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什么和别的伊斯兰国家不一样?
巴列维王朝和霍梅尼革命
1925年建立的巴列维王朝是一个共和制的国家,然而开国君主礼萨·汗实行的共和国模式受到什叶派教士的激烈反对。他们担心巴列维王朝会和同时期的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一样,排除宗教干政的传统,甚至剥夺教士特权并残酷镇压什叶派起义。
礼萨·汗的加冕礼
礼萨·汗也很明白什叶派在伊朗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他对外宣称维护伊斯兰教什叶派,并保证教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但一山难容二虎,礼萨·汗权力稳固之时,很快就对什叶派宗教势力进行了严厉的镇压,颁布了一系列世俗法律,进行西方教育改革,开办洋学堂,打破什叶派教士的教育垄断,并不断削减清真寺所占的土地。他甚至禁止什叶派穆斯林举行“阿舒拉节”,强制民众一律穿西式服装。
礼萨·汗在德黑兰大学医学院的开学典礼上
礼萨·汗的世俗改革使什叶派宗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虽然在二战开始后礼萨·汗被迫退位,什叶派教士一度恢复元气,但巴列维国王实行全盘西化的“白色革命”使得什叶派教士同国王的矛盾空前激化。
在这个过程中,阿亚图拉·霍梅尼无比坚决的反国王斗争最引人瞩目,也将运动推向更大的高潮。霍梅尼号召穆斯林行动起来保卫伊斯兰教,同国王政权和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斗争。
霍梅尼及欢迎他的民众
在什叶派影响很深的伊朗基层社会,霍梅尼的宣传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一时间,城市贫农、工人、学生、手工业者和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群起而相应,团结在霍梅尼的周围。
虽然霍梅尼因此被多次抓捕、流放,但他一直是反西化、反国王运动的最高领导人,继续进行着反国王的斗争。最终于1979年赢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巴列维王朝覆灭,伊朗成为什叶派的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法基赫”治国(即教法学家治国)的原则。
霍梅尼在1979年2月1日返抵伊朗
这一成果一直维持到了今天,当今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才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总之,从历史上来看,什叶派在伊朗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也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教派是伊朗在一众伊斯兰邻居中保持独立性的根基,也在反对外国侵略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这样的精神武器也显然是一柄双刃剑,在维护民族独立的同时,也有盲目排外的一面,这导致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迅速恶化,并加剧了中东地区的混乱和战争。
伊朗作为当今世界什叶派的大本营,与以沙特为首的坚定逊尼派国家的斗争也将持续进行下去。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