大家参考一下:

这个还是我来说下吧,现阶段国内电影的海外发行,主要是由华人与华狮等负责,许多放映的院线与影院,就是我们自己投资或者置换的,本质上就是在自家放映,主要是放给海外留学生与华人看得。

而本土观众基本不会去看,尤其是美国,因为美国市场极其排外,而且是那种从上至下的整体排外,外来的尤其是我们,就算主动融入也很难被接受(参考华裔美国待遇),更不要说输出了,根本不会让你输出。

比如之前《流浪地球》,单馆表现已经够好了,首周单馆是当周冠军的三倍多,次周小规模扩映后还是比冠军多了一半,但依旧没大规模扩映,因为压根就不能扩映。

这一点不光是华语电影,其实基本上所有的非美电影都这样,除了少数被好莱坞大片商拿走的(比如部分日韩电影,曾经的华语电影),剩下的非美电影,基本大部分都是给当地海外群众看得,包括看起来很好的印度电影(特别一提,北美三锅特别团结,他们不会像华人一样放弃母国文化融入当地,而是直接呼朋唤友扎堆搞团体,组团刷印度电影就是他们的团建项目之一)。

唯一的例外是西语片,票房是真的许多本土人贡献,但这也是因为美国本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只会说西语,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其他电影也是一样的。

事实上我们自行组建发行与院线后,华语电影的北美票房,也比之前给北美发行商的高了不少,破百万刀的影片扎堆冒出来,几百万刀的都不少,而且平摊下来的宣发费还降低了,这背后的逻辑,你品,你细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