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华教授这篇《2045年,越南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可能性有多大?》建议读读
【本文来自《吴威:我在越南管理工厂:员工确诊,又逢封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xiaofeng
再比如这个问题:“此前曾有过到2030年实现人均收入18000美元的说法,不过现实来看,实现的难度颇大。总而言之,越南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因此相比中国,越南成本低廉的优势是否在不断缩小?”
至少先问一句会不会,再问“不断缩小”吧?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反而是回答十分地冷静清晰,即使成本相同,越南在美国市场也相对中国生产具有关税优势,而且资本逐利,这是没法避免的。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成本,而在于贸易战的关税问题。同时也解释了本质上的资本在生产制造上全球配置的根本依据。其实答者后面也指出了解决办法。
大国沙文主义很容易趁虚而入潜移默化,要谨言慎行。
不确定您说的“会不会”是否是指“到2030年实现人均收入18000美元”,如果是这个问题,“实现的难度颇大”是基于客观的分析判断,比如推荐您看看赵卫华教授的这篇评论——《2045年,越南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可能性有多大?》(https://www.guancha.cn/ZhaoWeiHua/2021_02_03_580140.shtml)。
中国高速发展至今,人均GDP才刚过万;越南如今人均GDP未过3000美元,要想在9年内涨至18000美元,您给指个可行的路?“实现的难度颇大”,这已是委婉的措辞,没百分百说不可能,但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
提问,不是基于自己一无所知的状态,而是要有一定的政治学、经济学等层面的了解和相对理性判断。
如果您说的“会不会”指的是“越南成本优势会不会不断缩小”,这是“是否在不断缩小”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会/是、不会/不是,指向同一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