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创伤研究

〔内容提要〕骨折是古代人类遗骸中最常见的创伤类型,通过对群体骨折发生率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探索古代居民的生存压力和适应性变化。

采用显微镜和X光成像技术,参照现代临床医学鉴定标准,对郑州汪沟遗址出土的210具人体骨骼进行了观察和记录。通过与不同经济形态人群骨折发生率的比较,汪沟居民基本不见因暴力冲突而引发的蓄意性伤害,推测汪沟居民在仰韶文化晚期阶段生存环境相对稳定,聚落或部族之间发生战争与暴力冲突的频率较低。

一般认为,人骨遗骸中有关创伤的证据可以反映出个体生前的物质文化和经济类型,以及当时人群的生存环境、职业和暴力冲突等问题。创伤的形态特征可以暗示致病因素和损伤的严重程度,亦能反映伤者的日常生活。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新石器时代的农民、青铜铁器时代的士兵以及现代工厂里的工人,他们身体上的创伤证据都能体现出他们的职业特点。

张林虎提出,在一个社会或者地区内如果人群结构单一,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的机会可能会大一些;而在不同人群的边缘地带,由于资源、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因素,暴力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则会大幅增加。在古人骨研究中最为常见的创伤类型就是骨折,有刃的武器在颅骨上造成的伤口、穿刺伤和实施手术时所产生的伤口如环钻术,都可以定义为骨折。

骨折的病因主要有三种:急性创伤;由其他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持续性压力造成的压迫性骨折,其中,急性创伤和压迫性骨折较为常见。体质人类学家通过对创伤形态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人群的生存压力和适应策略,而骨折的类型和愈合情况也能折射出古代人类医疗卫生水平。

国内关于古人骨创伤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末,一些学者在人骨鉴定报告中,曾对一些骨骼异常现象,如拔牙、剥头皮等进行过报道,这些研究大都局限在对个体病症的描述以及创伤原因讨论上。

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随着北美和欧洲的体质人类学家开始对东亚地区古代人类健康状况的关注,一些外国学者和留学归来博士,在对古人骨研究时,开始注意系统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试图找出族群间骨折的发生规律。

例如,Daniela对商代殷墟人骨的暴力研究,魏东对哈密黑沟梁墓地人骨的创伤研究等,但整体来看,目前关于古代创伤的研究工作还较为薄弱,问题主要集中在缺少统一的骨折鉴定标准和比较参数。汪沟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保存情况完好,经现场鉴定、收集和实验室的整理,每个个体骨骼的保存情况均有记录,这对我们鉴别病理后,统计群体的骨折个体发生率和骨折部位发生率较有帮助。

因此,笔者就汪沟人骨创伤研究抛砖引玉,以期能有更多的古病理学研究成果帮助考古学家了解中国史前人类的健康状况和生存压力。

一、遗址情况和鉴定方法

汪沟遗址位于荥阳市城区北2千米之城关乡汪沟南约500米的岗地上。东、南毗邻索河支流故道,西距原荥广公路100米,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4°48.821',东经113°23.786'。

2013年4月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区分布于遗址西南部,排列有序,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多向西,个别向东,多数墓葬无随葬品,少量随葬有陶纺轮、陶杯、陶罐、陶碗、骨锥和骨针等。

汪沟遗址出土器物、墓葬葬式与郑州地区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类似,初步判定遗址年代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经现场鉴定,在汪沟遗址中共出土人骨个体210例,性别明确者180例,鉴定率为85.71%,其中男性个体92例,女性个体88例,性别不明个体30例。年龄段明确者192例,鉴定率为91.43%,个体性别年龄信息见表一。

500

性别和年龄鉴定方法主要依据吴汝康、邵象清和White等标准,骨骼创伤的鉴定方法依据Roberts和Buikstra、Ubelaker标准。运用X射线窥探骨折愈合处的内部结构,VHN-2000超景深显微镜对骨折表面进行影像提取。

二、结果

(一)骨折统计

汪沟遗址骨折发生部位存在于颧骨、尺桡骨、锁骨、腓骨、胫骨、肋骨、椎骨等部位,年龄均处于中壮年阶段。经统计,颅骨创伤3例,创伤率1.55%。

尺骨创伤4例,创伤率2.19%;腓骨创伤仅有1例,创伤率0.62%;胫骨创伤仅有1例,创伤率0.53%;桡骨创伤2例,创伤率1.12%;股骨创伤1例,创伤率0.53%;锁骨创伤4例,创伤率2.60%;肋骨创伤8例,创伤率3.81%;脊柱创伤6例,创伤率3.09%。创伤发生概率较高的部位有肋骨(3.81%)、脊柱(3.09%)和锁骨(2.60%)。汪沟古代居民肢骨骨折均为男性,而锁骨、肋骨、特别是椎骨压缩性骨折,女性患病率较高(图一、表二)

500

500

(二)颅骨骨折

颅骨为半球形结构,颅骨穹窿及颅底骨质厚薄不均,形态复杂,弹性不一,因此,在受外力影响时,蝶骨嵴、颞骨部和枕内粗隆等易发生骨折。汪沟遗址颅骨颞部骨折仅发现1例,编号2014XKWM116,男性,成年,该个体右侧颞骨颧弓处发生骨折,右侧颧骨外表面感染,有疏松小孔,面积约0.15平方厘米(图二)。

沿右侧眶下缘有创伤痕迹,根据颞骨颧弓内凹方向初步判断,该个体右侧面部受到撞击导致颧弓部弯折。编号2013XKWM13,女性,30岁左右,右侧额骨和顶骨交汇处骨表面出现约1平方厘米塌陷区域,深约0.3厘米,形状不规则(图二)。

500

(三)肢骨骨折

尺桡骨平行位于前臂,同时参与肘关节、腕关节构成,在外力作用下两者相互关联。桡骨骨折的首要原因是摔倒,个体摔倒与地面接触后桡骨受应力导致外翻从而导致间接骨折。桡骨头的间接骨折,常常存在内侧副韧带的损伤,严重时还存在内上髁、鹰嘴骨折。尺桡骨骨折分为横形、楔形或粉碎性骨折。单独的尺骨骨折多为直接打击所致。

单独的桡骨骨干骨折可由直接、间接暴力所致。尺桡骨近端骨折中有一类称之为孟氏骨折,即尺骨骨干1/3处骨折,并伴有桡骨头脱位。孟氏骨折为跌倒后手部着地,迫使前臂极度旋前所致。

汪沟遗址出现的上肢骨骨折有2013XKWM11、2013XKWM26、2014XKWM88,下肢骨骨折有2013XKWM73、2015ZKWⅡM3。除2015ZKWⅡM3为女性外,其余4例均为男性,年龄均在中壮年阶段。

2013XKWM11,男性,30岁左右,左侧尺骨骨干中部骨折并错位愈合,涉及部位长3厘米,偏离正常尺骨生理曲度35°,左侧桡骨受尺骨影响连带性骨折并偏离生理曲度15°。左侧尺桡骨为B3类横形带破碎的楔形骨块,属孟氏骨折第Ⅰ型,向前成角,伴桡骨头脱位。

从放射影像上可以看出,骨折部位已形成骨性骨痂,但骨痂未改建,密质骨侵占髓腔通道,髓腔未疏通。右侧尺骨距尺骨下端5厘米处骨折,宽度达到2.2厘米,桡骨头脱位。

为A3类横形骨折,属克雷氏骨折A2型,为尺骨骨干骨折,向前成角桡骨头未脱位。其放射影像与左侧类似,密质骨侵占髓腔并尚未疏通。2013XKWM26,男性,30岁左右,左侧尺骨骨折并已愈合,从内侧向外侧弯曲,左侧桡骨连带性随尺骨弯曲方向弯曲弯折约15°—20°,从放射影像来看,该处没有出现大的骨性骨痂,所以,应当未出现大的骨骼破裂,骨折为A3类横形骨折,属于孟氏骨折Ⅳ型(图三)。

2014XKWM88,男性,50岁左右,右侧尺骨近茎突端围绕骨干一周有肿大呈橄榄状,表面光滑无感染迹象,无窦道,涉及区域约长径5厘米,宽2.5厘米,对比对侧尺骨,两侧尺骨长度未变,拍摄放射影像可见其外侧为骨性骨痂,内部骨折为A3类横形骨折,属克雷氏骨折A1型,向外后侧移位。骨痂内部改建且髓腔已通,其死亡距离骨折发生应超过两年(图三)。

500

2015ZKWⅡM3,女性,35岁左右,左侧股骨背侧股骨粗隆部形成表面感染,与对侧相比股骨近端骨干肿大约1厘米。肿大部位长10厘米,外部骨干感染区域长约7、宽约2.5厘米。该病理现象的形成,应当是股骨上部骨干骨折后,向外位移导致内部骨骼暴露在骨干表面形成感染并愈合。

(四)躯干骨

锁骨是躯干骨骨折的易发部位之一,2015ZKWM141,男性,50岁左右,左侧锁骨骨折并在锁骨中部断裂处错位愈合,比对侧锁骨短约3厘米(图四)。

500

肋骨是另一个易发生骨折的位置,胸部的直接暴力可致连枷胸,其特点多为多处肋骨骨折或肋软骨关节脱位,常见于挤压伤。2015ZKWM119,男性,35岁左右,肋骨骨折,骨折部位呈前后错位愈合,愈合涉及的区域长3厘米。2013XKWM58,女性,35岁左右,肋骨骨折,右侧连续四根肋骨骨折愈合,骨折处距肋骨胸骨端4—7厘米不等。

椎骨骨折较为多见,大约占骨折的5%—6%,而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可以占到脊柱骨折的90%以上。椎体的压缩性骨折会使腰背部疼痛,而且极易导致身体残疾,影响个体的生活。

外力造成的躯干骨过度前屈时,椎体前部受到身体压力,造成椎体的压缩性骨折,这类骨折大多会使椎间盘受累,表现为髓核突出、脱出或导致整个纤维环破裂,椎体后侧小关节呈半脱位状态。高处坠落伤中,脊柱压缩性骨折也是因臀、足和头等部位首先着地造成,脊柱压缩性骨折多是伤者在打斗中跌倒致臀部等着地所致。

2015ZKWM64,女性,35岁左右,该个体第十二胸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呈楔形,前部1.5、后部2.5厘米,椎体弯曲呈30°,其右侧锁骨进肩峰端缺失,总长度较左侧缩短2.8厘米(图五)。2014XKWM93,女性,30岁左右,第二、三腰椎压缩性骨折,第二腰椎椎体前纵韧带骨化、第三腰椎椎体呈楔形椎体,前部由2.5厘米压缩至1厘米,脊椎生理曲度改变倾斜达30°(图五)。

500

三、结语

发生骨折的原因一般可分为蓄意和意外两种情况: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导致的蓄意骨折多发生在鼻骨、颧骨、额骨、顶骨和颞骨等位置;由不同职业活动引起的骨折属意外骨折。意外骨折中,压迫性骨折多发生在胸椎段和腰椎段,较为严重的压迫性骨折会出现继发性的脊柱炎,这类创伤常见于农业经济类型人群中,应该与农民长期弯腰或下蹲从事犁地、播种和收割等农业活动有关。股骨、胫骨、尺桡骨的错位骨折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多有出现,这类骨折可能是人们在骑马时意外跌落所引起的。

在衡量古代社会稳定时,应该从人类蓄意攻击而导致的骨折入手,这样的骨折类型通常表现为:颧骨线性骨折、鼻骨塌陷性骨折和颅骨的穿孔或锐器伤等。

对考古遗址内出土人骨骨折发生率和发生部位的比较,有利于揭示不同族群间的生存压力和生活状态。例如,Walker通过对南加利福尼亚史前人群的研究,发现北部海峡岛屿上的居民与陆地上靠近海岸线的居民骨骼创伤的出现率差异显著(18.56%>7.5%),暗示着岛屿居民对于资源的争夺要比大陆居民更为激烈。

赵永生对甘肃磨沟人群的研究发现,骨折个体共46例,占总人口的11.73%(46/392),颅骨骨折个体40例,颅骨骨折占骨折总数的86.96%(40/46)。

张林虎在新疆吉林台遗址229例性别明确的个体中,鉴定出36例骨折个体,骨折比为15.72%(36/229),这些创伤个体以壮年期和中年期的男性为主,女性发生创伤的概率很低2.80%(3/107),创伤部位以颅骨骨折最为常见。汪沟人群骨折的发生率14.29%(30/210),颅骨骨折个体3例,颅骨骨折占骨折总数的10.00%(3/30)。

以上数据显示,新疆吉林台遗址青铜铁器时代人群与黄河上游的磨沟人群,以及黄河中游的汪沟人群在骨折比上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主要区别表现在骨折的发生部位上。吉林台组所见骨折均为颅骨骨折,磨沟组颅骨骨折占总骨折数的86.96%,而汪沟组颅骨骨折率仅占骨折总数的10.00%。

极低的颅骨骨折率暗示着汪沟人群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较小,颅骨骨折处均表现出愈合迹象,表明这些创伤不是致命的,个体在经历创伤以后存活了很长时间。

学界认为,仰韶文化人群应该拥有了发达的农业,形成规模的聚落。汪沟组骨骼创伤的分析结果意味着,以汪沟遗址为代表的中原仰韶文化人群其社会关系较为稳定,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要比畜牧人群或农牧兼营人群低。同时,也暗示着农业经济类型人群在这一阶段与其他族群的交流或冲突不如游牧民族那样频繁。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2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KG021)、201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9SJGLX015Y)、河南中原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人骨的体质与DNA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华文明根系研究(XKZDJC202006)的资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