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用供给学派理论指导经济工作是错误的

        面对中国经济这几年的增速持续下行,一些经济学者提出了供给学派理论。指出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需要的不是刺激需求——这个我不反对;而是增加供给——这个我也不笼统的反对。

        可是供给学派的基本原理是从萨伊的“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原理出发的。这个原理是违背事实与逻辑的,是错误的。

        供给来自于人类对于所需要的资源的生产。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人类的生产必然是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没有人要的东西,谁会去生产呢?

        在经济社会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没有人要,就不可能在市场上实现其想要的价值,生产者就会破产,供给也就会消失。

        所以,供给只能是被需求所引发的。没有人类的需求,就不会有生产活动,也就不存在供给。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也是不可逆的逻辑关系。

        现代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这个没错,但是:

        第一,这说的是【生产的增长】,不是说的生产的目的。

        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没有目的的行为就不叫生产。生产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而力图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实现生产的增长。还是需求引发供给,而不是供给创造需求;

        第二,生产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不是一回事。

        生产增长会导致资源的增加,却不一定会导致经济的增长。

        因为,经济的增长必须以产品的价值实现为条件。而产品的价值实现又必须以市场的有效需求为条件。因此,还是只能是需求引发供给,而不是供给创造需求。

        从这个分析来看,供给学派是把生产的目的与手段混淆了;同时也把社会再生产与经济混淆了。

        后一个混淆是当今各个经济理论派别的共同错误,包括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内。

        现代供给学派还有一个著名观点,【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

        这又是一个把社会再生产与经济混淆了而产生的错误判断。

        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分析,社会产品的总价值与全部的社会产品是完全对应的,这个没错。

        可是在经济社会里,产品总价值被以财富形态在社会成员之间不平等的分布着。

        于是,有财富的人的购买力过剩;而没有财富的人就没有购买力。

        过剩的购买力不会被用于购买产品。于是市场的有效需求就必然地小于供给总量,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现象,从而必然地发生产品过剩。

        供给学派的基本原理错误,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其实当代经济理论的各个派别都有基本原理错误的现象。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各自也会有一些正确的技术分析。那么供给学派现在的技术分析是否正确呢?

        我前面说过了,供给学派反对刺激需求的观点,我就认为不错。

        因为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由两个原因造成:

        一是世界总需求下降,导致产品销售困难——不是因为中国的供给出了问题,导致了世界的需求变化;而是因为世界的需求变化,导致了中国的供给不适应;

        二是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仍然有一些市场需要的资源,我们生产不出来,或者生产成本太高,不具备财富效应——从这个角度上说,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方式,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供给,确实是解决当前经济困难的方法。

        所以从技术分析角度,我是赞成一些供给学派者主张增加投资的观点的。

       但是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降低经营成本的方式,引导人们增加投资的主张是错误的。

        因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供给不足,而是因为市场有效需求变化,导致供给结构应该提升。

        在这里,用供给概念十分拗口。用生产力水平比较能够顺畅的解释问题:现在需要的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把不能生产的产品生产出来;把能够生产的产品的成本降下去。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实现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是减税。

        因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在于生产力进步。用减税的方式降低经营成本,直接的效果就是给了生产者以降低产品价格的空间。

        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润。既然不用提高生产效率也能够获得利润,企业就不会把资源用于先进生产力的投资。同时由于减税降低了市场门槛,会引发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

        于是,过度竞争会很快把减税增加的利润空间吞噬掉。于是经济很快又会进入因为价格降低而成本上升,按照供给学派的逻辑,应该减税的环境。可是这样循环的结果,即使税率为零,也不免经济困境的再现。

       如果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顶尖,而科技创新又一时不能实现规模性突破,从而出现生产力进步遇到暂时性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萎缩又导致就业问题严重,减税或许就是必要的暂时性措施。

      可是今天的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还可以通过大量引进世界既有的先进科技改造中国的生产力结构,促进中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下滑并没有引发严重的就业危机,应该做的就不是减税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是通过加大投资,建设先进生产力,淘汰掉落后的产能,实现生产力结构的升级,让生产能力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

        所以,供给学派现在针对中国经济局势做出的分析、解释与判断和主张,都是错误的。        

         今天的中国经济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两个原因产生:

        一个是生产力水平不够高,先进国家能够生产出来的,中国还不能生产出来;

        另一个是消费文化有问题,一些人就是要盲目地崇拜外国品牌,不相信本国产品,或者就是要买贵的,不买对的,为的是炫耀财富。

        很显然,对于第一个原因,国家能做的就是直接或者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投资,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解决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矛盾——很明显这与供给学派的基本原理相违背,也犯不着用供给学派的语言来表述。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中的一些语言来表述也可以。官方为什么要对西方经济理论曲意逢迎呢?        对于第二个原因,官方可以放任不管。因为这应该是企业从微观经济要求进行处理的问题。尤其,不是说私营企业特别具有灵活性吗?为什么眼看着财富被人们因为错误的消费文化误导,而让财富流向了洋人的口袋,自己却要政府减税来缓解经营困难?        对于因消费文化而导致的供给与需求结构矛盾,政府要管也只能是从消费文化的引导上入手。当然,因为这种错误的消费文化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对本国的产品信心不足,或者以享受发达国家品牌为荣的心理在作怪。        对于这个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只要中国生产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这种错误的消费文化也就会消失了。因此还是生产力决定论。不是供给学派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需要用供给学派语言来表述。        本来,从本国资本家的利益要求出发,中国的公知们应该引导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要人们不要崇洋媚外,不要以消费洋品牌为荣。这样可以让本国的资本利润空间少受到一些压制。可是事实上就是这些人盲目推崇西方意识形态,肆意抹黑自己的国家,才造就了社会上崇洋媚外的错误消费文化。顺带说说,如今官方对于西方经济理论的曲意逢迎的表现,也在间接地鼓励社会崇洋媚外。        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当我看到官方在经济理论领域盲目使用西方经济学派的语言,对于中国经济现象进行错误解释与分析的时候,为官方还不如坚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用政治经济理论语言来解释与分析经济现象。虽然同样不免错误,总算有助于减少崇洋媚外的文化现象。        当今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在提出用中国语言解释世界。希望官方能够首先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尤其在西方经济理论已经明显无法做出正确解释的经济理论领域,官方应该有所创新,哪怕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