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我对《1950》的观影感受:在我心目中,比肩《辛德勒的名单》

【本文来自《专访《1950他们正年轻》导演宋坤儒: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提到英雄,有些人就觉得哪里不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昨天刚去电影院看了,全场只有两个人,本来准备了纸巾,但是事后发现我几乎没有哭(鼻子酸酸的有好几次,但是都没有哭)。从头到尾看下来说几个关键词吧,

1、沉重:真的很沉重,沉重到这些心志如钢的战士们都留下了眼泪。我几乎觉得拿这些问题去问这些老人,是那么的残忍,但是应该问也必须问,否则这些历史就可能真的沉默了。正因为这样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一定要看重票房,因为电影不仅仅是给现在的人,给80后、90后、00后看的,甚至可以给100年后、1000年后的人去看,如果那个时候还有人的话。

2、真实:电影里只有真人讲述和部分珍贵的影像资料,真的不像我们以前看的电影,他不是讲故事,而是在尽可能的展现一段真实的历史。这种没有什么煽情的,真实的沉重叠加在一起让我觉得,我也许可以理解那些老人们一点点,但是绝对不可能感同身受,因为我和他们真的差的太多太多了。

3、细节:没有完整的叙事和连贯的情节,有的只是细节细节以及那些都记不清楚的细节。

一开始我也在想那么好的片子为什么看的人少,或者为什么不推广中小学生或者全体党员干部去看。后来仔细想想也许因为是片子中的全是细节不是普及性的介绍,所以必须要求对这一段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且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不掌握这些背景,是无法理解这些细节的。

只能说我们的主流媒体中,对这部分宣传的还是不够多,不够广,以至于很多现在的人,对这一场立国之战的认识还远远达不到应该有的程度。套用一句泛滥到俗气的话,懂的都懂,不懂的看了也不一定能够懂。

只能说我们的宣传工作,文化工作,文艺工作还任重道远,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信息多到泛滥多到对很多人可能无从筛选,资本强到可能蒙蔽很多人的眼睛的社会环境,要做好这样一个作品且放到社会大众的眼前,这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儿了,至于要怎么让更多的人主动的去接受,可能需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时间也许只是其中之一吧。

至少在我的心目中,这部片子会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会成为随着历史的脚步远去,而变得越发不应该被遗忘的一段铭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