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的一则《废奴宣言》如何影响了印度三十年大饥荒

自从大航海开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几乎整个拉丁美洲,并疯狂从拉丁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

这些巨额的金银运回两个“牙国”之后,一大部分都被用来支付奢侈品消费了。因为当时欧洲主流社会对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丝绸,瓷器等奢侈品有几乎疯狂的崇拜,类似于现在的中国人痴迷欧洲的豪车和LV一样。

但在欧洲,除了这两个“牙国”之外的其它的国家并没有这么“富饶”的殖民地,但是也想享受“牙国”的奢侈生活,那怎么办呢?

于是,以荷兰,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殖民二代国家”开始给“牙国”做些配套,挣些辛苦钱。

配套一,因为“牙国”的人带去了天花,流感等疾病,而当地的印第安人身上却没有抗体,所以导致当地的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但金银矿不能没有人挖呀。于是英国,法国就去非洲西海岸那块通过各种方式弄来了大量的黑人。再将这些黑人运到美洲,卖给当地的“牙国”金银矿。

500

矿井里作业的奴隶

这里要强调一个历史误区:这些欧洲的奴隶贩子,几乎不会自己亲自去捕捉黑人,因为人生地不熟的,而且伤亡成本太高。大部分情况都是通过用各种手工业制品,诱惑当地的部落酋长捕捉黑人俘虏。或者挑起部落间的冲突,从而从冲突的双方都获得俘虏。

配套二,“牙国”不是有钱么,还要享受。于是以荷兰代表的一些国家就去亚洲运回包括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丝绸,瓷器等奢侈品。这也是为什么荷兰会在台湾,印度尼西亚等地建立殖民据点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牙国”的金银很大部分都流向了英法等这几个做配套的国家手里(中国也从“牙国”获益匪浅。这个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国际货币发展史》)。于是英法等国内财富也快速的增长,有钱了,对吃穿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

当时欧洲普通人的衣物等纺织品也由之前的毛纺织品,变为更加舒适的棉纺织品(丝绸还是太贵),毕竟棉织品的贴身舒适程度远远超过棉纺织品(貌似没有见过谁穿毛线内裤的,扎)。

但欧洲的气候不能种植棉花,那棉花从何而来呢?于是英国和法国的目光都转向了印度。

因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棉花种植和棉布出口国就是印度地区(为什么不说印度,因为在英国统一其之前印度一直只是个地理名词,如果有兴趣,翻看我之前有关印度的文章)。

刚开始英国和法国只是在印度沿海地区占领几个殖民据点,以便收购大量的棉花和香料等运回欧洲。

于此同时,北美也被英法两国占据了。说是占据,无非还是在沿海地区设立几个贸易据点。其作用也是将北美的自然物资运回欧洲,比如收购运输木材,矿产和动物皮毛等。(小李子的电影名作《荒野猎人》里讲的就是打猎的是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动物皮毛的故事)

之后,因为英国爆发了宗教改革和大饥荒等原因。大量的新教徒和穷人被迫前往北美地区。而且一部分人也在美国南部开始种植棉花。

随着欧洲对棉布的需求增加,北美大陆的南部地区种植棉花面积也急剧增加。这个时候,北美的棉花占欧洲进口的比例也逐渐超过印度。

这个时候的英法进口棉花为什么多选择北美而不是印度?

首先,北美距离英国相比较印度更近,北美地广人稀,千亩大农场比比皆是。从非洲西海岸运来的黑奴又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

其次,印度人太多了,本身对于棉布的需求就很大,而且有限的耕地还要种植粮食。如果强制去种棉花或者收棉花,成本太大。

随着欧洲的工业发展,英国的殖民地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急剧扩大,也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同时,纺纱机的效率的成倍增长,机器的动力也变成了蒸汽动力,棉布的生产效率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要有更多的棉花来来满足英国棉纺织行业的需求。

好巧不巧,这个时候的美国开始了南北战争。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解放黑人奴隶,而是为了棉花。

因为美国北方也引进了英国的先进纺织机,所以也需要大量的棉花。但是北方工厂主给南方种植园主的价格没有英国人给的高,南方种植园主当然愿意卖给英国人。

于是北方不爽了,战争就开打了。结果都知道,南方失败了。

500

美国南方棉花种植园的黑奴

随着南方的战败,南方的棉花就被禁止出口给英国了,英国就只能加大从印度进口棉花的力度。

但是此时的印度的土地上,还是一部分种棉花,大部分种水稻的模式。毕竟吃饭最重要。

所以英国疯狂的开始了联合印度各个土邦的王公和地主强迫农民种棉花,如果遇到不听话的就直接消灭,无论是王公还是农民。就这样,印度的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粮食面积减少。

看到这里你以为,饥荒就是这样开始的。这还为时尚早!

这个时候,因为欧洲对棉花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棉花的价格还是可观的。无论是农民还是王公都可以通过种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获取更多的钱财,从而去国际市场进口粮食。可以说,这开始的二三十年左右,印度人的日子还过的比之前还好。

500

英属印度的印度士兵

但是,一个终极“武器”的出现开启了印度棉农和王公的噩梦,那就是美国人发明的轧棉机。

在轧棉机出现之前,棉花上的棉籽要人工一颗颗摘下来。但是轧棉机可以让这个工序的效率几何倍的增长,所以北美的棉花面积和产量大增,但是美国纺织工业也吃不下这么多棉花,于是这些棉花就开始又大量流向了英国等欧洲国家。自然而然的,棉花价格也慢慢的一步步下跌,这一过程又持续了三十多年。

这下主要靠棉花挣钱的印度人慢慢的收入开始减少,也慢慢买不起粮食了。加之天灾,很多棉田和稻田也遭受了损害,饥荒也随之出现了。并且这一次大饥荒过程持续了三十年左右。

看到这里,不禁有人想问。印度人为什么不去改棉田为水稻田?因为水稻种植是个传承的技术活,当时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就三十岁左右。而大批量的棉花的种植时间已经是三十多年了,很多人只会种棉花。加之,印度的土地几乎都在地主王公手中,农民是没有选择权种什么的。持续三十多年的印度大灾荒就这样出现了。

所以说:手里有粮食,心里不慌。十八亿亩的各地红线多么重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