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燃点和不足

500

  以往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并不多,2000年,央视曾拍过一部《抗美援朝》,由古月等主演,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该剧至今未播出。近年播出的《三八线》等和《上甘岭》之类的老片比起来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2021年,一批“抗美援朝”影视剧集中与观众见面。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就是其中翘楚。

  《长津湖》上映以来票房持续逆跌,预计票房应该会超过《战狼2》。长津湖是一部好片子,“我女儿问我,为什么我要去打仗。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这是《长津湖》,剧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台词,说明导演的屁股起码坐正了。如果说缺点,那就是总觉得没有拍完就突然结束了,电影叫《长津湖》,实际上没有表现整个战役的全貌。而且从立意上,只回答了为什么要打,没有解释为什么积贫积弱的中国,竟能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及军队?我希望《长津湖2》能够在2022年春节档上映,告诉我们答案。

  据说“三炸水门桥”会在下部出现,我很期待。长津湖一战我们已经完全包围了陆战一师,为什么没有达成全歼敌人的目标?美军王牌1师的逃脱,水门桥正是关键,通过一个水门桥,深刻体现了中美双方的后勤、武器、国力的差距。让后人痛感“落后就要挨打”。水门桥其实并不是一座很大的桥,它只是在此战中处于关键的地理位置而已。为了全歼美1师,志愿军炸桥小分队在饥寒交迫,与敌人守桥部队重火力阻击的情况下,也尽了最大努力,将桥炸毁三次。但是美军的工程部队太厉害了。12月1日,志愿军成功把桥炸开了一个两米多的缺口,那虽然仍能架木板通过,但对机械化的美军已经形成障碍。而且志愿军士兵以为,美军要修好,大概需要十几天,而这十几天对围歼美1师已经足够。却不料,美军在第二天就利用周边的木材,把桥修好了。12月4日,志愿军再次炸桥,并破坏掉周边的木材,不料第二天,美军又使用钢材,把桥修好。他们同时派来坦克,加强了防护。12月6日晚,志愿军第三次炸桥,这次把桥墩也炸了,结果美军飞机空投了8组钢木桥梁组件将桥修好。美1师就这样跨过水门桥,终于逃脱。美1师过桥后又炸毁了水门桥,这期间没有遭到阻击。因为水门桥附近阵地上的志愿军,已经在他们的隐蔽部化作了冰雕。

  《长津湖》以极具冲击力镜头语言和对比去彰显了志愿军的艰辛与不易——美国的蜿蜒的十轮大卡车队对比志愿军战士不眠不休的铁脚板、美国黑洞洞的大炮口对比志愿军战士怀里的步枪、美国人横冲直撞的坦克对比志愿军手里的炸药包;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寒冬中美国人吃着感恩节的火鸡肉,喝着热咖啡,近在咫尺潜伏着的志愿军只能去啃能崩掉牙齿的冻土豆。就连土豆都不够吃的,志愿军们只能你推我让。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美国师坦克:149辆;装甲车:35辆;汽车:3800辆(平均4人1辆);火炮:300门;火箭筒:550个。中国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都是0辆,也就不用介绍了。志愿军有66门火炮,迫击炮42门、山炮24门,基本上属于人们俗称的“小炮”,这还都是从日本人和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的。不像美军,300门炮中虽然也有76门迫击炮和24门步兵炮和山炮,但这种炮是协同作战的需要,大炮小炮协同,轻重炮、远近程炮合理配置。就是中国的这些炮,炮弹也没几发,而美国人的炮弹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枪,志愿军还是能够做到人手一枝的,但志愿军的枪是“联合国”制造,几乎都是在以往战争中缴获的,出自许多国家,既有日本三八枪、美式30冲锋枪,还有法国、德国的枪,以及国民党的中正式步枪等等,品牌各异,口径不一,杂乱不堪。再比天上。美国在朝鲜战场上部署了1100架飞机,后来增加到2000多架;而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几乎没有飞机。南北狭长的朝鲜半岛,确定目标后从机场出动半个小时内就能到达预定战场。这1000架飞机,铺天盖地,对志愿军造成了极大伤亡。可见,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的武器差距是悬殊的,差距之大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中国军队虽然有多年战争的经验,但现代战争的经验,中国军队则一点儿也没有。而美国军队则现代战争经验丰富,他们作战是三军协同。二战后的美军是值得尊敬的敌人,麦克·阿瑟虽然一时拉垮,但绝非庸才;还有像陆战一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这样精明强干、身先士卒的将领,电影中交代了一个细节,史密斯坚持修筑一个临时的野战机场,其实正是这个决定,挽救了陆战一师的命运。更不用说还有李奇薇这样的狠角色,但我们的志愿军还是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强大敌人。

  如果这样比较,志愿军是没有任何胜算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战前的高层会议上,绝大多数领导反对出兵,主席又一次陷于孤立。但结果却是:志愿军一直把美国侵略者从鸭绿江、图们江赶回到三八线,一直打得这个世界头号强国不得不坐下来同中朝人民谈判停战。如果说前几次战役的胜利多少有出奇制胜的因素,到了五次战役结束后,根据新的战争实践,志愿军从军委总部到基层连队,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了新的战争探索,对原有的战法进行大规模改进,终于立于不败之地,打得美军毫无还手之力。在五次战役后的防御作战中,志愿军在世界上首创了坑道防御战术,以坚固的防御工程使美军对我钢铁阵地无可奈何。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志愿军彻底打服韩国。此次战役中英雄杨育才率领一个12人的侦察分队深入美军敌后,只用了十几分钟的战斗就端掉敌军精锐白虎团的团部,击毙了团长、副师长及以下97人,缴获了韩国总统李承晚亲自颁发的“白虎团”军旗,没错,这个白虎团,就是被很多精韩少女们崇拜的偶像拍的《太阳的后裔》中男主角服役的部队。金城战役中只准备消灭万余敌军的中国军队,短短几天之内竟一口气吃掉了美、韩军7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33000余人。敌我伤亡比例为2.3∶1。占领土地178平方公里。战略要地金城地区已经全部落入我手,楔入中朝方展现一年多的钉子被干净利落的拔掉了。不仅如此,中国军队已经兵锋直指汉城,战场态势极为有利。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全新战斗力让美国人震惊不已,他们意识到停战协议再拖下去损失会越来越大的!随后的会谈简直像法庭审理--美国像是坐到了被告席上,终于老老实实地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名。

  在旧中国,2万八国联军就能长驱进入北京,60万日军就能占领大半个中国,而朝鲜战场上的百万“十六国联军”在境外便被打退,此战又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一场对外战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终于被公认为强国,获得了近代从未有过的地位,美国也承认自此才把新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过去日本社会上都轻蔑地称中国为“支那”,看到自己最敬佩的美国居然被中国人在朝鲜打败,才心服口服地改称正式国名。“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回顾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们只能庆幸我们的先辈不但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而且坚信“落后必将战胜先进”。其实,出兵决策之初,除主席之外的中央领导人多数表示了对出兵的担忧。据时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回忆说,“大家发言的倾向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结果彭老总放炮,认为必须要打、一定要打,再由主席坚持,大多数人也就同意了。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在1951年元旦的日记中也曾这样写道:“主席决定志愿军入朝之举,实在是英明万分的、有远见的决定,事至今日已如黑白之分明。如果当时要让我来决定,我则会偏于‘苟安’!”主席的信心是建立不畏强权,追求正义的理想主义上的,也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上。主席多次说:“从历史上来看,许多先进的东西,往往不是出在先进的国家,而是出在比较落后的国家。例如马克思主义,就不出在当时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的英国,而出在资本主义只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德国,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就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史来看,也是落后的超过先进的,例如在十九世纪末叶,美国超过英国,后来二十世纪初,德国又超过英国,等等。在中国历史上,秦帝国勃起于西陲,清王朝龙兴于白山黑水。在世界历史上,新古典文明发源地是当时落后的边缘地带即欧洲、中国、印度,而不是在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中东。资本主义的源头也是岛国英国,而不是远为富足的中国或其它中亚大国。在资本主义的扩张历程中,拉丁美洲人口较多,城市较大,文化发达,而且远为富有。但拉丁美洲国家最终沦为附庸国,而相对落后的北美却成为资本主义的心脏。北美因为受外资控制的企业的束缚较少而发展起相对独立的经济,拉美却因其单一的依附于宗主国的大种植园经济而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经济发展。率先发生变革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不是在中心地区的、发达的社会,而是在边缘地区的、贫困的、适应性强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也是在落后的中、俄等国,而不是在发达国家中爆发的。

  为什么落后能够战胜先进?主席说,这里面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促进量变和部分质变。然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它也是以一定的经济技术和交往为条件。越是落后,越是想发展,这是人的因素。然而,怎么才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这就要通过交往。在封闭的环境下,无论多落后,都不会产生变化的动力。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实践在起决定作用。在没有实践基础的地方硬来,不是能动,而是盲动。在韩战和越战中,美国军人、军事装备的损失都是极其重大的。在韩战和越战失败以后一代人的时间内,美国人在政治精神上遭受沉重创伤(正如影片“现代启示录”所刻划的)。以至多年不敢轻言外战。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冷战结束后的政治不对称时代。这个时代的不稳定的根源在于美国已拥有新的军事力量和技术,使它相信自己已具有不对称的绝对军事优势,可以对任何对手运用这种力量。今天我们面临时代的变局,不但重新记取那种不畏强敌、追求尊严与平等的理想主义精神,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主义精神,还要学习主席“落后能够战胜先进”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当年我们在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背景下,照样可以把美国赶到三八线,使其坐上谈判桌,那么在当前中美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形势下,有些公知还因为“恐美症”而鼓吹放弃统一大业,真不知是何心肝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