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刷题就能考高分,我们为什么还要讲学习方法?
这是个很神奇的命题。
如果刷题就能考“过”,我们为什么还要讲学习方法?
这是在一次学习经验分享中,一个杠精家长带来的思考。
最近,我邀请了一位大学生(且说M吧)分享了自己对于英语学习的方法。邀请这位学生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他的英语成绩有多好,而是因为,作为一名普通学校、普通学习能力的学生,有着最接近我们大部分普通家庭、普通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却能刚进大学就迅速裸考过了四级,随后再次裸考过了六级。虽然分数不太高,但也许他的经验,反而更适合很多中等学生。
分享当中,M提到,关于听和读的一些自己训练的方法。特别是读,一定是大量阅读。但所谓的大量阅读,不是去做题,而是适应英语文章的快速浏览,调整思维。能够做到,大概一扫文章,脑子不用翻译成中文,就能大概理解这篇文章是在说什么,就可以了。对于特别有用优质的文章,再精读即可。
这位家长在分享结束后,连续发问“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读几遍”“拿1个小时来阅读,那还做不做数学,物理, 英语课内还有大量要记忆,英语课内作业也要做 ”等等。
M针对家长提问则说,这项阅读本身花不了太多时间,因为只是训练一个惯性。同时,这项技能对以后四六级考试也很有帮助。
不过,家长更直接说M误人子弟,因为,“四六级还远得很,先过中考再谈,并且四六级只要大量练题也能过”。
本来我有很多话和分析想说,却又是写了删,删了写。
家长的话,似乎并没有错,但却听起来那么让人觉得可悲。
我们很多考试,似乎仅仅是为了“过”,那么,“过”了,然后呢?毫无用处所以还给老师?说到底,是不是就连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到底是什么?
学习,首先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反映在学科成绩上,其实在进入社会后会更加明显。有些人职场适应能力非常迅速,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却只能跟着脚步走,甚至连一件简单的工作都要反复学习、操作很多次,才能慢慢适应。
学习,其次应该是一个目标长远的事情。当然,一些应试的自己毫无兴趣的科目,适当放弃纯应试的另说。但对未来有所帮助的,或许先有一个目标,尝试用有效的方法,让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不断优化,而不至于还给老师。是不是我们最喜欢看到的呢?
比如,英语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而是能够走出去说,提笔能写?
当然,以上想法似乎过于理想,但作为家长,我们不就是这样不断自我反思,才能和孩子一起进步吗?
刷一刷题,熟悉一下答题规律,通过四六级又有什么奇怪的?
你让一个英语基础差的,看看他能否只靠刷题通过四六级?
上大学久了不常用的话,会忘的(然而现在很多大学要求大二才能考四级)
刷一刷题,熟悉一下答题规律,通过四六级又有什么奇怪的?
你让一个英语基础差的,看看他能否只靠刷题通过四六级?
就比方说英语吧,不是人人都能出国,也不是人人都能应用在工作岗位上,很多人学完了半辈子都用不上,就是为了升学,为了用学历当敲门砖的啊。
所以我觉得……功利是……一个挺没办法的事情