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大:聊聊魏延及丞相府(续)

有人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权臣不篡位。

其实,权臣不篡位是三国之前东汉时期的政治常态。

自从王莽篡位失败以后,到三国建立以前是没有人篡位的。因为王莽的教训十分深刻,他的首级被做成标本一直保存到西晋,在武库大火中被烧毁。我们现在人看王莽往往觉得是个笑话,比如很多人说王莽的很多政策好像穿越者,王莽输给刘秀是输给了位面之子,诸如此类,王莽几乎变成了一个逗人发笑的小丑。但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和三国时代,人们是不会这样看王莽的。因为王莽的篡位理由不同于那些武将或者权臣,他篡位是因为他当时被天下视为圣人,而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包括汉朝皇帝自己都举行了再次承接天命的仪式,宣布汉朝皇帝不在姓氏刘而改姓。汉哀帝认为自己是尧帝后裔,下面应该是舜帝后裔接替汉朝了,于是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举行了“再受命”仪式。直到两个月后发现形势没有变化,糊弄不了老天,才取消了这个称号。王莽就是舜帝后裔(其实这没什么神的,我们很多人都是舜帝后裔)。这就跟苏联宣布改国名差不多。苏联解体前计划将国名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虽然没改成,但是大家都知道了,接着苏联就解散了,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汉朝自己宣布说尧帝后裔的天下要完了,舜帝后裔要上台了,而王莽就是舜帝后裔,所以王莽上台简直就是顺应天命的行为。所以人家王莽那不叫篡位,只不过是从汉朝皇帝开始整个汉朝都脑子进水了,人家王莽就是被汉朝皇帝脑袋里的水给滋迷糊了才会傻乎乎去当皇帝。王莽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人物,推行了各种托古改制政策,完全依靠儒家理论治国。经过王莽的科学实验,儒家被证明是一个失败的理论。但是掌握话语权的儒家不这样说,他们说主要原因是王莽是的假圣人。不过不管儒家怎么说,后来反正儒家是不篡位了,而且他们很实在,让法家去管司法。最后演变成了“干事儿的都是坏蛋,好人只管一面抨击坏蛋一面升坏人的官”的奇葩景象,也就是传说中的“儒表法里”。王莽的改革,按照儒家思想,一是禁止土地兼并,宣布所有土地都属于皇帝,不许买卖,实际上等于说“均田地”;二是禁止买卖蓄养奴婢,宣布所有人都属于皇帝,实际上等于解放了全国所有奴隶。此举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猛烈反扑。最后王莽扛不住压力,被迫取消政策,宣布允许土地买卖、允许蓄养奴婢。这一反复,被解放的民众就不干了,然后豪强地主就鼓动他们起来造反,灭了王莽。

自从王莽之后,东汉时代主要的政治生态就是:一个年幼的小皇帝坐在皇位上任人摆布,一个出身不高的外戚代表皇室跋扈无比地操纵朝政(代表皇室可不就得跋扈么?难道还能低眉顺眼一副奴才相?),一群正直的儒家依靠世袭血统以及世袭垄断的解读儒家某部经典的权力身居高位、“世世代代在朝堂上与外戚/宦官集团进行殊死斗争”。

这个局面被打破,要等到被骂做“昏君”的汉灵帝强行将儒家经典全部刻在石碑上让天下人免费拓印。到那个时候那些四世三公的豪门就没有办法垄断儒家学说解释权了。所以,那些四世三公的豪门利用自己还保持着巨大优势的机会,有意无意地放任黄巾大起义爆发,并且欺骗汉灵帝在各地设立州牧形成割据局面,从而迅速进入到了三国时代。可怜的汉灵帝三十二三岁就死了。

所以蜀汉的政治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就是一群出身于诸葛亮丞相府的忠臣义士,“世世代代在朝堂上与外戚/宦官集团进行殊死斗争”,和东汉没什么区别。

谁说权臣就一定要篡位了?“众正盈朝”,共同打击那些打不死的外戚/宦官,不好么?军队也是你的,文政也是你的,但是天下治理得不好,责任全都是太监的。啪啪啪,这波操作不好吗?像司马懿家族似的,傻乎乎的非要当皇帝,脑子纯粹是进了水。你看明朝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放弃交趾布政使司,让守卫交趾的地方官员死在越南(易中天的祖先就是守卫交趾时因为三杨的出卖而被杀的,随后三杨以此为由称交趾无法守卫耗资太大丢弃了)。由于放弃交趾,南洋朝贡国纷纷停止朝贡,中国开拓南洋的进程极大倒退。中国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地理通道,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内地出发,出哈密,入新疆,走天山南北两路,入中亚,然后通往欧洲西亚。这条路有两个关口,靠近内地的关口就是甘肃,靠近境外的关口就是新疆西部(新疆最北面的阿尔泰山据说是当年突厥的核心区,距离俄罗斯腹地极近)。近代历史上,只要过了河西就十分荒僻,经济极度落后,主因其实就是明朝只控制到了这里,再往外的地方经济极度落后。还有一个通道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内地出发,过南海,出马六甲,进印度洋,然后通往印度西亚和非洲。郑和下西洋时期,对南洋地区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马六甲海峡是南洋门户(新加坡就是马六甲海峡的东南出口)。郑和在马六甲地区驻扎了一些军队,设立了一些后勤基地。比如设立了旧港宣慰使(旧港现在被称为巨港,是印度尼西亚城市,南苏门答腊省首府,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与贸易中心。苏门答腊岛就是马六甲海峡的南岸),在马六甲修筑后勤基地。三杨彻底停止了郑和下西洋(郑和经过争取,在明宣宗时代最后一次出海并死在海上)。开拓南洋是自唐代以来中国主要的经营方向。因为当时航海技术越来越发达,陆上丝路已经落后于海上丝路了。郑和下西洋是中国经营海上丝路的顶峰,紧接着就跌落到了谷底。据说,主因是官方贸易妨碍了东南海商们的利益,因为明朝用贸易利润去打击北元、维持长城防线、摧毁陆地上的潜在敌人去了。这种行为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你们竟然拿着我的钱保护我,我一分钱也不给你们!”我听说,古代看家护院的武师有个传统,遇到贼人来偷来抢,不能上去就撵走他们,一定要等到他们惊动了主人,才能赶走贼人,这样主人知道你立功了,才会多给你赏钱。所以说啊,有时候国防建设得太好,那些温室里的花朵压根不领情,还会大言不惭地说你们就会叠个被子。这种花朵就该拔了种麦子,大米也行,留他们纯粹是浪费资源。

——

鉴于很多人问出处,我将内容出处(主要是《三国志》,还有一条出自《晋书》)注了上去。有兴趣就买本三国志吧,写得很清楚。陈寿在安排人物传记时其实已经用很委婉的方式把想说的话说完了。但是多余的话他其实也不能讲,毕竟,他自己也是在篡位的西晋王朝里编写的《三国志》,西晋是篡位出身,“讳言忠”,万一哪句话写不对就死了。所以看的时候千万注意,只看事实!避免被那些褒贬性的话影响。

——

亚当斯科技三定律第一条,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第二条,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第三条,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有人编了一个故事,说是在在“众正盈朝”皇帝十分短命的两晋时代,名将桓温收复四川时,遇到了一个诸葛亮时代的小吏。故事假托小吏之口,说:“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盛赞诸葛亮。问题是,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桓温攻蜀,是公元346年。相隔112年。这个小吏能够在诸葛亮时为官,并且亲自感受到诸葛亮的“温暖”,至少要有在诸葛亮死前工作过一段时间,那么诸葛亮死时他的年龄就不能低于18岁,正常来说应该不低于28岁。所以桓温伐蜀时他的年龄应该在130岁到140岁之间。这人在历史上居然没留下名字,怕不是只大乌龟?所以这是攀附名人桓温的温度制造的一个谎言。

在“众正盈朝”皇帝十分短命的两晋时代,西晋宗室亲王府中一批高官分析诸葛亮的政略,认为诸葛亮水平一般,在场的一人十分愤怒,写了几件事,说是诸葛亮做的,打脸否定了这些富有实际行政经验的官员。后来人们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这几件事都是假的。换言之,如果不是这几个谎言,那么在具有实际行政经验、而且了解诸葛亮具体方略的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看来,诸葛亮实际水平不怎么样。这就是著名的“郭冲五事”。有人说,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郭冲这几件事虽然都是假的,但是也许诸葛亮做过类似的事情。秦桧曾经污蔑岳飞,韩世忠问他有何凭据,秦桧说:“莫须有。”现在郭冲也在吹捧诸葛亮,人们查看他的凭据,发现也是“莫须有”……

郭冲未必是个坏人,他也许只是中了亚当斯科技三定律第一条的毒。他出生时别人告诉他什么,他就觉得永远都是对的。这种纯洁的人很多,直到他们开始上班。

正面的都是谣言,负面的都是史实,那么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

古人说,如果桀纣并世,那么他们是无法相互消灭的。那么,如果三国里面有一个是干净的,面对桀纣,他们以汤武革命的态势出击,还不能赢吗?有人说,蜀汉国力太弱,所以蜀国必败,蜀国必亡。这个观点十分可笑!关羽北伐,威震中原,堂堂东吴竟然要靠偷袭才敢进攻他,关羽手里区区三分之一个荆州就不弱吗?曹操官渡之战打袁绍,周瑜赤壁之战打曹操,他们不都是以弱敌强吗?

孟子谈论战争说,弱固不可敌强,小固不可以敌大。可孟子是军事家吗?

——

有人说,你没有凭据,全是臆想。

这句话倒是纯粹的臆想,因为凭据就是历史记载,于是我花费了很多个人时间,注明了出处。

有人说,历史记载也是有假的。

这句话又是污蔑。当时公认为陈寿《三国志》是良史,也就是当时的人是读懂了的。这种人发出这种毫无凭据的臆想,有什么价值作为评论审核通过呢?

又有人说,不要看细节,要看基调,基调不对就全是假的。

这句话又是反派大跳忠字舞,因为评价一个人的依据应该是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而不是舆论炒作、道德绑架。你要玩这个,我还问你竭尽全力维护地主统治阶级的历史形象是何居心呢!咋滴?咱们还穿越到五十年前去?

——

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紧随其后的一句话是“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我之前说,看历史记录不要只看褒贬和别人的主观判断,而要注重看实际干了些什么,要看真实存在的事情,特别是这些真实细节在整体中的地位。这句话借助后面一句话进行了主观定义,于是形成了包含了对细节的主观判断。那么我们在阅读这样的记载时,就必须抛开别人的主观判断,自己进行主观分析,建立自己的主观判断

这句话记载的事情,抛开褒贬内容之外,本质上是一件事:

李严在公文往来中说的话,很多都是前后矛盾,十分突出。

那么,在历史上,李严自己对此无言以对,于是蜀汉朝廷据此认定李严有罪。

因此,在废黜李严这件事上,蜀汉认定李严有罪的关键凭据,就是李严的军事公文前后矛盾。

这恰恰是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因为公文都是有记录的,李严留下这么多证据,不是一个履历丰富的官员所应该犯下的错误。有学者对此表示十分疑惑,但局限于资料匮乏,无法查证。

解决这个疑惑,并不困难。所需要的只是经验、阅历或者见识。

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那么他多半对此不会存在疑惑。如果一个人的阅历中有从事类似战略战术的高强度对抗工作的经历,那么他多半对此也不会存在疑惑。如果一个人了解和阅读过此类事件,有了相关见识,那么他多半对此也不会存在疑惑。

为什么这样说呢?举几个例子吧。

本来有一个很恰当的例子,但是因为涉及近现代战争史,我担心有人恶意举报,不细说了。回来发到评论区。

南宋初期,岳飞北伐打到朱仙镇。宋高宗十二道金牌下令班师,岳飞被迫退兵。这件事知道得人很多。不久前我看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指出,由于当时通讯条件的限制(公文往来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以及秦桧掌握着公文传递通道,所以,宋高宗下达撤军命令时,根据的是之前的战局态势,等到收到岳飞最新战报之后,宋高宗立即下令继续进军。但是,此时岳飞军已经撤军了。岳飞为了表示忠诚,也已经离开大军,自己带领少数人马分路返回。宋高宗知道岳飞已经撤军之后,又再次重申撤军命令。这样,如果我们拿出宋高宗的指挥命令,就会发现:“飞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构违错章灼。

在军事上,由于前后矛盾的情报而发出先后矛盾的命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复杂的军事决策过程中,在战略特别是战术层面上,类似于《三国志》所说的这种“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章灼”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只有具体分析其所在环境,才能够真正辨明责任。

我们很多人看到的战争资料,往往以正确的情报为主,即便是假情报,也常常已经指出是假的。这样,我们很容易依据正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要面对大量不知真假的情报,甚至要面对非常可信的人传递的假情报,这个时候就需要具备出色的鉴别能力,选择正确的情报。这里提醒一下,所谓“非常可信的人传递的假情报”,不需要为此而有“毁三观”的错觉,误以为没有人可以信任。原因很简单,你非常信任的这个人未必就有特别好的情报鉴别能力,也许他也被骗了。所以古人说了两句话,一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一是“水至清则无鱼”。不要走极端,以为好人和坏人是非此即彼的。骗你的未必是想害你的,想害你的未必亲自来骗你。

同样的,军事指挥时,后方对前方进行战术指导时,没有前方信息及时,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错误指导。如果前方将责任全部推给后方,一副严格按照后方指导开展工作的模样,那就意味着两件事:

第一,后方是前方的直接上级,前方毫无自主性,完全被后方遥控。这种情况常见于宋朝,宋朝皇帝经常这样指挥前线将领。

第二,前方想甩锅给后方。

我们可以看到,李严的权位从来没有位居诸葛亮之上,因此不具有宋朝皇帝指挥前线将领、“将从中御”的地位。

同时,在刘备“急书发兵”的关键时刻、诸葛亮要求刘备免除法正蜀郡太守一职才肯支援,在这一“足食足兵”事件中(《三国志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诸葛亮作为后方最高官员,在前方“真的很急”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从容不迫”地进行公文往来,认真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说明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毫无主见、完全被人摆布的人。

在辨明责任时,书证并不是唯一的证据,还要结合其他表现来分析。还是说宋高宗。“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章灼”,说明宋高宗本身缺乏指挥能力,但是,根源还在于宋高宗在战略上倾向于按照秦桧的安排走投降议和的路子,所以他最终还是支持了撤军。不然,他完全可以继续下令停止后撤,尝试转入进攻。即使这样麻烦一些,也不是不可以做。宋高宗做出了卖国求荣的政治选择,所以他有罪。而李严不同。如果说李严的战术建议错误,但是诸葛亮撤军时击杀魏国大将的过程,完全符合李严“伪退诱贼”的战术设计。他提出的战术建议完全正确,并非在故意让诸葛亮失败。事实上,根据李严的建议,诸葛亮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损失,反而还立了功。诸葛亮虽然撤军,不能继续作战,但是,事后诸葛亮自己后来也花了三年时间去积累军粮,说明军粮确实不充分

这样,所有细节放在整体上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李严被废时蜀汉的局势:

第一,蜀汉军粮十分紧张,导致蜀军战略战术空间极小;

第二,在战术空间极小的情况下,处于后方的李严依然有办法,提出伪退诱敌战术。此举在军事上有两个意义。一是在霖雨季节天气不利于运输的情况下,缩短补给线,降低补给难度,从而,依靠足够的粮食来增加前线战斗力和回旋空间(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我在明知道军粮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写“缩短补给线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和李严如此相似,估计也要被诸葛亮废黜了);二是帮助蜀军取得了自诸葛亮掌兵以来从未有过的胜利(蜀军在撤军过程中设伏杀死了张郃。诸葛亮从未取得过击毙魏国如此高级别将领的战绩)。

第三,李严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是继续作战而不是完全撤军。而这一态度与李严伪退诱敌的战术设计完全吻合。

这样看来,李严的手书前后矛盾,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他前面所说的军粮不足与后面所说的军粮饶足,分别是在不同的战术形势下说的。我们可以看一看过程。诸葛亮此战持续了数月,军粮供给情况也存在不同的变化。首先,在雨季之前,军粮充足;其次,在雨季,大雨严重阻碍运输,原有补给线显得过长,导致粮草不足;最后,缩短补给线之后,李严称军粮重新变得充足。这样事情就很明确了,在已有记载中,李严手书的所谓矛盾,完全是不同时间点的不同情况造成的。

在军事上,前后命令冲突,这并不等于一定有问题。我们玩个即时战略游戏,还把兵调来调去呢,难道说是玩家企图谋反自己?


——

关于实权、资历和官位

这本来不成问题。实权和职位有关系,但是不等于官位;实权也不等于资历。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但是,有人,从第一开始,一直到现在,就一定要混淆这两个概念,坚持说“实权等于资历”、“实权等于官位”。

比如说网友@大内义兴,他一开口就将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说:“以前看你思路还是正常的,所以我决定挽救你,不要向泪痕的方向发展。”看来这是个高手。我给他面子,至今为止,从未点名提他的问题,只是在他的评论区偶尔说一句,在我的评论区不点名的说上几句,但是他老早就点我名,老早就说什么“我看你思路正常”“决定挽救你”。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既然你非要这样,那我也就不给你面子了。

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什么叫魏延实权超越张飞?魏延是镇远将军督汉中,邓方是安远将军督南中,费观是偏将军督江州,赵云也是翊军将军督江州,这4人几几开?(注)三国志张飞传: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注)三国志魏延传: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张飞可是假节,魏延拿头以实权超越张飞?邓方镇守南中,费观、赵云镇守江州,是否也实权超越张飞?刘备在世,魏延充其量和费观、邓方、赵云等一个级别,不存在什么魏延是蜀汉三大将,先搞清楚什么蜀汉都督制,好吧!

这段话引用了很多史料,很唬人,其实简单概括就是一句话:魏延的官位很一般,张飞的官位高得很。

可是我说的很清楚,魏延在这个时候超过张飞的是实权,不是资历。

那么,大内义兴,你论证魏延的资历不如张飞,这跟我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呢?

我记得从小学作文开始,这都属于跑题。

上手就跑偏,居然还有几百赞,我觉得亮迷的水平是相当得够呛。

后来还有很多人讲,魏延的官位如何如何,嗯,史料丰富,内容扎实,论证严密,都不错,但跑题。

拿跑题的文章来反驳我,没意思啊。替换别人的观点然后宣称胜利,这据说是属于诡辩的范畴的。我说实权,你说资历,你们跑题了。结果你们一直说我扣帽子,大家说说看,我这应该不算扣帽子吧?

我觉得,别的不敢说,教人正确的阅读理解文章,正确的概括文意,这个本事我是有的。但是我觉得别人不可挽救,我不教他,就让他做复读机,就让他跑题。

他们说我引用史料很多就是片面引用对自己有利的,就他们这样“跑题式论证”来说,这话说的是他们自己。所以,你们给我扣帽子,但是帽子实际上是你们自己的。我觉得我这不是扣帽子,大家赞同吗?

还有人拼命论证汉中不重要。有的说,汉中被曹操搬空了。有的说,镇守汉中的是杂号将军。还有的说,威严就是杂号将军。对此,评论区有个朋友说了一句话:在任命魏延镇守汉中之前,张飞可是一心以为是要派自己去的。

汉中很重要,魏延掌握汉中,实际地位和权力都非常重要,超过了这个时候不能承担这一重任的张飞。我这样说,不客观吗?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吗?

说到资历,很多人讲,张飞的官位如何如何的高,甚至还假节。他们说,资历高,所以实权就大。很好,那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许靖的官位比诸葛亮还高,从来没有人说许靖的实权比诸葛亮大?因为官位与资历相关,与实权无关。实权取决于执掌。劝进的时候,诸葛亮只是军师将军,许靖却是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但是诸葛亮同时还署左将军府事。所以,诸葛亮的执掌才是实权所在。官位只是资历,不是实权。用宋朝的制度说就是,官职只是官职,差遣才是实际位置。在东汉,领/录尚书事是真丞相。所以,你到底有没有实权,要看你的工作是什么,不看你的官位。

评论区有个叫王雨辰的,不知道从哪翻出一个古文,说“实权”一词最早出现在一篇古文里,说位在上的实权大,位在下的实权小。很好,为了挽救“演义中的诸葛亮”,你连汉语语意都敢改,厉害,那你去解决许靖诸葛亮谁实权大的问题吧。大内义兴可以帮他,你们史料多,而且我看他挺支持你的。

资历就是资历。政治任命受资历制约是很正常的事情。魏延资历很浅,所以他镇守汉中的时候官爵低,这没办法。张飞也想去镇守汉中,如果是张飞镇守汉中,那么他资历很高,实权也很大,不会有人举例说“魏延是镇远将军督汉中,邓方是安远将军督南中,费观是偏将军督江州,赵云也是翊军将军督江州”。其实要举例,我也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来反驳:

交州刺史李恢。

交州刺史李恢,他的官位显然超过了“魏延是镇远将军督汉中,邓方是安远将军督南中,费观是偏将军督江州,赵云也是翊军将军督江州”,因为益州刺史是诸葛亮。那么按照大内义兴的论证方式,李恢,一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人,“实权”接近诸葛亮?

有人造谣,说李恢的交州刺史是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任命的。也不知道这谣言怎么来的,也没见那些“科学的捍卫者”、“以消灭泪痕春雨民科为己任”的“学术高手”去消灭这个谣言。因为,任命李恢的人是刘备。刘备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前早就死了。与谣言恰恰相反,诸葛亮后来解除了李恢的刺史职务,借口是与东吴分地,交州归东吴,所以蜀汉不能有交州刺史。可以,怎么交易都可以,没有交州刺史,可以任命别的刺史。但是诸葛亮的做法是,让李恢回老家去做太守。刺史,太守,这两个地位权威可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李恢之前是假节的。从很多事情上来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为人处世都很不对劲。

实权,官位,资历,这根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

——


演义里的诸葛亮和历史上的诸葛亮

很多人讨论历史,非常痴迷于演义里的诸葛亮。比如说,演义里面,诸葛亮经常代替刘备安排关羽张飞等将领军事人物。羽扇纶巾,潇洒从容,仪采风度,令人心折。

相信很多人都崇拜这样的诸葛亮。

我也很喜欢。

但是我读历史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

这个细节很冲击三观。

我提前提醒大家。

做好心理准备。

前方很危险。

我在三国志里发现一个细节,是这样写的:

先主亦以为奇,数令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

注意:“宣传军事,指授诸将。”注意:“奉使称意,识遇日加。”

这几句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刘备手下有个非常优秀的人才,刘备经常让他传达军事部署,向诸位将领分派任务。因为这个人做得很好,很合刘备的心意,所以刘备对他越来越器重。

这个人,在演义里面,就是诸葛亮。

羽扇纶巾,潇洒从容,仪采风度,令人心折。

这就是演义里的诸葛亮,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那么,想认识这个人吗?

我觉得,很多人都想认识这个人。

那么,听说过这个人吗?

我知道,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人。

但是我查到了这个人。我不但查到了这个人,我还查到了他和诸葛亮的关系,我还查到了他的下场。

对,下场。

历史上,这个经常为刘备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的“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历史上的诸葛亮杀了。

历史是这样记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上的诸葛亮”之间的关系的:

诸葛亮虽外接待之,而内不能善。

屡密言先主,其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先主既敬信亮,加察其行事,意以稍疏,左迁为江阳太守。

其闻当远出,私情不悦。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言大惊,默然不答。

超具表其辞,於是收付有司。

於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一朝狂悖,自求菹醢,为不忠不义之鬼乎!所以有怨望意者,不自度量,苟以为首兴事业,而有投江阳之论,不解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颇以被酒,侻失'老'语。至於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天明地察,神祇有灵,复何言哉!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

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这个人,“演义里的诸葛亮”,最后被“历史上的诸葛亮”弄死了。而且到了死前,他还不太知道怎么回事,还向“历史上的诸葛亮”写信表露心迹!

我没写这个人的名字,因为不需要。想查的人我不写也知道,不想查的人我写了也会说“这是牵强附会”。

这些事,用旧唐书里的一段话可以概括:

“朝望稍著,必阴计中伤之。”

演义中的诸葛亮”为刘备所器重,却被“历史上的诸葛亮”多次进谗言离间,结果刘备不得已将“演义中的诸葛亮”从身边赶走,到外地任职。“演义中的诸葛亮”很不理解,喝多了以后说刘备胡搞。还跟别人说,你在外边带兵,我在里面策应,天下都能打得下来。于是涉嫌谋反,抓了起来。“演义中的诸葛亮”赶紧给“历史上的诸葛亮”写信,说自己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没什么用,因为这个事就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搞起来的。结果年纪轻轻就被杀了。

这种事就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对“演义中的诸葛亮”“阴计中伤之”。有的人说,这个人确实“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啊。注意,话在人说,同样的行为,也可以解释为“众人务于精熟,亮独观其大略”。在演义里面,隆中对的时候,要不是刘备拉住了张飞,演义里的诸葛亮早就“难可保安”了。所以这就是中伤。一个被庞统法正联名推荐、被刘备用做“演义中的诸葛亮”的人,“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提他的缺点,却不保护他,这就是中伤。你是丞相,你知道一个人才有本领但有缺点,你不应该保护他使他发挥积极作用吗?

所以旧唐书这句“朝望稍著,必阴计中伤之”用来描述“历史上的诸葛亮”做的这件事很合适。

其实旧唐书这段话很长,用来评价“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整个历史都很合适。在我引用的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我们知道,诸葛亮事必躬亲、夙兴夜寐,军中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很多事情还都管理细致。所以旧唐书这不是在描述诸葛亮吗?

“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而耽宠固权,己自封植,朝望稍著,必阴计中伤之。”

前后都对得上。旧唐书这段话简直就是为“历史上的诸葛亮”量身定做的。

那么这段话出自哪里呢?

《旧唐书 卷一百零六 列传五十六 李林甫传》。

那么这段话描写的是谁呢?

李林甫。

李林甫是谁?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口蜜腹剑李林甫,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

你们以为“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历史上的诸葛亮”杀了会冲击思想三观崩坏?错了,真正导致三观崩坏的在这里。

历史对李林甫的评价,和“历史上的诸葛亮”的行为一模一样。

三观?三观是个什么东西?扎脚吗?会不会扎自行车胎?会不会影响汽车在道路上行驶?

很多人觉得,唐玄宗是个昏君,那么让你接替唐玄宗,你真的比他强?

既然提到李林甫,那我们来看看旧唐书李林甫传在写完李林甫的事迹时是怎么写的:

“国忠素憾林甫,既得志,诬奏林甫与蕃将阿布思同构逆谋,诱林甫亲族间素不悦者为之证。诏夺林甫官爵,废为庶人,岫、崿诸子并谪于岭表。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看看这几句话:

“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

“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

“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

“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只看这个评价,好不好?李林甫这样的人你要不要?然而李林甫毕竟是公认的坏蛋,所以旧唐书在最后加了个史臣曰,说:“李林甫以谄佞进身,位极台辅,不惧盈满,蔽主聪明,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得非彼苍假手,以示祸淫者乎!”这一个史臣曰和之前李林甫传结束时的话简直写的不像同一个人。那么哪个可信呢?只能去看行为。

不看行为就直接采信别人的结论,那是以别人的脑子代替自己的脑子,而不是以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人还是要自己思考的。

有人问,你说陈寿是良史,那你看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结尾对诸葛亮的评价很好啊。是啊,写的很好。我一开始就说了,看行为,别看评价。我为什么这么说?别忘了,当时是谁执政。谁执政?司马炎。晋武帝司马炎,历经祖孙三代篡位夺权的司马炎,任何人反对都杀光的司马懿的后人。笔给你,你说怎么写?“位极台辅,不惧盈满,蔽主聪明,生既唯务陷人,死乃得享令名,悠悠苍天,曷此其极!”那你是写诸葛亮,还是写司马懿,你解释得清楚吗?陈寿还能怎么写?

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过就是司马炎必须树立的典范。司马炎是篡位者出身,司马懿家族就是篡位者出身,可是他们自己当了皇帝怎么办?教别人篡位吗?他们必须教大臣们忠诚,不能教大臣们篡位。可他们怎么教呢?当时最好的教材就是历史。可在三国志里面,司马炎还能写谁?写曹魏忠臣面对司马懿的屠刀誓死反抗?写东吴权臣宁死也要把持大权杀了杀去最后被孙皓全部干掉然后司马炎趁虚而入渔翁得利?他还能写谁?诸葛亮传的最后陈寿明文将司马炎要求收集整理诸葛亮集的事情写进去,司马炎想做什么,陈寿想说什么,还不清楚吗?

陈寿的确是良史,但是他必须这样写。可是陈寿不愧是良史,他仍然尽量为我们留下了线索。

陈寿在诸葛亮传里写: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个评价怎么看都是好的,但是这个评价怎么看也有不对劲的地方:评价里面有一些事情,在诸葛亮传里根本没写。

《地下交通站》里文若明教授说:“日本军队从来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不虐杀俘虏、妇女和儿童,更从来没有绑架过中国劳工去日本做苦力。”然后中立国调查团说:“绑架中国劳工当苦力,这我倒是头一回听说。”文若明表面上是在为日军洗地,但是他却故意提到别人不知道的罪行。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陈寿这段话也一样。三国志里都说法正睚眦必报,但陈寿非要在诸葛亮传里写“刑政虽峻而无怨者”。问题是整篇传记哪里写诸葛亮“刑政虽峻”了?完全没有。你突然在评价里写一句正文里没有的事情,那我就知道你的正文里有什么想写但没写的事情了。反过来看整篇评价,写的都是“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的话,这些看起来都是好话,可是陈寿为什么要写《蜀书十》呢?里面的人全都是因诸葛亮而死的,大部分都是被诸葛亮弄死和贬斥的。无罪而死的刘封,刘备所重的彭羕,托孤辅政的李严,镇守汉中的魏延……怎么就“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了?写的评语和做的事情对不上,陈寿到底想说什么?

看一个人写东西,要看他写了什么,也要看他没写什么。陈寿在评语里将诸葛亮好好吹捧了一番,除了不会打仗简直就是完人,然后呢?行为全都对不上。然后他还在评语前特别强调说当时的皇帝司马炎特别重视诸葛亮——黑藤太君在旁边站着呢!你说他能怎么写?

陈寿唯一能写的诸葛亮的坏话,就只有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因为他把诸葛亮吹那么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就必须解释他为什么失败。于是必须有句坏话收尾。但是他完全可以不这么写。就像那些洗地的人一样,他完全可以写:“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天命所钟,非人力所撼也。”就写宿命论就行了。为什么他不写宿命论呢?因为他这样写,已经足够忽悠司马炎了。对于司马炎来说,陈寿这样用诸葛亮委婉地捧一下司马懿的军略,根本没什么价值,写西晋是天命才有价值。但是既然司马炎看不出来,陈寿也就不用下本钱了。

三国志人物传记的编排体系,已经将陈寿想说的话都说清楚了。除了蜀书一《刘二牧传》写刘璋他们,蜀书二先主传、蜀书三后主传、蜀书四二主妃子传写皇家,紧接着就是蜀书五诸葛亮传,然后不写庞统法正,而是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蜀书七才是庞统法正传,接着就是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写了一些名士。下面开始正儿八经写蜀汉事情,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都是诸葛亮比较重视信重的高官,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几乎全是诸葛亮弄死搞掉的人物,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几乎全是被诸葛亮先用后甩的人物(也有因为种种原因没跟到底的),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都是些比较中立的人,甚至和诸葛亮不一路的主张投降的谯周还是听说诸葛亮死就跑去奔丧的。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则是一些有本事有本领建功立业但地位不高的人才(被刘备重用平定南中的李恢就在这里),一直到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这三个直接继承了诸葛亮衣钵的文臣武将,才跨界杂糅在一起,排在蜀书倒数第二的位置上。最后一篇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就结束了。正是因为从目录上看到陈寿三国志的排列方式,所以我才反过来去看诸葛亮集的目录。

陈寿收集整理的诸葛亮集,目录是这样排的:

“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陈寿简直把能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陈寿是良史,真的是良史。但是我认为他是良史,是因为我发现他能够将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而且可以让所有掌权的人都很开心。有的人说他是良史,就是因为别人说他是良史,植入了别人的观点。还有的人说陈寿是良史,则是想用他在三国志里写的评语来反驳他的记载。

陈寿是真的高明。西晋时代是有事实上的文字狱的,但是陈寿可以顶着文字狱把话说清楚,天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