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进4,新一轮国产替代,从胰岛素集采开始
胰岛素集采基本确定先从二代胰岛素开始
从今年1月近千亿元的市值,一路腰斩至如今的400亿元,甘李药业正处谷底。
8月6日,甘李药业收盘价为72.35元,距离其发行价63.32元只有一线之遥。
甘李药业清楚,公司的生产经营是正常的,除了机构和股民抛压过重,没有其他原因。影响投资者预期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常态化的集采。今年,明确针对胰岛素的专项集采即将启动。
7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召开了“胰岛素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包括礼来、甘李药业等胰岛素生产企业高管在内的22人参加。会后,业内流传:与之前几轮集采的1-2家中标不同,本次胰岛素专项集采会纳入多家中标,综合参考质量和成本。
健识局多方获悉:这次很可能是5进3,甚至5进4。分两步走:先从二代胰岛素开始,然后纳入三代胰岛素,“基本上是确定了”。
如果按照这种形势,以三代胰岛素为主的甘李药业尚有喘息的机会。
甘李药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对于甘李药业来说,目前的最主要的工作是挽回投资者的信心。
甘李药业2020年年报显示,全年33.61亿元的总收入当中,有32.97亿元来自胰岛素类似物,这也就是俗称的“第三代胰岛素”。
胰岛素种类繁多,按来源划分为三代,动物来源的为一代、重组人胰岛素为二代,基因工程胰岛素类似物为第三代。而甘李药业一直是以三代胰岛素为主,占比高达98.07%。
甘精胰岛素是甘李药业的核心主打产品,健识局从甘李药业方面获悉,2020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40%以上,排名第一。
此次胰岛素集采的操作方法类似于2020年的高值耗材集采。去年5月,国家医保局召集耗材生产企业座谈会,半年后启动冠脉支架集采,最高降价幅度高达90%。甘李药业作为胰岛素大户,首当其冲可以预见。
但是,健识局从甘李药业处了解到,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有些乐观:因为三代胰岛素是甘李的主要产品,2021年5月新上市的二代“精蛋白人胰岛素”目前没有什么市场份额,正好借着集采的政策放量。
从行业来看,以二代胰岛素为主的通化东宝,的确提前对即将到来的胰岛素集采做了部署。
8月3日,通化东宝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没有收到胰岛素集采的通知,但布署了应对集采的措施:包括降低成本、加快研发以增加上市品种。通化东宝甚至已经开始布局其它产品线,包括两款痛风领域的一类新药。
甘李药业曾一度被视为打破跨国药企垄断中国长效胰岛素市场垄断的代表企业。1998年,海归博士甘忠如创立了甘李药业,本世纪初就相继研发了三款胰岛素类似物,打破了诺和诺德、礼来等跨国药企在三代胰岛素上的市场垄断。
高度依赖胰岛素产品,让甘李药业获得可观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仅体现在业务上,也体现在外界的看法上。
主要目标是与跨国药企争市场
甘李药业2020年6月上市后,先后出现总经理等高管离职、90后高管上位等事件,尤其在去年年底“胰岛素全国集采”的风声放出后,公司股价一直不振。
曾经的“胰岛素茅台”,如今已经没人提起。
集采大趋势下,也许是为了稳住投资者,甘李药业向外界传达了另一种解读角度:这次集采的目的主要是国产替代,希望能够让国内的胰岛素企业与外资药企展开竞争。
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占据中国胰岛素市场70%以上的份额,甘李药业认为,国内的胰岛素企业之间没什么好竞争的,国内主要的三家胰岛素企业通化东宝、甘李药业、联邦制药主要是合作关系。健识局了解到,直到2021年7月,通化东宝还可以使用甘李药业的一些专利。
但是,打“民族牌”对于市场整体发展似乎没什么效果。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销售额在27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9%。多年来,胰岛素一直是一个稳定增长的市场,并没有爆发式的机会。
在国内胰岛素企业的努力之下,近年来从跨国药企手中抢回一部分市场,甘李药业的甘精胰岛素已经占有41%的市场。在中国胰岛素总体份额上,根据2020年7月的公告,甘李药业已经达到16%。
但是甘李药业承认:自身与跨国药企差距十分巨大。国内的胰岛素基本都在二、三线城市布局,北上广一线城市,占比很低。“一线城市的医生和患者只认进口品牌,甚至只认诺和诺德”。
从竞争角度看,甘李药业似乎对胰岛素集采又有点期待:集采之后,国内企业可以削减销售成本,参与竞争,二代胰岛素的放量可以抵消三代胰岛素的砍价。
至于集采能否缩减企业的研发费用,导致未来的竞争力下降,甘李药业也不太担心:目前产品效果上与跨国药企差异不大,而且公司账上的钱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