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比粟裕到底差哪?!

杜聿明比粟裕到底差哪?!

 500

杜聿明被俘

   《淮海战役》国军大败亏输,与双方主帅的品质、素养不无关系。

   首先,杜聿明的战略眼光不如粟裕。

   自从华野打下济南城后,粟裕就预见到了国共淮海大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因而向中央建议打《小淮海战役》。

   而此时的杜聿明还浑浑噩噩,根本就没预见到国军大势已去、颓势已至,因而没给蒋介石有什么好的建议。倒是白崇禧预见到了解放军即将发起战略进攻,因而向蒋介石建议“守江必先守淮”,需收缩淮海以北的兵力,建立以蚌埠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在淮河以北与解放军对抗。

   第二、杜聿明对战局的判断也不如粟裕。

   粟裕能准确判断:可以对国军第7兵团实行分割包围,并将其歼灭。

  而杜聿明对刘邓大军在宿县截断蚌埠与徐州的补给线,几番争夺宿县未果后,仍未发现徐州几个兵团已经危殆,未尽快做好从徐州撤军之计。直到临撤退前,才安排第13兵团先遣一个师,去占领萧县瓦子口等隘路,以掩护主力安全撤退。

   第三、杜聿明对战争中的取舍也不及粟裕。

   粟裕所部在潘塘镇与国军遭遇后,果断放弃偷袭邱清泉兵团后背,不因“小不忍则乱大谋”。

   杜聿明从徐州撤军前,命令参谋长舒适存带兵实施破坏,致使徐州城老百姓一片惊慌,即暴露了撤军计划,也阻碍了撤军行程,实属“因小失大”。

   第四、杜聿明意志力更不如粟裕坚定

   粟裕判断杜聿明集团将向徐州西南逃跑,即使中央提供杜聿明将向东南逃跑的绝密情报,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不随中央的指令改变主意。

   杜聿明从徐州城出来时,原本只携带了7日给养、500公里油料和弹药。3天4晚后,原本消耗已过半,加之13兵团在萧县掩护不力,致后方车辆遭受重大损失下。当接到蒋介石命令其“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后,居然不顾自己给养、油料和弹药都已不足,自顾不暇下,轻易改变主意,顺从老蒋意志去解黄维兵团之危。

   凡此种种,杜聿明有如此多不如粟裕之处,国军失败也属情理之中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