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围堵与反围堵的故事

六卿的历史

 

智氏与中行氏:两家均出自荀家(子姓荀氏),春秋时期晋国重臣荀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遂以官为氏,后世称中行氏;其弟荀首因被封在智,因此后世以智为氏,于是荀家的两个分支成为了“晋国六卿”中的智家和中行家。

 

公元前533年,智家的家主智盈去世,由于继承人智跞年幼,晋平公便打算废黜智家的卿位,而身为智跞族叔的中行吴出面力保,并让尚未成年的智跞担任下军佐。

 

公元前529年,晋昭公欲恢复霸业,召开平丘会盟,令中行吴、智跞、魏舒率四千乘大军向濮阳进发,令诸侯大惧。公元前521年,宋国的华氏发动叛乱,中行吴率晋军联同齐、卫、曹三国军队救宋,最终打败华氏而平定宋国内乱。再加上消灭鼓国的战争,令中行家在晋国的影响力大增。

 

公元前497年,赵家发生内乱,范家与中行家选择支持邯郸的赵稷,然而智跞却联合韩家和魏家支持晋阳的赵鞅,最终将范家与中行家彻底消灭,晋国原来的三军六卿格局亦改为二军四卿。

 

500

范氏与中行氏:范家源于士家(祁姓士氏),春秋时期晋国重臣士会被封于范,于是后代以范为氏,世代为晋国上卿。传到范鞅时因为与另一家族栾氏发生争斗而引发晋、齐两国的战争。公元前550年,齐庄公支持栾氏攻入晋国的绛城,但被范军击败,最终导致栾氏一族被夷灭。

 

公元前506年,被楚国攻击的蔡国向晋国求援,率军的范鞅和中行寅向蔡侯勒索而遭到拒绝,于是晋国罢兵。此举让晋国的盟友大为失望,后来吴国率军救蔡,于柏举之战大败楚国,使吴国取代晋国成为中原诸国的盟主。

 

公元前497年,赵午反对赵家的家主赵鞅将五百户由邯郸迁往晋阳的决定,结果被赵鞅所杀,赵午儿子赵稷占据邯郸自立,引发赵家内乱。由于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故范家与中行家支持赵稷,结果遭到智、韩、赵、魏四家围攻。

 

公元前493年,范家与中行家战败,两家兵马退守朝歌,期间得到齐、鲁、宋、卫、郑五国的援助。次年,赵鞅派兵围攻朝歌,再次打败两家的军队。公元前490年,赵鞅在赵家内战中获胜,范吉射和中行寅逃往齐国,范家和中行家灭亡。

 

500

赵氏:和秦国国君一样源出商朝贵族飞廉,同为嬴姓。赵氏的祖先造父是周朝的赵城大夫,故以赵为氏,世代为周天子驾车。传至奄父时,因周幽王无道,奄父的儿子叔带离开周朝前往晋国出仕,成为晋国赵氏始祖。

 

自赵衰追随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后,赵家世代为晋国的股肱之臣。赵家和其他大夫不同的是,其封地处于北方边陲,长年被周边的游牧民族骚扰,因此赵兵战斗力普遍较强。再者因地理关系,赵人不论平民还是贵族,都与游牧民族通婚,连身为赵家领袖的赵毋恤也是狄人所生,使得赵地的人普遍民风彪悍、任侠好义。

 

公元前458年,赵毋恤消灭贴邻的代国,扩大了赵家的地盘,增强了赵家向智家叫板的底气。在晋阳之战中,赵毋恤联合韩、魏两家消灭智家,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魏氏:祖先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姬高,周武王灭商后将其封在毕,后代遂以毕为氏。到西周末年,毕国被西戎攻灭,毕万投奔晋国。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以赵夙、毕万为将,攻灭了霍、耿、魏三国,并将魏封给毕万,毕万的后人便改以魏为氏。到晋献公去世时,晋国发生内乱,毕万之孙魏犨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后来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魏犨被封为大夫。

 

晋国在晋灵公至晋厉公时期,因君主无能和群臣内斗,致使晋国国力一度下滑。到晋悼公即位后重新整顿内政和外交,国力得以恢复,并起用魏相、魏颉、赵武等能臣,将晋国的霸业推至顶峰,魏家的实力也得到极大的增长,从而成为晋国六卿之一。

 

韩氏:祖先是晋国曲沃桓叔姬成师的庶子姬万,曲沃代晋时,因姬万进攻翼城、俘虏晋哀侯有功,被曲沃武公(晋武公)姬称封在韩,姬万故以韩为氏,后世亦称其为韩万。

 

传到韩厥时,因其父早亡,由赵盾抚养成人,并由赵盾推举为司马。在“赵氏孤儿”事件中,为了报答赵家的养育之恩,韩厥向晋景公推荐赵朔与庄姬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

 

公元前497年,赵家爆发内乱,韩家通过支持赵鞅消灭力挺赵稷的范家、中行家,瓜分其领地后壮大自身的实力,为四卿之末。

八零九零游戏时光专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ouxihuaijiu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