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翻唱黄梅戏,不该被一棍子打死

唱《学猫叫》的小潘潘又火了,依然是人靠歌火,这次出圈的是黄梅戏经典唱段《女驸马》。

事实证明,喜欢黄梅戏的大有人在,此曲一出,小潘潘的抖音号20天涨粉200多万,要知道她现在总粉丝量也就600多万,涨粉效率可称迅猛。骂声同样不绝于耳,“不正宗”、“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反对者几乎要把她钉死在诋毁传统的耻辱柱上。

一首黄梅选段,出其不意地把“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顶上了风口浪尖。

不正宗这点,是没得洗

小潘潘的女驸马,太娇媚了。

女驸马的故事里,女主角冯素珍扮作女装,上京赶考,中了状元,角色特点是聪慧勇毅。传统剧目中,演员融入了整帽、甩袖、小生方步的形式,去展现男子气和才华横溢。

而小潘潘的妆容打扮,可以说是网红三件套,刘海、红唇加卷翘睫毛,表情是囿于当下少女审美的甜甜微笑,不时伴以挑眉和眨眼。比起女驸马,更像是青少年宫里逃课去拍写真的小姑娘。

500

再一开腔,味儿也不对。

黄梅戏的唱法婉转悠扬,仿佛喉里含珠。而小潘潘几乎是直接用了日常唱法,配上《女驸马》的旋律。

况且,歌词没有用方言来表达。戏曲是地方文化特色,有许多方言元素,比如《女驸马》中,“如何”的念法并不是汉语的“ru he",而应是“yu huo”;“个”也不读作“ge”,而应读成“guo”。小潘潘剥离了方言,直接普通话处理。

她选择的黄梅戏,已经是我国相对好学的剧种,难度远小于昆曲、京剧、越剧。

但好学不代表一朝一夕就能学会,戏曲是水磨慢功夫,需要日积月累,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就要求时常练习。何况戏曲唱的是故事,演员身负理解人物、二次创作的职责,得用戏曲唱出情绪和节奏,以情带声。

黄梅戏的一代宗师严凤英,练的就是童子功,从四五岁开始学艺,到十五岁才初次登台,此后十年陆续接触京剧、昆曲艺术,并融入黄梅戏,唱法渐渐圆融。

戏曲的学艺周期,以十年计,而小潘潘的抖音账号是日更的。

要说她用心准备了,甚至通宵准备了,都有可能,但要唱出韵味唱出灵魂?可能吗?

无需苛责,先有关注才会有人进入

小潘潘的黄梅戏,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话题#这是正宗的黄梅戏吗#,甚至冲上了抖音热榜。不少网友抨击她,表面上是宣传传统文化,实际上只是为了流量。

500

但其实何必过分苛责,小潘潘给自己流量的时候,也带火了黄梅戏,这就够了。

看看有多少平台因这场争端而下场——CCTV6官媒抓紧热点,发布了黄梅戏《女驸马》经典版本;新闻频道、文艺频道向大家介绍什么是黄梅戏;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直接在抖音发布了正宗《女驸马》版本。

这是行业久未有过的热闹。

戏曲是一个落寞了许久的行业,百度一下“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你会发现业内名将几乎都是60年代生人,马兰、吴琼、韩再芬们渐渐老去。越剧和昆曲景象也差不多,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同样出生在60年代。新一辈则直接断层,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成就都大幅下滑。

究其原因,是观众流失。

观众多的时期,戏曲自然发展得好。60年代-80年代,戏曲电影火热,《碧玉簪》、《红楼梦》、《花为媒》等一大批作品,都出自这一时间段。戏曲本身讲的就是故事,接地气,老百姓们爱看;而且除了情节外,还可欣赏唱腔,作品产出慢的时节,经得起一看再看,于是火爆全国。

500

后来拍摄成本降低,我们更熟知的连续剧开始成为主流,娱乐作品繁盛,人们也不再要求细听慢听重复听。到了如今,人们的习惯是追新,播放量基本全看上线期,都是老剧本的戏曲被抛弃了。

新的娱乐形式,大扫帚扫地一样地带走了观众,国产剧、欧美剧、游戏、剧本杀、沉浸式戏剧……新潮玩法层出不穷。

而戏曲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残酷的流量之争,人们仍称它是传统。

戏曲该尝试变革揽客了,而小潘潘是个值得参考的例子。最近,她删掉了自己9月2日上传的原版本,上传了新版《女驸马》,并表示自己正在向@吴琼学习,这次她的唱腔与装扮已经变得贴切了许多。先抓流量,再谋提升,小潘潘的路子不该被苛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