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革命 史册留芳

      

500

甲子人民每当谈起苏维埃时期的峥嵘岁月,都深深怀念甲子地区革命的领路人刘友仁烈士。

友仁是陆丰县甲子镇两城区人,1904年生,1925年7月参加革命,1926年2参加共青团,后转为共产党员,海陆丰农民运动第四路总指挥、特派员、中国工农红军甲子司令部主席、县农委执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务,1935年,在大南山战斗突围中被捕,同年,在陆丰被国民党杀害。 

探求救国真理

友仁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学校渡过的,当时正处在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随后陷入军阀纷争局面的时代。国家的强邻扰患,使山河破碎,军阀混战,致生灵涂炭。年青的友仁在这种社会现实启示下,开始了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探求。他与书友梁德东、田德明、刘启才、刘建业经常在课余之际,或漫步校园,海阔天高无所不谈,也常常扯到社会问题。

 1924年,甲子书院请来一位教师叫庄汉奕先生。此人性格开朗,思想活跃,是陆丰协进社社员。他懂得很多新知识,常常给大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列强侵略中国史、军阀混战新闻、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消息、国共合作、海丰农民运动近况等新潮流新思想,年轻的友仁与庄先生来往甚密。在庄先生渊博知识的启迪下,友仁渐渐觉醒,立意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洪流中去。

1925年春,国民政府第一次东征后,陆丰形势发生了变化,农会、农民自卫军、新学生社等革命团体相继恢复和建立。此时,甲子书院又来了一位教师王天策,他也是学识渊博、思想进步。他对友仁的教育和影响更为深刻。一天,友仁把田德明、刘启才、梁德东、刘建业等学友叫到自己家中开会,共同商定,决心走向社会,投身国民革命。会后,首先成立了国民党甲子区党部,友仁为区党部执委,并在甲子七社草街建立了办事机构。接着,开展组建农会等革命宣传活动。

致力农民运动

 1925年5月初,友仁与田德明、刘耀环等参加了陆丰农民运动讲习班学习,二十天结业后返回甲子。从此,友仁认识到,农民的觉悟程度高低与革命成败息息相关,要改造社会首先必须教育农民,把农民组织起来。于是,他决心到农民中去,先后深入李厝乡、欧厝寮、雨亭等地,与农民兄弟共同生活。经过艰苦的发动和组织,李厝乡等十五乡和雨亭首先建立农民协会,随后各乡贫苦农民互相串连,很快形成了热潮。

6月末,陆丰县农会派黄任民为特派员,到甲子协助友仁工作。

7月初,甲子召开农会代表会议,成立了第三区农民协会,友仁被选为副会长。 农民运动的发展,使陈炯明军阀爪牙罗炎、范敬邦等坐卧不安。他们勾结乡村豪绅地主,暗中与农会作对,阻挠农会的发展。

7月末,友仁等根据县农会的布置,率领农民自卫队和农民群众袭击罗炎巢穴,缴了他们的枪,并将这个反动地头蛇当众处决。

同年8月,军阀陈炯明乘我东征军回师广州之机卷土重来,杨作梅、罗觉庵相继率队洗劫甲子,围乡、捕人、烧屋。友仁家遭到空前洗劫,房屋被烧。刘友仁面对惨景,毫不妥协、退缩,与战友撤退农村,一心扑在激励农民坚持斗争的工作上。 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彻底打垮了陈炯明军阀,中共陆丰特支成立,共青团陆丰特支重新恢复活动。党派陈夏威、曾广汉到甲子加强领导,协助友仁尽快恢复农会等工作。

11月,友仁代表甲子区出席陆丰县农民协会代表会,当选为县农民协会执委。大会作出关于实行“六五、三五”减租等决定。友仁回到甲子,召开各乡农会干部会议,布置开展减租斗争。但是,地主阶级散播谣言破坏减租运动。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友仁布置各乡农会将有反抗行为的地主豪绅抓到甲子大街,捆在石柱上示众。特别是抓了甲子头号巨绅张丰更是大快人心。张丰的祖父张兆禧是前清贡爷,他妄想依势威胁农会,托人拿了一张名片交给友仁,刘(友仁)立即把它撕得粉碎。经过这次斗争,地主阶级的威风扫地,再也不敢公开反对减租运动了。贫苦农民第一次尝到了斗争的胜利果实。友仁、田德明等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于1926年2月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春,陆丰县成立了省港罢工后援会,友仁积极发动农友捐款捐物,支持陆丰县省港罢工后援会甲子办事处的工作,并组织农友站岗放哨,监视海上船只,抵制英货,有力地支援了省港工人的罢工斗争。

献身土地革命

1927年“4.12”政变后,广东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工农和共产党人。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海陆丰地委领导农工救党军于4月30日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海、陆丰两县政权。友仁、曾广汉、王天策、薛鸿儒等在甲子积极配合行动,组织十五乡农民自卫队举行武装誓师大会。不久,大敌压境,形势恶化,一些革命意志薄弱者惊惶失措,纷纷外逃,甚至有的成了可耻的叛徒。刘友仁坚信革命事业一定能胜利,在逆境中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他已是县农会特派员,他秘密地辗转于十五乡、海甲新寮、雨亭、可湖等红色乡村,为巩固农村革命阵地而忘我工作。

同年6、7月间,国民党保安队陈子和、赖俊华部曾两次袭击华美农会,友仁组织武装队伍增援华美农会,两次打败敌人的进攻,保卫了华美乡政权。

10月5日,南撤广东的南昌起义军进入甲子地区,友仁奉东江特委命令,繁忙地往来于甲子、十五乡等地,组织群众接待起义部队。

起义军总指挥贺龙、参谋长刘伯承、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彭湃、革委主席团成员恽代英、谭平山、革委秘书长吴玉章、财政委员会主席林伯渠、工农委员会主席张国焘、政治保卫处处长李立三、江西省政府代主席、国民党左派人士姜济寰等是日到达甲子。

午后,周恩来在叶挺、聂荣臻、杨石魂陪同下也到达甲子。

部队分散在甲子旧衙门、东较场、螺地埔等地方驻息,周恩来等住在红楼。

10月7日,在当地党组织和自卫军的协助下,起义军贺龙、刘伯承等一批领导干部化装成商人,在甲子港的东宫渡口乘木帆船去香港。

周恩来因病在叶挺、聂荣臻和杨石魂陪同下延后在甲子港的瀛江边坐小木船去香港。

 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11月13日,友仁出席了陆丰县苏维埃代表会议,并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

 11月下旬,中共甲子区委员会成立,刘友仁、陈夏威、曾广汉为区委,又成立甲子共青团区委会,区委李日修、柳静山、梁德东。

1928年1月初,红四师到陆丰协助陆丰县委平定白旗会叛乱后,于23日派尧寿柏、陆更夫团配合甲子、南塘等地农民赤卫队解放了甲子镇。同时,在红楼成立甲子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委员为:刘友仁、梁丁发、梁存谋、陈祥我、卓何合,甲子赤卫队中队长为刘友仁。

此时,友仁是唯一的本地区级干部,所以他在党的决定下,独当一面地主持甲子区的工作,带领本地干部开展镇反和土地革命,枪决了刘斑绍等反动地主劣绅、没收了“宽裕”“永泰”等资本家的当铺、财产,收缴了地主手上的田契,毁了田坣,分了土地。

4月14日,国民党张瑞贵部十二师进犯甲子,是日凌晨进攻甲子红楼,甲子苏维埃政府人员和赤卫队慌忙迎战,突围而出。

甲子苏维埃政府转移到海岬新寮、竹洲埔成立赤卫队,成立东、西、南、北四路指挥,东路梁存谋、西路蔡宏通、南路陈妈乙、北路陈妈甲、总指挥刘友仁,抓住战机,与敌周旋。

到了7月间,敌人步步进逼,因敌我力量悬殊,赤卫队武装队伍被敌击散,大部分同志被捕牺牲。友仁和几个同志经横山、高龙、乌坑进入东江特委所在地——大南山。从此,友仁离开了甲子,转战大南山。1935年,在一次战斗突围中被捕,同年在陆丰鸡笼山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三十一岁。

 

资料来源:《陆丰英烈》(陆丰县委党史办周国荣整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