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国最好的盖饭,都扎堆在网吧附近
mumu丨文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一些虎扑的朋友,偶尔也会刷刷虎扑的步行街。说来也巧,我印象里最喜欢的贴子,一个是快递员“兔哥”的日常纪录贴子,另一个是外卖员的盖浇饭挑战,都是很质朴的日常生活纪录。
特别是盖浇饭挑战,这事还上过电视新闻。
外卖小哥叫「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他在一家“成都盖浇王”立了个Flag:
“今天偶然去了一家小店,发现盖饭种类好多,打算每天中午吃一种,看看能不能坚持下来。”
小店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盖浇饭的菜名,看着吓人,实际就是鱼香、咖喱、西红柿、土豆、大葱、炒蛋、肉丝、肉片、鸡丁……等等家常菜元素的简单排列组合。
可能老板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做这么多样式的盖饭,只是往墙上随便写写占个位置,偶尔也会弄出类似孜然土豆片盖饭这般“碳水+碳水”的逆天组合。
这场追逐200种盖饭的挑战就像是一场当代行为艺术,唤起了评论区对由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拉满的朴素料理的集体回忆。
很多有想法的JRs甚至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打分规则,来对盖浇饭进行打分排名。(JR,虎扑上的朋友对自己的称呼)
(过完春节,老板换了新菜单,多加了几十种盖浇饭)我在虎扑见过很多打分贴子。不说讨厌吧,我不太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随便给一个东西打分,特别是那种未经许可把别人照片发出来,说着“我老婆/女朋友/路上遇到的XX,兄弟们给几分”。
倒不是嫉妒人家青春阳光大男孩的自拍,又或是羡慕老哥们爱情圆满、家有仙妻,而是看多了这种把一切事物还原成“分数”的习惯。
这种心态或许可以叫作“应试教育应急创伤后遗症”。当然,你怎么叫都无所谓啦,也不一定是还原成分数,或许是一种以分数为媒介的殖民扩张,没事总要比个高低。
(每出一期都在变动)
(盖饭哥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盖饭挑战)盖浇饭也一样。
味道好不好是主观性很强的感受,不是靠讲道理能说明白的。甚至有没有工作,是读书的学生党还是996的加班狗,也会影响到同一件事物的评价。
在我印象里,全中国最好的盖浇饭店似乎都扎堆在网吧附近。
(网吧最不缺的就是方便食品)以前网吧里的鼠标、键盘油油腻腻的,那时候兴网恋,角落里各种倒在一边的摄像头和耳机,空气中混合着香烟味、汗馊味。如果是夏天的夜晚,电风扇的扇页会把灯光绞成忽闪忽闪的零碎。
大点的网吧有吧台,货架上一排排的方便面汽水零食。楼下通常有快餐店,要开到凌晨2点钟才收铺,时不时还有人进网吧问要不要带香烟带盒饭的。
倘若你屁股底下有坐垫,翻一翻兴许还能找到印得密密麻麻的餐厅传单,上面是快餐店老板的手机号码,以及各种炒面、盖浇饭的名字。
盖浇饭是劳动人民填饱肚子的中式快餐,算不得高大上,但对兜里没几个子的学生来说,这种热乎乎的新鲜玩意平时都不敢想,太奢侈了,一顿能回味好几天。
这种奢侈感的关键在何处呢?归根到底,毕竟是心情在作怪。
我想绝大多数人对衣食住行,其实都没什么追求,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200多一双的运动鞋,外卖什么的都属于日常开销。吃饱不饿就好。
花了钱,不会让我感到愉悦,因为那都不算消费。多花了钱,反而会让人感到难过。想着哎呀,有这省下来的几块钱,我就能多玩几个小时。
没有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能送上位的廉价盖浇饭永远是网瘾少年的回血利器,怎么也吃不腻——当然,你要是家里有矿,就当我没说。
现在呢?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都快成学生党标配了。大学旁边的网吧开不下去,纷纷开始消费升级,改装成电竞网咖,抢起了奶茶店的生意。我自己接受食物的方式,也从打菜抖三抖的食堂大妈变成了风雨里来去的外卖骑手。
白天在工作单位吃午饭的人,只是叫个外卖,急急忙忙便扒进肚子了事。然而许多外卖作坊烧的却是工厂量产的速食包,拆袋加热装盘,再通过外卖送上门。街边能看到的市井小店越来越少,粗糙真实的生活在数字化面前也要低头。
现炒热乎的盖浇饭有多久没吃过了?不记得了。在原教旨主义者眼里,装在塑料盒子里“干湿分离”的外卖盖浇饭,根本不算盖浇饭。
而在盛饭这点上,我更倾向于类似日式盖浇饭的大碗,或者随处可见的不锈钢“狗盆”。每每端起碗来,才能感受到掌心里承载着白米饭的重量,最爱那新鲜温热的味道,而不是微波炉的塑料手感。
街头的盖饭馆子却总喜欢用敞口、浅腹、平底的瓷盘子装盘。作为餐具,瓷器固然不错,店家收拾起来也容易,但我总觉得缺少家里的烟火味。
用手一摸,重而且冷,传热又快,不便保温,汤匙一碰撞便发出喀嚓喀嚓的声音。“先进”的塑料盘子倒全无烦恼,但无奈的是,末了总是留下些浸了汁水的米饭,汤匙捞不出来,筷子又不便夹取,实在可惜。
好在吃盖浇饭就图个“快”字,菜炒的快,人吃的也快,所以往往第一口最是惊艳。无论多平凡的米饭,盖上热乎乎的浇头,立马就变得光彩四溢起来,说不出来是芡汁的油光,还是食材本身的光彩。
即便只是暗想即将享用的食物味道,肚子又不觉饿了几分。待吃饱喝足后,要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要么继续上网吧开黑,该干嘛干嘛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