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成绩决定人生 看过新加坡教育你就不会说高考残酷

3分流教育制度的现实困境

新加坡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分流教育制度以来,辍学率明显下降,更多的国民完成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国民整体素质提升明显。但作为一个明显侧重于效率的制度,这就意味着无论它怎样标榜本身的“机会平等”,都势必会在“公平性”上难以周全,而这也正是分流制度近年来不断引发争议和进行调整的根源所在。

从理论上来说,新加坡的这套教育分流制度为每一轮分流考验中的失利者都留下了逆袭的可能。然而现实生活往往远比制度设计本身更加残酷,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位过来人,知乎用户“荞颜观色”的亲身经历

我的小学是一个烂学校,可我长期在最好的班,PSLE虽然是全校第五,但是,还是去不了有提供直通车Intergrated

Programe的学校。直通车学校是全新加坡最好的学校才提供的课程,学生不需要考中考,直接高考。这就是普通学校和名牌小学的差距。这算是某种屌丝的逆袭吧,在一个N流小学上去了一个很不错的中学。全校就2个人进去了,里面的人都是各大名牌小学进来的,开学一见面就有说有笑的。而我,谁也不认识。

我小学的人绝大部分跑去了普通学术,或者普通技术。而平常人走的是快捷班,初中4年制的。普通学术比快捷用多一年准备中考。大部分普通源流的学生,都进了技校(ITE),好一点的去了理工学院(polytechnic)。他们绝大部分根本进不去高中。因为他们学校的课程就不是为了他们上高中做准备的。里面的老师也完全不会鼓励你去努力考高中,完全是那种要努力考理工,别做高中梦了。进去普通学术的人仅仅是因为六年级没考好,基本就和高中无缘了。这是多么的残酷啊!

我进了快捷源流的一个很不错的中学。传统中考强校,连续3年的状元都是我们学校出的。中一进了这个学校,这里也有2个特殊的班级,就是小学在GEP,或者PLSE考得特别好的学生才能进去。所有的比赛,竞赛,交换机会,出国机会,都是优先从这两个班上选。中一中二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原来我们学校竞赛那么多,每次早上颁奖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XXX那么忙原来在参加ABC比赛啊。这些比赛机会,普通班根本拿不到,也不知道。

中三选科,又是一个分流。好的学生会比差的学生多拿1到2个科目。我们学校最少要拿7到9个科目,有的大神甚至10个,算上高级母语11个。其他没那么好的学校,最多只有6-9个科目。学生和学校的差异,注定各自不同的选择。有一些科目,差的学校根本不提供选择。学生必须去其他学校上课。例如音乐,戏剧,高级母语……有个学校根本不提供3个纯科学(数理化),因为有能力的学生太少,根本开不了班。

一个好的中学和一个不好的中学差距多大?差距就是好的学校的平均分比差的学校的年级第一还要高。我一个朋友,是他全校唯一一个进去高中的孩子,而且还是直招的,而我的学校,超过百分之98%有资格进去高中。

学校的差异,选择的差异,学校资源的差异,老师的差异,各种差异把不同源流的学生越拉越开。中学教育鄙视链:

直通车IP >> 名校Express Stream >> 普通学校Express Stream >> 普通学校NA >> 普通学校NT > Northlight 

技校ITE是鄙视链的底端,常常被调侃为Its The End,要完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368602

从文中可以看出,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即使是由于非智力因素,一旦被分流到不同的教育轨道上,那么想要通过个人努力来逆转这种因学制不同而不断累积起来的差距也是非常困难的。

新加坡近些年来育改革的一大方向,就是给原本普通源流的学生更多机会,2007年新加坡开始允许表现杰出的普通学术学生免试N-Level,直升中五,后来又准许部分技校学生可以直接修读高级证书课程(Higher
Nitec),大概是意识到没有必要把学生们都赶上学习文化课的独木桥吧。

新加坡教育体制中的各种“分流”设计,初衷在于选拔更有天赋、学习能力更强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乍看之下,分流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和家长们似乎可以不必再从一大堆天花乱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在明确的既定规则下努力比别人做得更好,就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实际上,新加坡中小学生之间学业竞争早已不可避免地从校园延伸到了全社会,成为了家庭财力资源之间全方位的“系统对抗”。

除了前面已经提到过的GEP补习班之外,据2015年新加坡家庭支出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新加坡父母送孩子去参加课外补习班,总支出约合人民币55亿元。当地媒体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近四成的民众认为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孩子去补习,还有三成的当地居民认为孩子们应该从幼小衔接阶段就参加补习班。

以每门课每月200新元(相对较低的水准)为例,一家如果有两个孩子,每个孩子辅导三门课,那么每个月的辅导费就高达1200新元,而新加坡目前的月收入中位数也不过2500新元左右。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道理其实谁都懂,但如果这一个阶段的成绩直接决定了接下来的“参赛资格”,那么大家也只好在起跑线上“梭一把”。

500

由经合组织(OECD)所统计的各国家庭在子女完成高等研究型教育(即大学后继续攻读研究生)方面的影响作用,图中黑点代表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完成了同样的高等教育,白点则是父母当中没有人完成过高等教育。可以看到表中所有国家的黑点都明显高出白点之上,即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普遍存在着代际传递性,新加坡也不例外。

500

 

500

 

500

 

500

阶层分化与阶级固化,要从娃娃抓起。视频来源:新加坡“优等生”教育实验惹争议(http://www.pearvideo.com/video_1450954)。

对于这种代际传递性,李光耀曾经发表过如下见解:

“不管你如何起步,无论体制多么开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就会形成不同的阶层。受过教育的、更聪明的人会脱颖而出,他们会有同样受过良好教育的配偶,这样,他们的孩子也会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例如像花匠的孩子)更加聪明,当然不是所有花匠或者工人的孩子都很差。有时候,两匹灰马会生出一匹白马,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少。如果你有两匹白马,那就有培育白马的希望。很少有人在公共场合说这样的话,因为不是白马的人会说“你在贬低我”,但这就是现实,你有了一匹好马,肯定不想让一匹劣种马来和它配种,因为这样你只会得到很差的小马驹。你的智商、情商70%~80%都是遗传的,只是要变的稳健成熟需要时间而已。只有20%~30%是和后天努力和培养的结果,这就是现实。”

——以上文字出自李光耀访谈。

如果说精英人才是“良马”,那么谁是有资格评判“良马”或“劣马”的“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李光耀和李显龙们来说,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随着李显龙年事渐高,而李氏家族又在李光耀故居纠纷事件中威信大损,后继的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领导人无论如何,也很难再拥有李光耀时代那样说一不二的权威,而新加坡民间社会曾经被李光耀弹压了数十年的民粹思潮也必将反弹,这正是李光耀生前曾忧心忡忡地表示过的:“和我同代的人能理解我们曾可能失去一切。……(现在的新加坡人)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些,体会不到这一切要靠多大的努力换来。”

500

现年57岁的王瑞杰,被认为是下一任新加坡总理最可能的人选。

新加坡的这一次中小学课纲调整,虽然并无什么实质性改革,但却反映了新加坡政府不得不向日益成为社会主流的“减轻学生负担”、“分流教育撕裂社会”等等呼声与思潮作出妥协的现实。

4结论

新加坡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在于时代的风云际会,导致了大半个东南亚华人圈的政、商、学界精英汇聚于新加坡的结果。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快速起飞的轨道之后才开始实行教育分流制度究竟前途几何,随着在这套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成为社会各界的中坚和领袖人物,也正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新加坡的体量决定了它是一个“船小好掉头”的国家,不论从主动的方面,还是被动的方面来说都是如此。新加坡教育体制调整的效果如何,又将如何反作用于新加坡社会,大家很快就能看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Harry 1986)

谢谢各位阅读本文,马前卒工作室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原创文章

500

热门评论 2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3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