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贸易战期间——日立窃取IBM核心技术案揭秘
1982年6月23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中,FBI警员押解着双手被铐在背后的6名日本人。美国当局称,这6人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的雇员,他们因“非法获取IBM的基本软件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而被逮捕。
谍影重重
日本间谍窃取IBM核心技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两国几家大公司围绕PC机的研发,展开了激烈竞争。电脑工业起步较晚的日本虽然发展迅速,但软件方面技术水平同美国相比仍有5年时间的差距。为了垄断世界市场,雄心勃勃的日本电子商团一面集巨资研制新一代电脑,一面派遣大批工业间谍到美国“硅谷”偷窃技术秘密。而IBM公司为了重新占领市场,开发出了最新一代电脑——308X系列,并将这项技术列为公司的最高机密。不料就在此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1981年6月的一天,日立公司在“硅谷”的代理商——原籍伊朗的巴里·费萨,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到了IBM公司308X系列27卷绝密设计资料中的10卷,随后他把这10卷资料的复印件交给了日立公司高级工程师林贤治,并获得了一大笔报酬。得到这些价值连城的绝密资料后,喜出望外的林贤治又急切地想得到剩余的17卷资料,从而掌握308X系列的全部核心秘密。于是,他与本公司的一名合作伙伴马克斯韦尔·佩利取得联系,希望后者能够协助他弄到那批资料。
无间道
FBI安插双面间谍欲“钓鱼”
然而,林贤治的如意算盘彻底打错了。原来,“柏林电脑公司技术咨询公司”董事长佩利尽管与日立公司有业务上的往来,但他却曾在IBM公司工作过21年,还当过该公司先进电脑系统实验室主任。接到林贤治的信后,大吃一惊的佩利考虑到自身的利害关系,赶紧把此事告诉了他的好友、时任IBM公司负责工程技术的总经理伊文思,并警告他说,“日本人想摘取你们王冠上的钻石”。
接到佩利提供的情报后,IBM迅速派负责安全的查德·卡拉汉会见了佩利。卡拉汉在送给佩利一大笔钱作为酬谢的同时,又请求他继续与IBM合作。卡拉汉曾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特工。经过卡拉汉的一番说服,针对日本人的一个圈套被设计出来,佩利则同意为IBM公司充当双面间谍。
在安排好一切后,1981年10月,佩利在卡拉汉的授意下飞往日本,在东京帝国饭店同林贤治会面。林贤治对佩利百般讨好,恳请他帮忙,并许以重酬。而佩利则不动声色地确认了那10卷资料,随口答应帮林贤治搞到剩余的17卷资料。虽然掌握了这些证据,IBM却不打算收手,还想钓更大的“鱼”,于是找到了美国司法部。IBM和FBI是老朋友了,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IBM为后者的特工人员提供职业掩护,培训电子技术。IBM每年在安全上的花费高达5000万美元。在那个时期,美国正对防不胜防的日本经济间谍忧心忡忡。1981年1月,压力之下的里根政府决定对IBM等美国厂商实行“司法援助”。有着强烈危机感的IBM选择同FBI合作,FBI则专门在硅谷开设有一个为其反间谍活动提供掩护的“格兰马尔咨询公司”,用于调查电子产品“灰市”。
暗战
日本间谍落入陷阱束手就擒
1981年11月,林贤治奉日立公司指派来到美国。在佩利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格兰马尔咨询公司”总裁哈里逊。有一天,当林贤治表示想聘用IBM公司即将退休的高级经理时,哈里逊乘机推荐了卡拉汉。此后,哈里逊和卡拉汉同林贤治频频接触,并很快成了“好朋友”,几乎到了推心置腹的地步。当感觉时机成熟后,林贤治便向两位美国“朋友”摊牌,请求他们设法提供IBM公司最新产品的情报和资料,并许以重金。眼看自己的计谋成功,老谋深算的哈里逊又一再故弄玄虚,在酬金问题上漫天要价,直到林贤治答应给52.5万美元时才答应成交。
林贤治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一言一行都在美国人掌握之中。为了取得足够的证据,FBI对林贤治和哈里逊的每次接头和谈话都进行了录音监控。1982年6月22日,林贤治兴冲冲地带着电脑软件专家大西勇夫,赶到“格兰马尔咨询公司”取货。不料,几个陌生的彪形大汉突然闯了进来,两人还没反应过来,双手就被紧紧铐住。就在同一天,日本三菱公司的工程师木村也糊里糊涂地落入了FBI的圈套,当他带着窃取的IBM公司一份高级技术资料准备回国时,在旧金山国际机场束手就擒。
这起经济间谍事件曝光后,很快就登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产业间谍事件”。针对日本公司的窃密行为,美国舆论惊呼,日本工业间谍对美国“硅谷”的冲击不亚于40年前对珍珠港的偷袭,因此称之为“新珍珠港事件”。
日本崛起
使美国深感危机
“如何对抗在半导体、计算机等电子产业已成为强大竞争对手的日本,是当时美国朝野上下的政策性课题。”在谈到事件的背景时,日本著名IT评论家竹田义则说道。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扶植下,以“电子立国”为国策的官、产、学一体化,使日本电子计算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与生产IBM兼容机的最大制造商Amdahl(于1997年被富士通公司收购)的合作,掌握了IBM核心技术的富士通公司,1979年度的销售额首次打败日本IBM,一举跃居日本市场的首位。
对于从1968年以来一直苦于被《垄断禁止法》扼住咽喉的产业“巨人”IBM而言,日本计算机厂商的奋力赶超让其深感压力。面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竞争中败北、世界市场的70%被日本瓜分的严峻现实,美国政府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在以标榜“强大的美国”而登场的里根政权任内,1981年1月,美司法部撤回《垄断禁止法》的相关诉讼,对IBM等美国厂商实行“司法援助”,旨在“官民并举,驱除东洋”。在这种全美同仇敌忾的情势下发生的“IBM商业间谍案”,其“政府背景”的存在不言而喻。
知识产权
信息时代的游戏规则
这场轰轰烈烈的“20世纪最大的商业间谍案”以庭外和解的方式平和地结束了。1983年2月,日立公司总部和两名当事雇员在承认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三菱公司也在同年10月,以公司总部无罪、两名当事雇员有罪的条件取得和解。从此,IBM的OS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认。
结果,不但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分别与IBM缔结了技术使用费的支付合同,就连在此事件中一向被外界认为是“清白无辜”的富士通公司也在承认IBM著作权的秘密协议上签了字。仅1983年度,日立公司就向IBM支付了约100亿日元的技术使用费,富士通公司的支付额也高达21亿日元。至此,世界电子计算机产业的“日本军团”归入IBM麾下,旷日持久的“计算机战争”以美国IBM的全胜而落下了帷幕。
“IBM商业间谍案”,客观上昭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时代的开端。“事件发生时,很多日本人的第一反应是‘软件著作权是什么东西’?事实上,那时,就世界范围而言,有关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体系尚未确立。正是以此事件为契机,游戏规则得以确立,我们才从真正的意义上迎来了信息化社会;也正是在这个关于信息社会的游戏规则之上,日美的技术竞争直到现在还仍然持续着。”竹田义则总结道。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