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八已过,谈谈我的感受:光单词量是没有意义的,而觉得语法没意义的人是学偏了
【本文由“望君烟水阔”推荐,来自《几千年前的孟子在《楚人学齐语》中有对于外语学习的描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function
本人苦学几十年英语,最终的体会是,我国的英语教学完全错了!!!教的已经不是英美的英语了,是中国的英语,是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的。
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英语根本不是学问,只是个工具。只需要把单词量搞上去,把听力练好,就完全可以在欧美顺利生活了。成天掰斥语法,浪费多少时间啊!记得曾经有个台湾人,自豪的说他在美国麦当劳里纠正服务员的语法错误,可笑不可笑?
专八已过,谈谈我的感受
光单词量是没有意义的(看清楚了,不是说单词没意义),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就好像一个文言文,你字和词全都懂未必能明白表达的意义,要学好英文还是要在学好语法的基础上积累习惯用法,多读文章,多看外刊。
语法是有意义的,觉得没意义只是你们把语法学偏了,语法学得好的人可以很轻松的看懂很多文章(当然需要一定的单词量做基础,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方的重要性),甚至一些词不认识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推断出大致意思,也可以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学写作,尤其是了解了英语之中逻辑主语和各种句子成分的关系,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晰而且不呆板的优美长句,在翻译中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
非要说语法的意义的话
一个不学语法的人可能可以用好流利的英语来表达,外国人也听得懂,但是他们会觉得你肯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非要举个例子看看小布什在美国媒体和讽刺漫画中的样子。即便是老外,语法好和语法不好也是区分受教育程度的一个很好的标准。
一个语法好的人写作,说话,都更容易受到外国人尊重,因为一个有色人种能够把英语说得那么好一定接受过非常严苛良好的教育,或者有很强的语言天赋。
重视语法的教育是有意义的,觉得语法没用的人往往是语法没学好或者英语没学透,亦或者完全绕到了一堆术语的文字游戏里去了,完全搞错了语法学习的方向罢了。
至于你说的只要单词量够了欧美生活没问题,只能说那你能参与的工作是极其有限的,至少文职基本上你都做不了,搞学术也基本无望,当然你可以去找枪手,那就是你的自由了,或者你干的工作不要求你写东西,也可以,或者干脆你不用工作,那也没问题。
英语学习需要积累的不仅仅是单词,还有习惯用法,同时需要大量的阅读文章,语法在其中的作用是加速器而不是累赘,如果学成了累赘,那就像我之前说的,要么方法错了,要么方向错了。
当然你不需要这个加速器也不是不行,前提是你大量的积累了英语的一些语言常识和用法,从中提炼出了语言规则。前者是deduction后者是induction,殊途同归罢了。
明白了这个目的,就明白为什么国内英语教育的设计体系中,语法、词汇量、习惯用法、口语之间重要性的排序,是语法>词汇>>习惯用法/口语
对读论文来说,语法是必要的,大词汇量有益但不必须,习惯用法/口语就无所谓了
我非常明白原作者那种对国内英语教育畸形发展,导致无法学以致用的痛恨,因为我自己有切身经历
刚到美国下了飞机,想要餐馆里买点吃的,结果发现学了20年英语,连点个菜都磕磕巴巴
刚开始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超市里随便买吃的
因为美国超市自助结账台很多,可以避免与收银员交流
这样的体系对么?现在看来,不但没错,甚至堪称精妙
1. 语法是外语的“骨”,精通了这个,向其他方面拓展很容易,但反过来却很难。全民掌握读英语文献的能力,是大政方针,但自如应付日常生活的听说读写并不是。。。如果你觉得对自己有益,那应该自己去补齐这方面的短板
2. 强语法,弱其他方面,相当于把完整的英语教育“剪枝”了,剪枝意味着可以降低学时和操练,兼顾其他知识的学习
3. 在国内外经济条件还差别巨大的年代,鼓励以应付日常生活为目的的英语教学,是潜在的鼓励移民的行为,无疑会加剧人才的流失。但鼓励纯学术的书面英语,其效果确是相反的:看得懂远方来的论文,却没法过好日常生活,所以你不想移民。。。
印度人的基础英语教育,使得印度人融入美国社会轻松地多,所以印度人才的流失也比中国严重得多
别的不说,假设一个中国学生在国外走进超市,想问问青椒在哪里或者小葱在哪里,他的难点会在“Where is ...”的句型吗?还是不知道青椒和小葱怎么说?假如他去个drive through的金拱门想要个鸡腿堡,他的难点是在“I'd like to buy ...”的语法,还是不知道鸡腿堡的英文是怎么说的(如果国外有鸡腿堡的话)?
语法完全不重要当然不是,但是“够用”的语法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精力,重点仍然应该在词汇和应用。至于你说要通过正确的语法来表现自己受过良好教育,这个难道是需要“全民普及”的事情吗?难道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受过良好的英语教育?算了吧,还不如先普及一下基础的逻辑思维方式,那样更有利于正确解读和看待数据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